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梁佩阳一样,改革开放之后的1978年,端州区端砚协会副会长李社洪同样有着跟随父亲“跑江湖”的难忘经历。“那时我已经上北京了,白石村不少人开始在北京开店销售砚台,端砚也从以前的国营厂定制转变为市场商品。”李社洪说,端砚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日本领事馆每年都会来他的店里两三趟购买端砚。小平同志当年去访问日本时,还把端砚作为国礼相送。 “端砚虽已久负盛名,我们依然要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丰富它的文化内涵,选料要精,要有故事可读。”梁佩阳说,他希望自己作品的能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放在那里,可以让客户过目不忘,能够把他感动。” 不同于以往挑着担揣着砚“跑江湖”,梁佩阳现今更为注重端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他在北京开了三家工作室,日常忙于参加各类相关展览会和推介活动。“搞讲座讲故事,推介我们的端砚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是富有魅力的,很多人过来听,这群体当中很多就是潜在客户。” 从方正“小砚台”到多样衍生品 武人爱剑,文人赏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端砚,有着“呵气成墨”及“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佳话流传,明清以来作为贡品更是盛行。 问世之初,端砚只是研磨工具,以后才逐渐成为一种使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端砚这一艺术品,是看它的实际品质,外加雕刻艺术。”李社洪说,端砚最重要的是石质,“比如老坑石,石中精品,就像婴儿的肌肤,刚剥的鸡蛋,柔嫩细腻。” 而雕刻艺术则是“因材施艺”,在石头上做文章,升华石头的价值。白石村中,刻砚高手云集,各家都有世代相传的绝技。程、罗、蔡、郭、梁、李几大家族各有所长,或擅长山水,或龙凤,或花鸟,或人物。在梁佩阳的端砚艺术馆,记者留意到,每一方砚台都在表达着不同故事,营造着独特意境。除了梁佩阳最擅长的龙雕、人物画娴熟老辣、栩栩如生,工笔花鸟、亭兰楼阁、蝇头小楷也有点缀其中,生动活泼。 随着时间的发展,各个家族各个门派的雕刻风格逐渐融会贯通,端砚制作技艺再次迈入新阶段。加上宫廷风、海派等诸多外来风格的浸入,端砚的造型更为多姿多彩,图案更加丰富生动。 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古砚鉴定专家柳新祥便是这一“集大成”的代表。 在柳新祥端砚艺术馆,门口即是一尊直径210厘米,高95厘米,重约7吨的宋坑石料鼓形·龙腾盛世砚,祥龙游走鼓身,狮首衔环两侧,雕刻精细,气势磅礴。2013年,此砚荣获吉尼斯扛旗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砚”,也是中国砚雕历史上以“鼓”为造型的端砚。 鼓砚作者柳新祥如今已逾花甲。七十年代初,柳新祥师从名师学木、石雕工艺,后应聘于北京
“中国砚文化研究所”,专业从事我国历代古砚、名家藏砚、“宫廷御用砚”修复、仿制和研究工作。 “在北京不可避免会碰到肇庆的端砚,爱不释手,很想到发源地看一看。”机缘巧合,1983年,柳新祥来到肇庆从事端砚设计制作及古砚鉴定工作至今。他也将粗犷霸气、严谨对称的宫廷砚雕风带进肇庆,凡是他制作的砚台总是大卖,备受日韩市场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