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文化
《青春在大地》上演新生代扶贫记

★文 /郭玲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青春在大地》通过寻访10座不断变化的美丽乡村,将镜头对准了扶贫工作者中的新生代。

搜狗截图20年10月21日1408_9.png

  创新 《青春在大地》团队采取了艺人“乡村采风+舞台剧”的方式讲述扶贫故事,被称为脱贫攻坚节目的 3.0版。

  “青春,该来一场怎样的相遇?”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一档脱贫攻坚主题节目《青春在大地》给出了答案:“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路过了世界,却回到了家乡;他们看过了繁华,却扎根于田野。他们将青春的诗写在了渴望改变的大地上,这场相遇,改变了乡村的模样,也让他们遇见了最好的自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档聚焦精准扶贫的节目,寻访了10座不断变化的美丽乡村,呈现出10位扶贫工作者的青春故事。

  走遍中国,寻找青春榜样

  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有一位家喻户晓的“90后”苗家女孩,她是城步县白毛坪乡歌舞村的致富带头人杨淑亭。她创办扶贫车间,带领256户13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其中包括59名残疾人,而她本人,也是一位因车祸而导致高位截瘫的残疾人,靠着9颗钢钉和两块30厘米长的钢板才可以支撑起身体。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有一位接力父亲扶贫的95后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8月2日,在台北村主持工作的郭建平因为突发心梗倒在了他热爱的村子里。仅仅过了10天,他的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只有23岁的郭子涵毅然决定,接过父亲手中的扶贫接力棒,带领台北村的乡亲们继续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前行。

  当负责前期调研的导演组将这两个青春故事带回来的时候,深深打动了《青春在大地》节目的制片人杨子扬和刘蕾,也激发了他们要将故事呈现给观众的决心。于是,在《青春在大地》节目的第二期与第三期,随着两个故事的展开,观众们再一次被同样的情绪所打动,很多人为此感动落泪。

  “《青春在大地》锁定的是扶贫工作者中的新生代,“80后”、“90后”,我们在几百万的扶贫工作者中找到一个切口,就是年轻的扶贫工作者和他们的故事。”刘蕾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与呈现的过程相比,选择的过程其实更艰难,“因为我们要从近千个案例中筛选出这些人和故事,感动别人的前提是,我们先要被感动。”刘蕾说,整个节目只有10期,他们选择人物的标准遵循了3个原则:首先是扶贫工作者实实在在做出了成绩;其次是选择不同的扶贫类型,力求呈现扶贫的大格局,因此在节目中,每一期、每个人可能都代表了一个扶贫类型;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故事要感人,老百姓要对他们的工作特别肯定。

  带着这3个要求,两支团队在从4月初开始的3个月里走了全国很多地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材料、电话采访,导演组实地调研,最终讨论,历经众多环节,10个人物和故事脱颖而出。

  “扶贫人物可能感觉距离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有点儿远,但是,当我们将其还原成一个个身边的人的时候,当把他们从高山密林、从田地村庄带到舞台上的时候,其实他们离我们并不远。”杨子扬同样是一位“80后”,对于他以及团队中的众多年轻人来说,《青春在大地》的拍摄是一次非常珍贵的体验。

  “在这个时代下,《青春在大地》节目能输出脱贫攻坚的人物群像,具有典型化意义,将精准扶贫展现出感性的力量,我觉得这是节目最大的贡献。”在《青春在大地》节目的点映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如此评价道。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青春偶像?制作《青春在大地》节目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刘蕾和她的团队成员心中。“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十七八岁,现在的年轻人张口闭口小鲜肉,但是,他们真的是榜样吗?”刘蕾希望,用《青春在大地》的呈现,让年轻人觉得这样的青春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偶像才值得称为偶像,“如果能够对年轻人有一些触动,是很令人欣慰的事情。”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0-23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