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11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社会
污水处理何时进入成熟期

★文 /《小康》记者 郭煦

  拯救“母亲河” 一场湟水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持久战”和“攻坚战”在高原打响,通过全方位落实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措施,湟水河河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缺钱少技术欠管理,处理能力低、效果差,这是全国地方县乡污水处理项目普遍面临的难题。为此,多地创新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正在探索不同的道路。
  
  生态是青海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湟水河发源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流经西宁市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区、海东市平安区、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进入甘肃省后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青海境内长349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1.3亿立方米。
  古时“湟水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烟”,然而,现在由于流域人口相对密集,工农业生产布局集中,水资源利用率达60%以上,已严重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警戒线。作为沿湟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唯一受纳水体,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环境容量,河水污染趋势日益加剧。
  青海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湟水河污染治理的任务要求,同时制定《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将污染减排与流域水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一场湟水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持久战”和“攻坚战”在高原打响,通过全方位落实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措施,湟水河河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青海省在各州县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但出现“有钱建厂、没钱运营”等欠发达地区的共性难题。该省探索通过政府财政兜底的方式保障其正常运转,但业内认为,这并非一劳永逸,诸多难题仍待解,亟须综合施策妥善处理。
  《小康》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仅是青海省遭遇水体治理难题,一直以来,污水处理都面临着资金瓶颈,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污水处理遭遇资金瓶颈
  记者从青海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了解到,目前全省的52座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各不同:位于青海东部地区的西宁市、海东市17座污水处理厂中的大部分,以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的结古污水处理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污水处理厂等均正常运行;而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的15座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只能时断时续运行;而位于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人口稀少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17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转情况推进缓慢,甚至距离试运行也仍需一些时日。
  海东市环境保护局监测监察总量科赵永芳说,海东市已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总计12万吨。处理一吨污水费用为1.82元,再加上电费和药剂费等,全市污水处理厂运转一天所需费用为20万元左右。
  赵永芳介绍,海东市各区县经济条件比藏区好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基本能运行,但规模效益不同:平安区、乐都区、互助县、民和县4个区县,因为污水规模日均都在1万吨以上,能够带动大型污水处理设备,出水水质较高。而循化县和化隆县,由于污水规模相对较小,用不到更好的污水处理工艺。
  在位于黄河沿岸的化隆县,住房建设与规划局党委书记于海泉介绍,除了已使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群科新区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基本建好,总投资3633万元,其中地方需配套1450万元,由于财政匮乏,已欠施工单位1000多万元,准备通过银行贷款的方法解决。
  前不久,为了进一步推动巩固和提升辽河流域治理成果,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兵分三路,深入流域9个城市视察。发现有的污水处理厂随时面临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有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除了应付检查外从未正常运行过,完成规划项目达80%的属凤毛麟角。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辽宁计划建设198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目前仅建成了81座。尤为突出的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问题较多,具体表现为建设进度迟缓、建成后难以正常运行、运行后水质不达标等。究其原因,既有地方经济下行影响,缺少建设和运营资金投入,也有排污费不能应收尽收等问题。
  在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加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确保其运行是关键一环。截至目前,辽河流域沿岸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26座。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首先是辽宁省近几年经济呈下行之势,基层财政支出在许多方面陷入窘境。比如,因受资金所困,有的干流上游城市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随时面临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某县级污水处理厂主要靠县财政补贴勉强维持一级B标准运行,如果进行提标改造则需数千万元资金投入;有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除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从未正常运行过。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政府虽发力解决后期运行难题,但并非一劳永逸。例如,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如果和实际需要不符,那么部分污水超出治理能力只能直排,本应“治污”的污水处理厂反而成为“污染户”。现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都比较大,如果拖欠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将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设备无法更新维护,造成非正常运行隐患。
  为应对可能遇到的资金难题,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以将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捆绑起来交由第三方运营。自来水厂肯定有盈利,污水处理厂盈利能力不足甚至亏损,但是将其捆绑起来,经营的第三方盈利压力会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亦会有所减缓。
  
  支撑点 污水处理需要企业支撑,环保企业更要可持续发展。
  
  污水处理尝试运营新模式
  8月24日,环境保护部向媒体通报了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造纸、钢铁、印染、制药、制革、氮肥六个行业已完成清洁化改造企业1762家,完成率达84.6%,广东、安徽、四川、山东、湖南、辽宁等6个省未完成企业相对较多。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1968家已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746家已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完成率分别达到80.6%、71.5%,云南、甘肃、新疆、青海等4个省(区)完成率低于50%。
  缺钱少技术欠管理,处理能力低、效果差,这是全国地方县乡污水处理项目普遍面临的难题。记者发现,多地创新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污水处理厂全面打包委托环保企业建设运营方式,实现污水垃圾处理可持续运营,给行业提供了诸多启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已近三年,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其水质如何?污水如何处理?湖北省十堰市当地正探索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等诸多新模式,极具借鉴意义。
  十堰市住建委供排水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要让入库水质达标,根本办法就是源头上整治排污口,实施雨污、清污分流,中间过程加快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最后“守门员”污水处理厂确保处理达标。为此,十堰确立“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的目标。
  而在此之前,作为把守最后一道关的“守门员”却常常出现问题。2013年6月,十堰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偷排”污水被媒体曝光。经查,原因一方面在于水污分流不到位,一场暴雨让污水处理厂“吃不消”,致使污水从溢流口溢出;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污水处理厂存在技术人员水平不高、运营主管和监管同为政府部门等问题。
  为此,十堰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多方研究讨论,最终决定以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为试点,采取第三方托管方式对污水处理厂进行运营。
  经过竞争性谈判等程序,2014年4月十堰市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公司签订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协议,委托运营期8年。这也标志着十堰市污水处理厂正式开启市场化运营之路。
  “我们已经完成升级改造,排放标准达到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类最高标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厂长张群伟说,接手污水厂后,提标扩能,专业人员维护运营,成效明显,日处理18万吨,出水水质接近四类。
  有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托管经验,几年前十堰又将城区两家污水处理厂与一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移交第三方运营,成功实现十堰城区污水与垃圾渗滤液处理托管运营全覆盖。
  近两年,十堰市大力探索推广第三方运营模式,力争95个县乡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
  业内人士分析说,大批基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缺人才、少技术、难运营,易出现“建好的污水厂晒大太阳”现象,是当前业内普遍难题。如果由基层尤其是乡镇来承担,不仅对地方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更难确保这些设施正常、科学运转。
  而十堰的探索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以县为单位,公开竞争性谈判方式,招标全国有污水处理资质和经验的企业来委托经营,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障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
  上述人士表示,这种委托建设经营一体化的优势在于,企业对于污水处理的专业化更有利于保障水质稳定处理,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污水处理厂从政府剥离后,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其加强监管,有利于破解乡镇污水处理厂少资金、缺技术、无人才的三大难题。
  
  农村污水处理更严峻
  “农村污染源多,大部分生活污水也在农村,但污水处理设施没有覆盖,这是下一步的难点。”有关专家指出,抛开资金问题,农村的污水处理站建成之后,首先是缺技术人才,如果建好之后维护运行不当,等于将污水集中到一起,发生点什么意外,污染会更严重。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推进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重点,不过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的快速有效落地?业界人士给出了若干建议,部分省市的实践也给予了宝贵的经验,多措破解建设运营难题。
  “水十条”的发布要求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由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得到了进一步关注。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热潮来临。
  不过面对复杂的农村环境,推进生活污水治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管理责任主体存在差异性,一些治水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如预期。而且这笔经济账也让很多地方的治理工作遇阻,长期的管理运营成本也是一大难题。
  在此基础上,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善、付费机制仍有待统一、建设过程中无法落实对外包企业的有效监管也阻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进程。再加上很多地方的建设由于信息公开度较低的缘由,往往会发生村民和村集体不配合的情况,这就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更加难以推进,也加大了建设、运营和监管成本。
  对此,有专家建议,顶层设计的完善是基层建设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以PPP模式为例,很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都会优先选择PPP模式,政策支持到位,立法层面依然缺乏支撑。这就会导致地方条件的差异性扩大,规范和标准无法实现统一。因此,健全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而针对管理责任主体的问题,业界人士指出,责任界定应当更加明确、合理,政府、市场和个人都要承担治污责任。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和市场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的作用固然重要,增强个人的环保责任感也很有必要,可以借鉴的方式有缴纳污水处理费或者自行管理维护。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曾表示,从他参与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调研的情况来看,往往几个县转下来,看不到一个在正常运行的设施。
  现状和市场的强烈反差,也让很多人质疑,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只不过是虚假的热闹。但更多的产业人士认为,任何市场在进入成熟期前,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难的是冲破障碍,而不是逃避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认为,之前,产业在农村污水处理领域做得较少,未来我国污水处理的主战场一定在农村。随着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的逐步打开,很多企业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农村污水治理市场这块蛋糕吃到嘴里?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农村污水处理无论选择哪种技术路线,都要依赖于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选择。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也曾表示,一直以来对于农村污水处理不是企业不想做,是因为没有商业模式。
  E20研究院通过调研1300多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发现目前农村污水的治理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业务模式有BT+O、BOT、EPC+O、PPP模式。
  “随着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的进一步释放,商业模式也逐步从卖设备、工程承包、EPC或者分段来做向PPP模式、BOT模式,或者混合模式转变。”E20研究院研究认为,近年来,国家也在提倡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境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整体打包,环境治理PPP项目,由市场主体制定区域内农村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政府正在由购买单一环境治理服务向购买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服务转变。
  
  污水处理如何破解资金瓶颈
  记者了解到,排污费征收力度不足也是导致污水处理厂不能按计划建设、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各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应主要来自排污费的征收。可实际情况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排污费征缴多在半数左右,而一些经济落后的县、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乡镇排污费的征缴几乎可忽略不计。目前,辽宁各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均来自政府投资,尤其是县及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主要靠政府补贴。
  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的杨琦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有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还有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大家都很清楚污水处理厂一般是政府投资,政府投入的钱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此问题?在投资方面,一般的情况下,从国外的状况来看,主要是采取一些国家投一部分钱,地方的政府投一部分钱,企业投一部分钱,另外从污水的费用里面,再自筹一部分经费。”杨琦说。
  “首先资金链的瓶颈在哪里?钱差在哪?谁差钱?你要说差钱,我倒觉得投资人不差钱,有一个项目我想搞一个基金的平台,我想筹集一百个亿,马上就可以做,因为很多社会投资人都在希望这一块,比如说在座的有一些基金公司,在基金组合当中,他就有一部分钱要投到类似于市政固排水等长期稳定回报的这些项目当中去,不是把他的产业基金全投到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特别是香港境外的资金,十分关注国内的这种市政基础建设,所以钱是不差的。”对于资金瓶颈问题,中节能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东际有不同的看法。
  北京倍杰特国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瑞昌表示,首先对于污水处理来说,政策、规划、资金、技术、协调、监督管理,整个是一条线,需要相互协调。其次需要企业的支撑。现在提倡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企业更要可持续循环发展。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刘平养则认为,PPP模式的产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机制在公共物品供给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按照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它几乎涵盖完全公营到完全私营两个极端的所有中间部分。因此,此种模式在污水处理中广泛利用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环境保护部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盛世海表示,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总体规划布局不同、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同,导致城镇污水管理和处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化解。
  盛世海认为,地方政府应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统筹管理,化解城镇污水处理难题,为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小康》2017年11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12-01


2017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