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新祥身体力行要将自己的端砚艺术馆开成个人博物馆。图为柳新祥在他的端砚艺术馆
展示他的端砚作品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记者张玉荣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百姓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古代读书人渴望拥有的一方简朴上佳的端砚,到风格造型日益丰富,纹饰更为生动多元的收藏精品,而今,端砚文化传播越来越广,衍生产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接地气。端砚,这一享誉盛名的古老产业,在传承与重生中,正在面临着新的创新和挑战。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诗歌所颂无他,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也。 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满誉天下。作为文化重要纽带的端砚,这一古老产业的传承和重生,正在不断摸索与创新。 漫步在“中国砚村”——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白石村,全村占地约3.8万平方米,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农业合作社的年代,不同于周边村子种田劳作,白石村内有几个生产队专门做端砚,村民们按件计算工分。现在的白石村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规模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 宽敞古朴的文化特色商业街上,端砚大师工作坊、拍卖鉴定中心、端砚展销门店鳞次栉比。走乡串巷间,《小康》记者发现,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以端砚为生,从事着采集、雕刻、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链工作,屋前堂内都能看到不少刻砚操作台和现代电工设备。 从挑着担“跑江湖”到搞讲座讲故事 白石村高手辈出、大师集聚。对于土生土长、秉承古法、不断创新的梁佩阳来说,回顾往昔总是感慨万分。 上世纪80年代初,梁佩阳继承祖业开始制砚生涯。在他的紫云天工端砚艺术馆,馆内摆满着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砚台。顺着馆内楼梯往上走,墙上挂着梁佩阳从事端砚行业不同阶段的“岁月记忆”。 
17 岁的梁佩阳高中毕业后在麻子坑洞内采挖砚石,而今他已是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 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从17岁高中毕业后弓着身子在麻仔坑洞内采挖砚石,到挑着担“跑江湖”全国各地推广端砚文化;从1982年开设“大德利端砚厂”培养专业技师,再到日本举办“中国文房四宝端砚展”;从被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获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再到《紫光阁庆丰砚》被国务院办公厅选用……梁佩阳的整个“端砚人生”见证着这个古老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