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5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三宝激活马庄村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张志 实习记者

  文化兴村 “文化立村,文化兴村”,马庄村致力于通过文化产业带动发展,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图为马庄村文化广场。
  
  马庄村有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经过30多年的探索,马庄形成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在“新乡土时代”里,交出了一份有特色的完美答卷。
  
  五一小长假,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畔的马庄村,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贾汪视察,对马庄村的基层党组织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今的马庄村,旅游知名度大大提高,客流量显著增加,已成为徐州市的热门景点。
  马庄村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公里处,西邻104国道7公里、京福高速公路3公里,东靠206国道5公里,南濒京杭大运河4公里、京沪高速铁路徐州站18公里、观音机场5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现有人口2343人,耕地4100亩,6个村民小组,103名党员,16家核心企业。2017年12月,入围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第145位。
  日前,《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来到贾汪区马庄村,深入探访了这个把乡村振兴落到实处的江苏样板。
  
  为脱贫找门路
  上世纪80年代的马庄村,经济落后、百姓贫苦。1986年的初冬,孟庆喜被正式任命为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党委书记,对村内现状了如指掌的他,一边担忧着渺茫的前景,一边思索着发展的门路。
  幸运的是村里有丰富的地下资源,马庄村的创业之路便从组建运输队和兴建煤矿开始了。1987年,马庄村兴建了一座年产10万吨煤的中型煤矿,同时孟庆喜处理掉四台旧拖拉机,贷款购买了解放141型汽车,组建了村运输队。几年间,煤矿建成投产,马庄运输队也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这为马庄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地下积累,地面发展”的工业经济新目标,是马庄村调整发展思路、紧跟时代转型的第一步。90年代初,以地面工业为主攻方向,马庄村先后办起砖瓦厂、化工厂、面粉厂等10多个企业,把资金投入转到地面上来,形成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格局,使地面工业产值与地下工业产值基本持平。此外,孟庆喜还带领全村人民进一步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推动工业经济由传统型、粗放型向高新型、集约型发展。
  在马庄村村史馆的墙壁上,一行行文字和一幅幅照片记录着马庄的风雨变迁和历史沿革。正是靠着一步步紧扣发展的新要求,马庄村一直奋进在时代的最前线,物质文明建设稳步向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对于马庄村来说,真正走上脱贫攻坚的康庄大道,还要归功于发展转型中的关键一步——文化产业的带动。
  
  文化产业兴村惠民
  1988年,马庄村正式成立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成立这支乐队,孟庆喜原本的初衷是丰富村民们的农闲生活,而令他不曾想到的是,乐团竟成为了马庄村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当时,为了买乐器请老师,乐队一共投资了三万七千块钱,这在三十年前并不是小数目。但孟庆喜力排众议,还拉来自己的儿子孟国栋帮忙,希望借助年轻人的新思路、新力量为乐团谋求出路。《西班牙斗牛士》是乐团首次公开演出的曲目,自此乐团一鸣惊人,参与公益演出、承接商业表演,为村里带来了商机。
  如今的马庄农民乐团固定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拥有流动的灯光音响和大型移动舞台设备,乐团很多人都是“多面手”,既熟练掌握管乐演奏,又擅长歌舞表演、快板曲艺等,乐团先后在意大利和日本音乐节上取得佳绩。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支农民乐团不仅为村民们吹来了“粮食和票子”,其强大的广告效应还为马庄吹来了发展的春风。
  这只是马庄村振兴的“一宝”。除此之外,马庄村还有两个帮助其振兴不可或缺的法宝。
  一个是多年营造的良好婆媳关系。有人曾开玩笑说,婆媳关系是世界难题。但在马庄村这个问题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出于带头示范作用的考虑,20多年前马庄村开始每年年底评选十佳媳妇、十佳婆婆。虽然是个很简单的评选活动,却对村民有很大的影响力,会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大事。
  另外一个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去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村,看到村民们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80岁的村民王秀英递上自己制作的中药香包,总书记问:“多少钱?我买一个,捧捧场。”“不要钱,送给总书记。”王秀英答道。总书记还是坚持付了30元。
  王秀英是香包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忆起去年底习总书记的“捧捧场”,老人家仍难掩激动之情,“习总书记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为我们造了福啊。”如今,这款香包已供不应求,日产量成倍提升,全村的手工香包产业扩大了规模,拥有了巨大的市场,还带动了村里的就业,村民们钱袋子满了,精神也更富足了。
  “文化立村,文化兴村。”马庄村将原先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改造为年接待游客量超600万人次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湿地公园,成功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村庄向文化旅游村的转型。马庄村致力于通过文化产业带动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百姓富裕了,人居环境也得到了优化。
  
  马庄的乡风文明之道
  振兴乡村正当时,乡风文明看贾汪。走进马庄村,迎宾大道宽阔敞亮,文化广场上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村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呈现出崭新繁华的“乡村中的都市”景象。这是马庄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土文脉最直观的体现。
  孟庆喜注重民生、民意,村委会的重大决策举措都请村民代表参与表决并监督检查,充分发挥了“小人大”作用,村内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他还以农民乐团为骨干,组织群众开展了诸多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使村民们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马庄村村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新年有春晚,元宵有灯会,三月初八有庙会,夏季有纳凉晚会。今年元宵节,马庄村成功举办了村里的第32届元宵晚会,整台晚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展现出了马庄村人几十年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更要乡风文明。马庄人有干劲、有奔头,有幸福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全村人生活在一个安乐祥和的农村小康社会中,形成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良好局面。
  在“新乡土时代”里,最关键的便是善治有序。如何保护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如何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如何加大供给农村的文化产品,马庄村交出了一份有特色的完美答卷。
  
  (专家视点)
  为什么要用“乡村”而非“农村”的概念
  刘忱 中央党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室主任
  解读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刻领会为什么要用“乡村”的概念替代“农村”概念。这就是把乡村看成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在一个更高更长远的层次上,实现当前乡村的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使乡村现代化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迎合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昭示了乡村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中,“乡风文明”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建设的初心、旗帜和方向。我们应该认真梳理乡村的历程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反思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从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探索乡村的未来。
  
  
《小康》2018年05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6-05


2018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