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5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人才争夺战背后的城市IP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人才竞争 阳春三月,随着北京、上海的相继入场,这场席卷全国的城市“抢人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传统的省域经济已经开始向中心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求贤,君子择城,一场“抢夺人才”的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人才争夺战背后暗含怎样的玄机呢?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不见硝烟,却攸关兴衰,阳春三月,随着北京、上海的相继入场,这场席卷全国的城市“抢人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送房、送钱、送户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相继发布了人才引进的优惠条件。
  城市求贤,君子择城。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传统的省域经济已经开始向中心城市群经济转变,目前,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其他几大城市群主要包括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成渝为中心的西南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以及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区域增长极,因此,这场“抢人大战”,主力军也主要来源于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城市群核心城市本身就具备冲击一线城市的潜力,现在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加持,天时地利已经占尽,剩下的,就是人和。
  
  珠三角:技工的天堂
  前不久,《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对外公布。这份规划意味深长:广州、深圳这两个超大城市,要推动人口向新区、郊区适度集聚。佛山、东莞被定位为特大城市,中山、惠州、珠海、江门、肇庆被定位为大城市,将适度增加人口集聚。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恰恰正是传统意义上的珠三角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轮“孔雀东南飞”,得以将全国精英与外来资本在这片热土产生“化学反应”,铸就了改革开放先行者的伟业,广东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华为、万科、金蝶等一批优秀企业诞生。“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广为流传,成为南下大军的生动写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的发展崛起,珠三角不再是各地人才潮涌的唯一选择。不过,提及人才吸引力,珠三角依然可以称得上是“杠杠的”。据2017年底发布的《珠三角人才需求状况与流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从国内其他各地向珠三角地区投递简历的人才总量约187万人,从珠三角地区向国内其他地区投递简历的人才总量约124万人,总体而言,该地区意向流动人才呈顺差趋势,意向净流入人才总量约为63万人。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在这一场“抢人大战”中,除了广深两大龙头城市外,珠三角的制造重镇也加入了进来,并向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张开了双臂。《佛山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显示,未来,佛山将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今年,佛山还将研究出台《佛山技工教育管理办法》。东莞则在去年底提出了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计划。
  技能型人才奇缺的问题在珠三角地区非常突出,据2017年第四季度广东全省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数据显示,企业用工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增长较快,企业平均用工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维修工等技术工种最为紧缺。
  据了解,当前珠三角现有技工人才队伍在结构上主要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特征,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青年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甚至有企业直言,当前的技能型人才的“用工荒”已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在珠三角,这里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而且正在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南粤工匠培养、技工教育创新发展”三个行动计划,通过加强与国外教学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国际化高水平技师学院,大力解决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让广大技能人才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获得感。
  张志坤,21岁成为最年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享受副教授待遇;林春泷,从技校刚毕业就进入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投身“制造强国”建设;梁智滨,2年砌了70000多块砖,砌出了世界冠军……当人们对技工的印象仍停留在蓝领、低端工厂流水线上时,珠三角新一代的技工已经走出国门,登上了“世界技能之巅”,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技工蓝领的刻板印象。
  
  长三角:协同聚才
  “本次招聘30位博士!”3月25日,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洽谈会开幕,一家浙企打出了这样的宣传口号。近期,长三角多地出台了更为优惠的引才政策,杭州、宁波均发布“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球广揽人才,最高将给予1亿元的创业创新资助经费;马鞍山市财政斥资3亿元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奖补。南京市甚至为外地高校毕业生面试提供千元补贴。地方求贤若渴,导致的最直接影响便是此次招聘会的“三高”现象,即高薪、高福利、高职级。
  据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招聘会共有1000家企事业单位推出了2万余个工作岗位,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招聘门槛明显高涨,招聘单位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学历定在了硕士以上,甚至绝大多数的岗位明确要求只招博士及学科带头人,相对的,给出的待遇也十分丰厚,不少企业将年薪定在了30万元以上,并配有数十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或者高达百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另外,据了解,与之相对应的,不少应聘者的就业观也出现了改变,“在上海读书,找上海、杭州的工作都可以”、“江浙沪都不错”。上海市教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非上海生源的留沪比例近几年一直在不断下降,已经从原来的90%左右下降到了60%—70%,越来越多的人将创业、落户工作地由上海转为了长三角城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区域经济最具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近年来,通过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合力推进,该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万紫千红取代了一花独放。从上海GDP占长三角四省市的比重看,1978年为35.9%,2016年降至15.8%。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上海人均GDP是苏浙皖的7倍多。2016年则降为了1.6倍。这种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体现在具体产业上。比如,杭州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信息经济产业链。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276亿元,增长22.3%,占地区生产总值25.2%。
  此外,一体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长三角各大城市之间产业同构色彩较浓,在竞争背景下,各个城市产业实力大多不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例如上海,聚焦总部经济、金融、科创等功能,制造、加工等非核心功能向外疏解。例如杭州,依托人才、项目、资本等各类政策的出台,各类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的涌现,快速完成了从电商之都到互联网创业第四极的华丽转身。例如苏州,利用紧挨上海的先天优势,深化与上海的对接,借助创新进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产业价值链的上移。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方,当前中国A股上市公司共计3000余家,仅长三角地区就有1000余家,占比三成。资本实力雄厚,再加上民营经济活跃,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跨越一体化门槛,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才能赢得未来。以往,长三角的一体化更多地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诉求,而如今则更迫切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长三角横跨三省一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桎梏亟待打破。
  值得欣喜的是,在这场“抢人大战”中,长三角城市有竞争也有合作,在竞合中,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就在3月25日的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洽谈会上,沪、苏、浙、皖人社厅(局)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推出三大行动计划,即人才服务协同计划、人才流动合作计划、人才发展推动计划。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推进,人才自由流动,工作在上海生活在浙江,或是工作在安徽生活在江苏,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成渝城市群:双城棋逢对手
  作为中国西部最有希望晋级世界级城市群的成渝城市群,自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其发展规划以来,就被外界给予厚望。不过,由于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在争夺国家战略定位、争夺产业投资、争夺中小城市的“势力范围”等方面难以完全避免直接竞争,人们一直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成都和重庆再次相遇。
  “蓉漂”是刚刚兴起的一个新词,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成都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其中“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让‘蓉漂’成为时代新风尚”等新观点收获了大量点赞。
  2017年7月,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新人才观,大力推进“蓉漂”计划,成都市重磅发布了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具体措施。
  根据《行动计划》,成都将放宽人才落户限制,推行“先落户后就业”的落户政策,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外地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凭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证,即可申请在成都落户。来成都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也可入住7日免费的青年人才驿站,安心求职。
  而作为直辖市,重庆的落户政策一向比较宽松,去年8月,重庆市公安局出台《发展30条》,提出为方便民营企业招揽更多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取消落户门槛。对引进的专家、学者、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可自愿选择在合法稳定住所、单位集体户,以及单位所在区县直系亲属、社会人才集体户、社区集体户等落户。
  同时,重庆的人才引进目前更注重的是吸引“高层次”顶尖人才。去年,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和《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
  从目前的公开数据看,重庆、成都人口外迁的最主要目的地都是对方:重庆外迁人口的目的地主要为成都、周边三四线城市、珠三角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的泉州、温州和上海三市,目的地为成都的外迁人口占总外迁数量的24.62%;成都的外迁半径总体来看大于重庆,主要迁出目的地重庆以42.25%占比第一,其次为西安、北京和广州。
  究竟谁更胜一筹,人们争论不休。有观点认为,成都略胜一筹,理由是成都在经济发展、配套密度、人口吸引力、高铁建设等方面条件更加优越。也有观点认为,重庆更有优势,因为它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政策环境更优,并且GDP总量和人口总量方面实力相对比较雄厚。
  
  
《小康》2018年05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5-31


2018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