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1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评论
别忽视抱团养老中的“协议经验”

★文 /胡京晶

  “抱团养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有望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用约定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则无疑是“抱团养老”得以实现并且有可能持续下去的好做法,应该被推广借鉴。
  
  家住浙江余杭瓶窑的王阿姨和老伴住着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楼,有鱼塘、菜地、果园,还养着鸡和鸭。虽然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孩子们却因为工作忙,不能经常回家,老两口倍感冷清和寂寞。去年,王阿姨联系相关媒体,并通过媒体征集到几对老年夫妇来家里同吃同住同娱乐。目前,王阿姨家里住了7户老年人,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
  值得关注的是,这十几位老人签署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书》,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具体内容为:不打听不议论别人的隐私;伙食费每月结算一次,计算方式按实际用餐人员的消费额平摊计算;每个家庭轮流值日;等等。协议每个人都签了字,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老人们按照约定有条不紊地生活着。有媒体说,“这可能是中国抱团养老的首个成功案例”。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养老模式不断涌现,其中各种形式的抱团养老层出不穷。比如闺蜜结伴、发小结伴、老同学老同事结伴,等等。老人们或利用现有的住房,共同生活、相依相伴,或相约去海南、三亚等地买房子、租房子,彼此为邻,共度晚年。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家庭日趋小型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各行各业都在提升水平、跨越台阶。年轻人的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常回家看看”变得难以实现。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看,一个人离开群体和家庭是很难生存的。尤其是老年人,他们退出了社会的中心舞台,身体情况也开始走下坡路,这些改变必然会带来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虽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建立新的归属感、获得来自周围人的关心和温暖,却是每个老年人都非常期待的。
  伦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中国人对“大家庭”的渴望情有独钟,多数老年人都希望生活在传统气息浓厚、熟人相伴左右、彼此相亲相爱的环境中。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能获得心理上的平静,这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人群聚集的地方就容易形成“社会”,社会就需要规则。古语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把社会活动纳入一定的轨道,它维护着社会秩序,是控制社会正常运行的手段。规则不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同时也是个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
  “抱团养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有望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此,便更不能忽视“中国抱团养老首个成功案例”所提供给人们的“协议经验”。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如果说目前的抱团养老更多解决的是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失能失智老人、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基本生存,将成为更突出的矛盾和更艰巨的任务。试想,浙江余杭瓶窑的王阿姨一众老人,十年二十年后,他们没有轮班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的能力了,那时他们由谁来照顾,他们彼此的约定又该如何补充调整、如何实现呢?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情满四合院》,描写了邻里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互相帮助、赡养老人的故事。它唤起了我们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愿景的渴望,非常感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老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重视下,应该有更多的热心人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帮助聚在一起的老年人提前化解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帮助那些已经没有能力制定规则和履行规则的老人们,在有秩序、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小康》2018年01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1-30


2018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