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文化
奇幻电影“烧钱”之后如何“烧脑”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源隆

  审美疲劳 对视觉效果的追求,美则美矣,但追求过度就变成了视觉暴力,在大红大绿的色彩轰炸之下,观众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奇幻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奇幻电影看似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不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刚刚兴起的武侠神怪片就已经呈现奇幻电影的雏形,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以中国文化中的传奇故事为蓝本,传统的武打技能加入法术的催化剂,让它在当时以主旋律影片为基调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
  
  2017年底,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奇幻电影一部接着一部:《降魔传》、《奇门遁甲》、《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妖猫传》。不禁使人疑惑,为何如此多主打“妖精”主题的电影扎堆上映。
  其实,并不是导演编剧们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某一类题材,而是《捉妖记》在2015年的大获成功,使得电影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群妖”。
  《捉妖记》的横空出世,“血洗”了中国影市。在上映11天的时候,《捉妖记》就以突破13亿的票房成绩,从12.67亿的《泰》手中接过保持了两年半之久的华语片内地最高票房纪录,随后它连续28天占据单日票房榜榜首宝座,先后击败了数部曾被认为是暑期档种子选手的影片,上映至第9周时,它在周票房榜上依然能够闯进前五,并最终以24.39亿击败同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7》的24.26亿,登顶中国内地影史票房冠军。这也是自1994年中国电影市场开放以来,华语片首次独占鳌头,一时间傲视群雄风头无两。
  很快周星驰的《美人鱼》又以34亿的总票房盖过了《捉妖记》,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妖魔鬼怪”,但是美人鱼也属于奇幻题材的范畴。
  恰恰是这两部电影的成功,让投资人疯狂了,就像在《疯狂的石头》和《泰》大热后,一众跟风而至的电影一样,《九层妖塔》《长城》等越来越多的大制作奇幻电影开始不断涌现,直到2017年底大规模的上映。
  
  
  奇幻电影初成体系
  奇幻电影,顾名思义,这类型的电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现实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龙、半兽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奇幻电影在电影的划分中可以与科幻电影以及恐怖电影划为同一类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魔戒》、《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奇幻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奇幻电影看似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不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刚刚兴起的武侠神怪片就已经呈现奇幻电影的雏形,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以中国文化中的传奇故事为蓝本,传统的武打技能加入法术的催化剂,让它在当时以主旋律影片为基调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80年代,徐克、袁和平等导演也曾以《奇门遁甲》、《天师撞邪》、《新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等电影开启了新派武侠的大门,但如今回头看来,这类电影更应归类为带有武侠背景的奇幻电影。
  而此后,中国奇幻电影一直没有发展成体系,直到2005年电影《无极》的出现,中国的奇幻电影才逐渐迈向专业化的道路。自2008年以来,共有20余部国产奇幻电影上映。
  “十年之内你们不懂《无极》,以后就会明白了。”距离陈凯歌说出这句话已有十二年。2017年,他携新作《妖猫传》再一次向奇幻类题材发起了挑战。
  然而,事与愿违。陈凯歌用华丽的服装、布景与特效仍没能掩盖住故事情节的巨大漏洞,但是与其他同题材电影相比,《妖猫传》略显平庸的豆瓣评分6.9,已经算是评价不错了。
  纵观近十年的国产奇幻电影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一题材陷入了票房和口碑成反比的怪圈。据统计,中国电影票房总排行前10名中,就有5部为奇幻类影片。另一方面,奇幻大片的口碑崩塌也司空见惯: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全网如潮的负面口碑之下,豆瓣评分仅有4分;有徐克、周星驰两大导演保驾护航的《西游·伏妖篇》,只拿到了5.6的分数。
  不过,即便是再苛刻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奇幻电影在视觉效果上在不断进步。
  2005年的《无极》就已大量运用红、金、白等鲜明色彩,甚至将盔甲和鲜花合二为一,表达美和力量的结合。《无极》在当时表现出的极尽奢华的布景与服装也成为了一时之风,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的推波助澜下,中国电影更因此走上了大片时代。
  而十二年后的《妖猫传》也再一次展现了陈凯歌的个人审美:通过姹紫嫣红的绚丽服饰和场景,极力渲染大唐盛世和“极乐之宴”的恢弘场面。但也有影迷表示,对视觉效果的追求,美则美矣,但追求过度就变成了视觉暴力,在大红大绿的色彩轰炸之下,观众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
  
  
  视效华丽,剧本羸弱
  长久以来,国产奇幻电影最为人诟病的问题,就是视觉效果华丽,人设、剧情、世界观越空洞。纵观2017年所有国产奇幻类电影,几乎没有一部可以逃过“剧情单薄”的批评声。
  这一问题源自国产奇幻电影的定位不清。观察西方同题材电影就可以发现,西方奇幻电影对于自身的定位格外清晰:它包括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的奇幻场景,和具备超能力的非人类种族。虽然同为英雄主义故事,西方奇幻电影的代表作《魔戒》就将自己与《哈利·波特》或《星球大战》这些电影作出了严格的区分,以小队成员个性迥异却又团结一致对抗邪恶的故事,表达出此类题材对于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反观国产奇幻电影,大多是人设先行,再利用人物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在背景奇幻的主剧情中,往往又掺杂了喜剧、爱情、武侠、动作等多种元素,导致影片呈现出一种胡乱混合的大杂烩状态。
  2017年国产奇幻电影中,被批评主题不清杂糅明显的突出代表是《鲛珠传》。这部电影的剧情,本身是简单的闯关打怪形式,由于人设的庞杂不统一,由几个人组成的打怪小队不仅没在努力协作的同伴关系上下功夫,反而出于各自的人设发展出了其他的支线。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国产奇幻电影惯常使用的“人—非人”的二元对立设定,也屡屡困于套路化的模板之中。出于对女性受众的考虑,“人妖相恋”的爱情故事往往必不可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妖猫传》都是把庞大的世界设定建立在了几个人的恋爱关系之上。
  在世界观的价值设定上,国产奇幻电影也存在着由里到外的缺失:表层细节虚化,深层内核空洞。《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西方奇幻类电影剧情,往往建立在原著小说自创世界观的基础上,再由编剧删繁就简,修改处理成120分钟之内能够讲述清楚的故事。《哈利·波特》为观众构造了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中心的魔法世界,从巫师们的衣食住行,到正邪交战产生的世界动荡,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虚拟世界”的真实感。
  中国电影市场的“跟风”现象已是尽人皆知。
  有电影投资人说:“随着大量资金涌入电影圈,很多投资者因为专业度的缺乏,在选择项目时更倾向‘明星多’,或有‘成功先例’,而非剧本本身的扎实程度。”
  我们一直以好莱坞为师,不断强调技术上的差距,却忽略了讲故事的能力。故事上的不断创新才是好莱坞奇幻片席卷全球的原因。电影《霍比特人》的制片人弗兰·威尔士说:“《霍比特人》就是一部公路电影,但比公路电影承载的意义更多。它不像《指环王》那样强调战争,它需要的是冒险。”
  
  奇幻文学的差异
  西方奇幻电影如今可谓如日中天,在故事内容与技术层面之外,文学为影像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如果将西方奇幻小说历史上溯至荷马的《奥德赛》、《贝奥武夫》的话,那么距离现在的《霍比特人》系列电影上映,奇幻文学在西方历经了2800年的沧海桑田。
  中世纪骑士文学与近现代哥特文学的广泛传播,为奇幻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坚实基础。亚瑟王传说为当代奇幻小说提供了另一重要题材,魔法师梅林、圆桌骑士、马术、浪漫却轮廓鲜明的道德问题,在众多作者笔下呈现纷然不同的面貌。
  19世纪初和20世纪,西方奇幻文学飞速发展,在20世纪中叶,托尔金的《霍比特人历险记》和《指环王》、克利弗·S·刘易斯的《纳尼亚年代记》、厄休拉·勒奎恩的《地海传奇》系列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奇幻小说写作获得了重生,之后的作品多模仿这些成功的作品,从神话、史诗和中世纪浪漫文学中借鉴了许多成分。
  “如果有人想编撰一部《欧美奇幻编年史》的话,那么他肯定会因为数量庞大的作品而头疼不已。现在奇幻已经成为欧美艺术的必备元素,你很难真的从哪些科幻小说或者纯文学作品中忽略奇幻元素,电影也如此。”《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如是说。
  而国产奇幻电影的取材,则是从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选取形象,作为整部电影的象征形象,比如《长城》中的怪兽设定就来源于《山海经》对饕餮的记载,《捉妖记》的素材也都取自《山海经》。
  这一选材带来的根本问题是:传统神话本就是碎片化的罗列记载,并未构建成完整的世界观体系。编剧在创作时只能依靠自己,将神话碎片拼凑完整。《悟空传》就是一个试图从《西游记》中竭力打造原创世界观的例子。
  而大部分导演和编剧在文学理解上的匮乏,使得电影形象设定的选取,又大多集中在了“人神对立”的西游题材,“人妖对立”的聊斋题材,以及取材自《山海经》“人怪对立”的新生代网文IP题材。
  因此,题材大于内容,是目前中国奇幻电影的通病。其取材于《山海经》也好,《西游记》《聊斋志异》也罢,往往概念大于故事。反而脱胎于武侠小说改编成的奇幻电影更能给人一种代入感,因为小说家已经在书中设定了完整的奇幻世界,编剧则更容易将其改编,故事也更能吸引观众。
  袁和平1982年版《奇门遁甲》是具有非常丰富而宝贵经验的,它在上映之时就曾引起香港和台湾两地的轰动,时至今日,其豆瓣评分高达7.7分。其剧情简单、精致而不乱,其中还应用了大量民间戏法、杂技的表现形式,放在今天也毫不落伍。
  虽然近年来国产奇幻电影在视觉艺术上已经竭尽所能,在人物形象上也贴合了中国传统形象,但被观众诟病“空洞浮夸”的问题,还是源于中国传统神话的风格,并未与现代电影产生真正的融合。
  西方审美,细节繁复,偏向写实。《魔戒》以及《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导演彼得·杰克逊谈到电影成功的秘诀时表示,“完全归功于托尔金的原著”。他认为,托尔金对幻想世界一切细节的设定,包括服装、形象,甚至各种语言的创造,让《指环王》的世界完全可以按照文字百分之一百地还原,这是托尔金的魔力。
  而东方审美则主攻意境。当文化特色被简单粗暴地移植到电影中,在银幕上就免不了要呈现出大量虚无缥缈的意境描绘。很难达到观众追求“身临其境”的观影期待。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特色,大多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不像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主义题材,可以制造大量矛盾冲突,勾起观众的热情,刺激观影快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中国电影人的不断尝试、不断求索下,相信观众心目中真正媲美《魔戒》和《哈利·波特》的中国奇幻史诗巨制就在不远的将来。
  
  
《小康》2018年02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3-12


2018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