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8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深圳创新人物院士陈国良:70岁赴深“再就业”

★文 /麦婉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国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国良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麦婉华 9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国良选择来到深圳。1938年出生的他称“吾虽暮年,壮心犹在”。如今,陈国良担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他率先创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是中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我一直推崇民族产业,在深圳大学这几年,我的团队坚持国产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和大数据计算基础理论研究并行发展,为大数据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撑,获批‘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助力双创坚实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陈国良说。

  9年前,陈国良选择来到深圳。1938年出生的他称“吾虽暮年,壮心犹在”。如今,陈国良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担任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陈国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创建了中国并行算法类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是中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从农民、工人再到行业领头人

  “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亦强亦弱,亦硬亦软,亦虚亦实,亦东亦西”,陈国良经常用这短短二十四个字概述自己的大半生。

  陈国良出生于皖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上大学之前18年都是在家乡劳动生活。1946年,陈国良入读乡村小学。他的启蒙老师陈钟汉对他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教我们要知书达理、和善为人,要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这些让我终身受益。”陈国良说。

  1956年,陈国良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并于同年随校迁至西安,最终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了学业。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抽调30名学生学习尖端新专业——计算机和自动化。于是,陈国良调到计算数学和计算仪器专业。

  1956年到1961年期间,陈国良参与了老师领导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通过对LGP-30的控制器的设计学习,他走进了“数字计算机逻辑设计”这一领域,而这一次“偶遇”,奠定陈国良在一至三代计算机研制工作的基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部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创造了火炮数字计算机实验室。

  1965年,全军13万科研人员集体转业到地方,陈国良也开始了他在太原785厂的工人生活。“8年的工厂生活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何为‘工匠精神’。”陈国良说。1965年到1975年间,他又牵头成功研发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小型专用和通用数字计算机KD-1。

  1973年,陈国良从太原785厂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陈国良看来,大学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就这样,陈国良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了整整36年。2003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成为“院士里的第一位名师,名师中的第一位院士”。

 
编辑:王一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08-01


2018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