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融资难、融资贵,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并非新问题,而是顽症。为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却始终未能达到治本之效。究竟是哪些因素困住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脚步?在专家们看来,想要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必须要找准问题“痛点”。
  
  “现在,我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想想自己还能找谁托托关系,找点钱。”9月26日,带着一丝苦笑,王峰这样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
  王峰是一家主营弹簧的小型加工厂的老板,也是一个每天为“找钱”奔波苦恼的人。由于600万银行贷款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到期,再加上几笔货款无法到账,工厂资金周转出了问题,会计告诉王峰,眼下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银行续贷,二是同行拆借,三是民间借贷。
  不过,会计同时也将困难摆在了王峰面前:向银行申请续贷,利率低,但原贷款银行是当地小银行,额度有限,据了解已经所剩不多;同行拆借,利率高且难度大,与自家工厂关系不错的几家公司资金也都不是很宽裕;民间借贷利率更高,一般年化利率在18%左右,高的能超过25%。
  “缺钱就要借钱。”让王峰着急的是,对他们这样的小微企业主来说,无论哪种路径,想要借到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微企业融资供远小于求
  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有多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7.1%,创下2015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报告还显示,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长期高于大、中型企业,今年三季度,大、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56.3%和58.1%,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低10.8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难题。今年年初,世界银行与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首次联合发布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通过创新性的建模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评估了全球128个发展中国家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规模。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与巨大的潜在融资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当前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供给仅约2.5万亿美元,能覆盖的潜在融资需求仅为57%。供需差异造成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达到约1.9万亿美元,接近12万亿元人民币。
  更严重的是,小微企业不仅融资难,而且融资贵。由于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所需资金,大量小微企业转向民间借贷、网络借贷等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透露,我国小微企业在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融资的比例大约为6∶4,六成来自正规金融,四成来自民间金融,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6%左右,网络借贷利率约为13%,温州民间借贷登记利率在15%以上,小贷公司这类金融机构利率则在15%-20%。
  “其实,据我所知,一般的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要比央行公布的数据略高。”王峰告诉记者,除了借贷利息,很多平台还要加一到两个点的服务费。
  
  从银行贷不到款该怨谁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困扰人们多年,根源何在,各界早有共识。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因为经营风险大,生存周期短,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能够得到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物和抵押物相对较少,再加上财务制度不完善,导致信用水平较低,增信能力不足。而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都是一种商业行为,都需要规避风险,争取利益最大化。一边是期限短、需求急、信用低、金额小的小微企业贷款,一边是期限长、频率低、信用高、金额大的大中型企业贷款,金融机构自然更倾向于后者。
  “对银行来说,需要的是控风险,而小微企业在信用、盈利能力和抵押品方面存在先天上的不足,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在成本和经营模式上都不匹配。这也是小微企业一直喊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为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最重要一项便是中国原银监会2015年3月提出的“三个不低于”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年时间过去了,从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看,“三个不低于”政策目标顺利实现,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为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一般都将之视为任务,而非生意,比较一下各类贷款增速,便可将银行的真正态度窥知一二。”在一位银行人士的建议下,《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小微企业贷款和近一两年全面收紧的房地产企业贷款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受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速从2016年四季度的27%高位开始逐渐下降,但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而一直备受政策鼓励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虽然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转降为升,保持了长达7个季度的正增长,但增速从未超过18%,最高峰为2017年三季度的17.8%,而且从去年三季度开始逐渐下行,目前已接近2015年三季度13.9%的水平。
  “这并不是说银行错了,或者我们的政策错了,而是说,银行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给小微企业贷款的动力存在天然缺陷。”上述银行人士强调称。
  
  新一轮定向降准如何精准落地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正在多管齐下,期望可以多层面、多维度破解难题。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了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提醒人们关注定向降准的影响,“央行此次实施的是结构性的定向降准,作用会非常明显”。定向降准一直是央行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5年2月以来,央行共实施了9次降准,其中有8次定向至小微企业。尤其是今年,截至目前共实施3次针对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最近一次定向降准于7月5日起实施,央行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银行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不过,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分析认为,定向降准的政策导向值得肯定,但其实施效果存在三方面挑战。
  第一,银行定价体系不匹配。银行资金成本低,但同样要求借款主体风险低,客观上与小微企业实际经营风险不匹配。甘犁表示,小微企业风险高,利率如果低,贷款一定难,所以要允许金融机构有足够的风险溢价。“‘贷款难、贷款贵’是不能同时解决的。”在他看来,在现行监管约束下,银行无法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只有突破传统的定价方式,松绑银行现有的定价体系,获得匹配小微企业的风险定价,银行才能覆盖资金成本,增加支持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第二,存在信息壁垒。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导致信贷风险较高。目前,国家对于小微企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工商登记,但工商登记的内容并不完整,所以无法真实反映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此外,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倒闭或创办的速度很快,而工商登记的更新速度却相对滞后,直接导致能获得的有效信息有限。因此,要帮助银行正确判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应该由国家层面推动公共小微企业数据库的建立。只有打破信息壁垒,让真实、及时、全面的小微企业数据可供利用,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更加高效。
  第三,信贷投向难以约束。甘犁呼吁,国家在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银行业信贷投向的监管。“前几年频繁降准时期,国有大银行的信贷资金很多投向了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甚至房地产等领域,并未真正履行扶持小微企业的责任。定向降准资金最终能否真正落到中小企业身上,需要加强对银行业信贷投向的监管。”甘犁说。
  
  多元化融资渠道如何落实
  “多管齐下,多方联动,为小微企业构建一条多元化融资渠道。”这个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药方”,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如何真正落地仍需各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9月26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正式启动运营的消息引起了徐洪才的关注,“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是有充足抵押物,而小微企业往往可抵押资产不足,必须由第三方提供担保。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正式启动,对解决小微企业无抵押品可担保的根本性难题意义重大”。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方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以再担保为主,适当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支持各省份开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业务。
  目前,各地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成立将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其中几大亮点值得注意:突出主业,以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为主,并逐步达到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80%,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融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50%的政策要求;降低费率,向小微企业和“三农”收取的担保费率要处于较低水平,不得高于当地政府或监管部门核定的水平,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成本;形成体系,构建能够承担本行政区域政策性融资担保任务的龙头机构,形成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合理、覆盖基层、功能互补的多层级融资担保体系。
  此外,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很多银行推出了普惠金融。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年末增长21.7%。不过,在孙立坚看来,目前普惠金融仍没能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原因在于它们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传统思路,走的还是靠借贷息差赚钱的老路,这导致银行间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通过普惠金融获利,小微企业也难以获得实惠。
  孙立坚建议,中国的银行业可以学习德国的“关系型银行”模式。孙立坚曾两次前往德国考察,他发现,与中国银行业普遍开展的“To C”,即直接面向个人模式不同,德国的中小银行开展的是“To B”,即直接面向企业模式,大量中小银行与自己固定的中小企业客户形成“关系型金融”,并为它们提供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而且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引导中小银行学习‘德国模式’,转向为中小企业和本地居民服务,真正找到普惠金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孙立坚说道。
  
  
《小康》2018年10期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11-20


2018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