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观察
观察:如何有效推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文 /周景彤 叶银丹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周景彤 叶银丹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是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畅通国内供需大循环。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畅通国内产业发展循环。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用好用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自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重点话题。对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笔者认为,需从其时代背景、核心内涵和金融支持等方面进行深入认识。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动力从国际循环为主转向以国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融入全球化浪潮。依赖于总体良好的国际环境和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中国吸引大量外资、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主要借助“两头在外”的外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纷纷出台“制造业再造”计划促进制造业回流。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更是对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中国参与全球化分工的传统模式备受挑战。经过40余年的积累,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亟待挖掘。未来,国内循环将作为国际循环的基础和保障,处于主体地位;国际循环将作为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起着优化作用。

  二、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自主创新驱动型。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诸多方面约束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将增长方式由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驱动型转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变革为主驱动力的创新驱动型。自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目前专利申请量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分别为世界第一和第二。但同时仍存在自主创新和基础领域创新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未来,唯有实行自主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夯实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

  三、产业链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和稳链固链。我国经济具有产业门类齐全、产能大等优势。但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原因,我国产业向外转移压力逐年增大。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促使美、日、欧等经济体加大力度吸引跨国企业回流本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我国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尤其是纺织服装、木材家具、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行业,由于出口依存度高且国内增加值占比较低,更易向外转移。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一方面,升级型消费需求扩大将对供给端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对我国产业链的锁定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产业链稳链固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外开放进入双循环相互促进新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的领域和区域不断扩大,但也存在“引进来”的步伐快于“走出去”,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未形成有效互动等问题。未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进一步激发,我国资本、劳动、创新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走出去的步伐将加快。国内提质扩容的消费需求对于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大。同时,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和深化也将有效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循环之间的互动。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政策路径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是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畅通国内供需大循环。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畅通国内产业发展循环。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用好用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一,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畅通国内供需大循环。一是以强化民生保障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扩容提质是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一方面,加快促进线上和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传统线下销售和服务积极尝试线上转型。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新型消费领域,加快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发展。同时,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二是以改革疏通供给端堵点。一方面,多措并举改善营商环境。重点突破当前营商环境中税收规范性文件较多、纳税企业执行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获取信贷困难等痛点难点。另一方面,以改革激发供给端活力。加快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其在城乡和区域间高效流动。同时,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供给和需求有机衔接。

  第二,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畅通国内产业发展循环。一是加大力度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等软硬件设施,以多种形式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和机会。这既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缓解我国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并非仅适合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具备发展光伏、大数据云计算、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的自然条件基础,应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用好用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是鼓励支持政府加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更多政策优惠方式,引导各社会主体进行自主创新。二是加大重点领域人才支持和海外人才吸引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学习发达国家创新环境,深化国内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全创新制度环境。四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以及自贸区自贸港的纽带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跨境双向流动。

  加大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金融支持

  第一,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消费金融模式不断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和质量。新基建投资需求加大要求金融增加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模式。环保、三农等要求深化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我国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要求加快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新经济新产业发展也要求科技金融机制的不断完善。

  第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坚定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一方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优化金融机构的布局,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提升金融双向开放水平,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稳健性。

  第三,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保障金融安全。稳妥有序处置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跨市场、跨区域风险传染。构建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周景彤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兼中部地区研究中心主任 叶银丹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0月下旬刊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0-23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