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08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小康》人物
【小康人物】马新明:一路前行,一生感恩

★文 /赖惠能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赖惠能

  与生俱来的基因,与贫困群众结下的血肉之情,扶贫济困成为马新明人生的重要底色,融入了他生命的血液,让他始终用心用情用力投入。而他的扶贫故事,仍在路上。

马新明--宁颖摄 (4).jpg

  马新明 摄影/宁颖

  小时候,火把是一个淌着口水的节日,在欢腾的火焰里,咀嚼腊肉荞麦的芬芳,一年就只有这么一次;长大后,火把长出一对坚硬的翅膀,用午餐交换知识,用倔强赢得希望,你成为从彝族村寨走出的状元;追梦年代,火把是炽热的爱情,是熊熊燃烧的理想主义,是插在高原的旗帜,是做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援藏伉俪……

  ——《为了心中的火把》,献给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及所有援藏干部 援藏干部 陈人杰

  第一次在拉萨见到马新明,我便有天然的亲近感。1972年出生的他,和1969年出生的我一样,都看上去有些沧桑,而且我俩的个头差不多,都不高。

  “个子不高主要是小时候营养不良,加上经常背扛重物上山下山导致的。”马新明坦然地说起自己的过去。

  我仔细听了几遍,才听清楚他的家乡——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村马家窝子自然村。他出生在这个偏远的彝家寨子,从村寨到县城需要步行3天。

  10岁那年,马新明曾辍学,他为争取上学绝食过3天。“父老乡亲省下买盐的钱,省吃俭用支持我上学,还帮助我们家种地放牧。”五年级以前的马新明,学习只是“副业”,主业是帮助家里完成家务和农活,因此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数学和语文总是没法同时及格。六年级时,班主任吴廷科选他做班长的决定激发了他后来“学霸”的潜能。

  1991年,马新明作为丽江市高考状元,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第一次看到火车,第一次离开故乡,也成了第一个通过读书走出当地大山的彝族青年。

  “我永远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不能忘了帮助过我的人,不能忘了还有那么多贫困群众。我能做的就是把感恩和感激的心化为实际行动,投入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去,用尽一生报恩情。”回报社会,援藏是最好的实践机会。

  2014年11月25日 拉萨市北京公寓

  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两届援藏……出于媒体人的新闻敏感性,我想知道这对伉俪援藏的更多细节。晚饭后,马新明邀请我到家里坐坐。他和妻子孙伶伶住在公寓5楼,室内摆着简单的藏式家具,没有鲜艳的雕梁画栋。

  谈起为何援藏,马新明说这纯属偶然。但偶然中却深藏必然。

  2010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马新明向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接了一个电话,马新明听出,组织上希望去援藏的那位同志有困难去不了。他马上表明:“我可以去援藏”,领导劝他与家里人商量商量。

  那年,马新明37岁,是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有北大新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工作得心应手、舒心坦然。他的妻子孙伶伶是北大法学硕士、博士,有日本留学经历,后在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工作,其间被选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刚回国,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

  马新明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妻子。没过几天,孙伶伶也先斩后奏,她告诉马新明,中国社科院也有援藏任务,西藏社科院需要一名援藏干部担任《西藏研究》英文版编辑,她已经报了名。

  “我爱人说,哪怕跟着我去当乞丐也愿意,这是我前行的动力。”援藏期间,马新明参与了拉萨的很多重大建设,几乎“满负荷”运转,参与完成了拉萨“六城同创”、公共交通体系改革,连续组织4届雪顿节,建成拉萨文体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实现拉萨广播电视台增频上星,打造《文成公主》成功首演,推动拉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推介北京50多家企业在拉萨投资,支持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和“西藏好水”在京落地……作为援藏干部的楷模,中组部、中宣部发文组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进行广泛报道,《人民日报》以《因为爱,所以爱》为题在要闻版整版报道他们的事迹。

  我们聊的时候,孙伶伶忙前忙后给我倒茶,我劝她早点休息。“早就习惯了。”她说,因为马新明要求“当天事当天毕”,特别是“信息简报不过夜”,家里经常有援藏干部、拉萨同事、结对子的藏族“亲戚”上门,不管多晚,她都会跑前跑后当好“贤内助”。

  马新明和孙伶伶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援藏干部,他们的神态、做事、感情,和拉萨的组合丝毫没有违和感。他说:“我生长在贫苦的少数民族地区,骨子里就是农民,和农牧民群众在一起,就如同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心里头踏实!当地干部群众朴实厚道、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党委政府让我承担很多急难险重的事情,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工作平台和机会,工作起来也就很顺利、很和谐。”

  那天晚上,我与马新明几乎聊了个通宵,越聊越兴奋。我从2005年1月参加《小康》工作以来,都在研究全面小康的问题,但仍有很多困惑没有解开。马新明帮我解开了两个“疙瘩”——脱贫与小康,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

  从2005年开始,《小康》杂志一直逐月发布“中国小康指数”,马新明在和我交流时说,小康指数更侧重老百姓获得感,事实上就回答了脱贫与小康的关系。我们统一了认识:脱贫是硬指标,要用底线思维来解决;全面小康则更侧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获得感,要以需求导向来解决。厘清了这个关系,也让我们对于经济指标上并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究竟走的是怎样的小康之路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

  马新明认为,中国地域差别太大,各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迥然不同,如果全国一刀切,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同时,不同地区的群众主观感受度和需求点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全面小康建设可设底线指标,同时因时因地设立各有特色的发展导向。

  他认为,拉萨最适合作为中国西部全面小康的样本来研究,是因为根据多种机构客观调查,拉萨市多次被评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非常值得深思。这也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完全正相关,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

  经过一夜的促膝交流,后来就有了《小康》杂志不同导向型的“小康样本”,如幸福导向型、生态导向型、发展导向型、民生导向型、富民导向型……

  马新明说,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绝不是单向的东部支援西部,而是双向互动共赢的关系。东部地区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帮助西部脱贫奔康的同时,西部地区也将其文化、生态、产品等传递到东部,这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东部在支援西部中,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国情教育,拓宽了人生视野;特别是锻炼了一大批有担当奉献精神的干部人才。因此,从长远来讲,在东西协作中,东部的获得感不比西部少。

  马新明对东西协作的深刻理解,也为他此后到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就是那天晚上,我们决定合作出版《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拉萨样本》。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08-05


2020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