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07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评论:直播带“人”算是就业新招吗?

★文 /姜劲晖

  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文|姜劲晖

  辅导员用直播的方式推销毕业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有益尝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高校直面社会需求,主动把人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河南省某高校2020届毕业班辅导员李曼为了帮助自己负责的9个班、287名学生求职就业,在家中当起了网络主播,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介绍学生的专业、特长等,做起了“推销人”的生意。

  直播带“人”,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吗?不论辅导员直播带“人”的最终效果如何,这种紧跟时代潮流的思路首先就值得夸赞。当年崔健唱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时候,恐怕谁也没有料到这句歌词俨然成为此后30多年的时代注脚。尤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事物,变化之快远超人们的想象。如今,直播、短视频等已成为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夺的阵地,毕竟注意力就是经济、流量才是王道。

  大学生求职就业,其实拼的也是交易和流量:用人单位想了解更多人才信息,大学生想了解更多就业机会,成本越低、信息越多越好。成本昂贵的线下招聘逐步让位于网络招聘是大势所趋,疫情只不过加快了这个进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视频比文字图片更易于被人接受,一旦解决了网络带宽、通信成本、移动用户端普及等问题,视频类信息的增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像李曼这样的年轻人,成长于“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从QQ空间、贴吧、人人网到微信、微博、B站、抖音……什么流行就看怎么,什么流量大就用什么,理解和拥抱新生事物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既然现在看直播的人多,别人带货我带“人”有何不可?直播带“人”到底会不会火起来,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新招尝试过了,才有机会;连尝试都不敢,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干吗不试试?

  辅导员的个人尝试虽值得肯定,但这只能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根本解决之道。相比之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机制上的改进才更值得提倡和鼓励。

  辅导员直播带“人”,相当于做的是一份“猎头”的工作,挖掘人才、整理信息、对外展示,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牵线搭桥。但辅导员个人能力再强,带“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远不如“猎头公司”的规模运作成系统、有效率。

  高校,可以担起“猎头公司”的责任。自己培养的学生,自己最了解。在深刻理解社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设计一个人才的指标体系,把学生分门别类、建成一个“人才库”,向社会开放;同时高校的社会知名度普遍较高,天然具有“网红”优势,一旦做起网络“推人”工作,专业化程度更高、针对性服务更强、社会影响力更大,直播带“人”的规模和力度都将远远超过个人。

  新招背后,是对新思路的召唤。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条是高校育人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太大。简单说就是高校教出来的大学生,社会用不上;社会想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来。这跟高校一向的卖方市场地位分不开。高校的就业率同招生率并不直接挂钩,学生培养出来了,你市场爱要不要,反正不愁生源。再加上专业建设的自主权有限,因此高校对社会需求普遍不敏感,改革意愿并不强烈。

  尽管“象牙塔”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培养出的人才毕竟要服务于社会,因此社会需求终究还是大学生就业的导向标。尊重市场需求,市场就会给予回报;漠视市场需求,市场就不会买账。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高校必须转变心态,树立新的思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据此调整专业结构、育人模式,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市场口碑,在未来的高校生源之争中赢得先机。

  在一个以变化为常态的时代,求新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无论集体还是个人。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新的局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经之路。

  (作者系武汉体育学院学工部部长)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7月上旬刊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07-06


2020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