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之于青年,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新时代,做好“五四精神”的研究与引导,强化其时代内涵是根本,丰富形式是关键。 首先,加强“五四精神”的研究工作。“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五四”,就是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全面分析探讨当代青年的消费心理和文化需求,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将“五四精神”与青年人的学习、创业、就业等发展轨迹结合起来,让“五四精神”走下讲台,走进青年人的心中。 其次,加强青年人的文化研究工作。在信息时代,青年人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诉求和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更加具有“个体意识”的价值判断。因此,传承“五四精神”,要跳出传统的说教,深入研究青年人的文化喜好、文化需求和消费渠道,用“青年人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来教育和引导青年人。 第三,加强“五四精神”的文化文物整理工作。保护历史才会留住根脉,传承精神才能开创未来。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力度,通过建立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有颜值”的“五四文化”文物,来传承“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打通体验渠道。 第四,创新“五四精神”的文化载体。一是把“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惠民和文化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统筹发展。二是立足“五四”青年节,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教育,结合民俗体验、节日旅游、主题活动等抓好示范,把弘扬“五四精神”与艺术创作、文化旅游和创意设计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三是坚持各类媒体齐动、线上线下互动,运用3D、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五四”青年节文化的传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有一段文字论述青年工作,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青年人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李大钊曾经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今天我们亦可提出“‘五四’精神之于青年,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传承弘扬“五四精神”,激励青年人牢牢把握人生航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释放青春力量,创建青春之人类!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副主任) 《小康》2019年05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