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于靖园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在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由传统住房制度向现代住房制度转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摄影/宁颖 2020年,北京白领肖红红已经进入职场10年整。 对于公积金的概念,她在上班的前5年一无所知。在2015年,公司为她办理了公积金银行卡,需要她去招商银行激活,这时候她才从公司和招商银行了解到,公积金是与住房息息相关的。 终于在2019年,肖红红在北京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商品房。 从上海试点 向全国铺开 “在我父母刚工作的年代,还没有公积金。”肖红红说道。 到底什么是住房公积金?它始于何时?源于何处?这是大部分已经工作的白领仍旧放在心中的问题。 住房公积金是中国新住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认为是构建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是住房保障的关键金融支持手段,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金融制度。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在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由传统住房制度向现代住房制度转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回溯我国住房公积金的历史,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9年4月,国务院颁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这是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正式开始。 不过,在条例正式出台之前,在地方就已经进行了尝试。1991年,上海房改方案就最早借鉴了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并以此为蓝本,提出了中国版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意在通过提高职工的支付能力鼓励职工买房。 上海的公积金试点,极有意义。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福利分房体制,但随着地方财力困难、企业效益滑坡等影响,住房解困速度越来越慢。尤其是上海地区,住房难长期困扰着当地市民。要提高住房消费能力,就要为住房贷款找到有稳定的、大量的长期资金来源。于是,借鉴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当时,在归集居民长期资金用于住房建设与开发方面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在1955年通过颁行《中央公积金法》确立的。当时的新加坡还是英属殖民地,除公务员和少部分雇员外,其他群体都没有正式的养老保障,于是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就推行了中央公积金制度,即相当于强制性的存款储蓄,为退休后国民提供养老保障。该制度实际上是独立于政府预算之外、无需征税、由立法强制推行的国民储蓄计划,雇主与雇员分别按薪资的一定比例抽出薪资的一部分存入个人公积金账户并按期结息。 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一种强制性储蓄,它比较好地解决了住房消费资金的来源以及期限匹配问题。公积金制度结合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三方力量,把职工的一部分工资投入到住宅上,从而提高其购房支付意愿与能力。 自上海之后,从1992年开始,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