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9年09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特别策划
【42人与共和国70年】这辈子与沙漠“死磕到底”

★文 /刘彦华

治沙英雄 “让沙丘绿起来,让职工富起来”是王有德毕生的追求。摄影/魏蒙

  《小康》·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刘彦华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白芨滩防沙林场,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直属宁夏银川市管理,灵武市代管。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西进,毛乌素沙漠入侵灵武市,流沙越过东干渠,逼近黄河,离黄河东岸只有七八公里,每年以一亿吨的黄沙量倾注进黄河,大有越过黄河而西进,与腾格里沙漠合龙,吞并宁夏平原之势。

  宁夏生态环境全面告急!一纸调令,让王有德与白芨滩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让沙丘绿起来,让职工富起来”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他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防沙治沙模式,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治沙英雄”,这是外界给予王有德的一致评价。

  9月17日,白芨滩再迎喜讯,继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四号,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决定,授予王有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养个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种棵树难”

  作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原书记、局长,王有德在宁夏鼎鼎有名。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对王有德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只要说王劳模,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都知道说的是他。”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正是白芨滩过去的真实写照。1985年,在林业系统工作多年的王有德出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白天,他们顶着五十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子里的帐篷里。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们日夜吃住在水渠边。难上加难的是,在茫茫沙漠中种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经常是,头一天挖好的沟渠,一夜之间便被风沙填平了,前一天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便被刮得东倒西歪;刚开垦出来的田地,一场风便被埋葬得了无痕迹……

  林场经历了多少场风,没人说得清楚,王有德和职工们为此不止一次流过泪、怨过天。但是活儿还是要干。沟被埋了,再挖出来;树苗被毁了,重新补上;田被掩了,重新开出来。风沙不断埋,他们不停种,拉锯、抗衡、争夺,旷日持久的劳作,培养了王有德和白芨滩人对树的特殊感情。“养个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种棵树难”,跟随王有德进沙漠,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小心脚下,别踩着苗,它们长起来不容易啊”。

  正是深刻地了解这种不容易,王有德把自己变成了治沙专家,练就了一身绝活儿:他走进沙漠,就知道今天会有几级风;舌头一尝就知道土壤的盐碱度是多少、可以种什么树;摸一摸、看一看枝叶,就能了解树木得了什么病、应该怎么治。

  王有德非常善于总结经验,他坚信人定胜天,不过在说完这句话后,紧随其后还有一句,“人定胜天离不开科技做后盾”。

  沙漠化土地开发、利用和研究于一体的防沙固沙科学实验,是王有德带领科研人员探索攻关的重点。在总结白芨滩多年治沙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探索出了“五位一体”循环立体开发防沙治沙模式,即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做沙漠旅游,实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创造了沙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不要以为扛着一把锹就可以治沙了,新时代的治沙人必须具备科学技术。”在王有德的部署下,林场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学习培训,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仅树苗成活率一项指标,就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分之六七十提高到了如今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借助科技的力量,王有德和林场职工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打造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09-20


2019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9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9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9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