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斗门城区江边的西堤公园还会听到咸水歌,也就是沙田民歌。因为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所以大家都更有意识去传承。一些传统文化如沙田民歌会进到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并且传承下去。”原斗门电台台长梁伟文对《小康》记者说。 新时代疍家人的产业发展 来到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一带,《小康》记者已看不到河边遍布疍家人小船的风光。一路上养鱼的水塘遍布,道路旁边都建起了3、4层的小洋楼。唯一还能看到当年疍家人足迹的,就是留在河边的村界红棉。 过去疍家人是在江河里谋生的,生活十分艰苦,渴望能洗脚上岸,过上安定自由的生活。后来,疍家人渐渐转为沙田农民,开垦荒滩海涂,过着半渔半耕生活。梁少华介绍,斗门的疍家人改变了生活方式,成了沙田农民。若有十户八户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小村。斗门的疍家人选择住地时,就在围头围尾各种上一颗木棉树作为识记,也作为村的分界。 “从改革开放开始,斗门疍家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梁少华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告别茅草屋,大规模建上砖瓦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疍家人开始住上自建的小洋楼、小别墅;到现在,疍家人开豪车,买高档商品房的不在少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过去生活艰苦的疍家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记者在走访中得到了答案——养殖产业。以昭信村为例,其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因养殖海鲈而闻名,也是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的重要产地。全国70%以上的海鲈产量来自昭信村,昭信村也有“中国海鲈之乡”美誉。作为典型的水产养殖专业村,昭信村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养殖面积达4100多亩。 “从1992、93年开始,我们村就开始了海鲈的养殖。到了现在,整个产业链都已经在这里,不只是生产,还有加工,销售都在本地。因此,现在村里的家庭就算不养鱼,而是把地承包出去让人养殖,每年都有好几万分红。如果加上自己也养殖或者加入产业链工作,收入也就更高了。”昭信村本地养殖户村民刘先生告诉《小康》记者。 在当地加工生产的珠海壹条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岳远则表示,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养殖业也要承担不少风险,例如很多人都跟风养殖,导致海鲈供过于求。另外,在养殖业规模化的时代,要求当地村民与时俱进,要不断优化与改善养殖技术。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10月中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