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09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小康》人物
【小康人物】池建新:在良心行当里为精神护航

★文 /郭玲

  拥抱新浪潮,“逼”自己进步

  “纪录片制作者的黄金年龄是35至40岁,工作8年以上才可以说有一些感觉,这个行业无法速成,需要你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去深度耕耘。从栏目导演做到短片导演、长片导演,然后再去掌控一部纪录片。”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池建新正是循着这一规律成长起来的。

  池建新自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之后来到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从事编导、策划、制片人等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历程》栏目主编,先后策划并创办了《百科探秘》《创新无限》《考古拼图》《文明密码》等栏目。现在,他是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团队中擅长各类题材的纪录片优秀导演众多,是中国纪录片制作的国家队,“金鸡奖”“百花奖”“星花奖”“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纪录中国”“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100多项奖项都被他们收入囊中。

  尽管众多荣誉加身,但是近年来,池建新却带领着团队不断尝试新的纪录片创作、宣传模式,因为他意识到,随着受众收视习惯的变化和传播技术手段的变化,他们必须做出改变,拥抱新的技术浪潮。

  “10年前,我们制作纪录片时不用考虑推广营销,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然就是好,自然是成功的,但是现在并非如此。”如何让纪录片更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如何让纪录片拥抱互联网,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都是时代带给纪录片人的新命题。

  池建新将纪录片的创作比作“十月怀胎”,每一部纪录片都是个孩子,当它诞生后,需要为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它的传播和推广,我也在不断思考和学习。”纪录片“老兵”池建新说,他愿意迎接这一挑战,而在他身上也有不少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用户意识。每一部片子播出后,池建新都会去看网友的网络留言,他觉得“很有价值,必须得看”,表扬的声音让人很兴奋,批评的声音可能更珍贵。

  “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类纪录片的IP化,这样才会让这类纪录片走得更远。”池建新认为,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相比,完整的产业链并没有形成,比如电影,所有努力的目标都是走向C端,产业链上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但纪录片不是。不过这几年也有变化,某些类型的纪录片正走在形成产业链的道路上,比如知识类的片子,也在寻找一些工业化模式的探索,寻找产业化的路径,“这种产业链的形成不是卖票房,而是衍生产品,比如书,比如电影,比如在线课程,可不可能呢?已经有了纪录片形成的口碑和背书,是不是可以开拓这方面的思路?”池建新和他的团队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为《手术两百年》做同名书、医学人文讲座甚至付费课程、做专家访谈节目,把拍过的众多国外医学博物馆做成短视频系列……池建新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关于此的众多可能,下一步,就是如何实践的努力。

  在“逼”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池建新也有作为纪录片人的坚持:做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纪录片这个行业被称作社会的良心行业。你不能太浮躁,要有定力。你的作品要能留得下来,即便过了20年依然可以拿得出手。”池建新始终觉得,这是纪录片人的乐趣所在。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9月下旬刊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09-25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