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11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江阴:新时代里再领跑

★文 /《小康》记者 刘彦华 江苏江阴报道

  里程碑 江阴长江大桥位于江阴市与靖江市之间,是沿海南北主干线跨越长江的重要桥梁。它中跨1386m,是中国的第一座跨经超千米的桥梁,全桥总长近3km,代表了我国当时的造桥最高水平,是20世纪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江阴精神可见一斑。
  
  江阴经济犹如坐上了高速列车,每年都在加速前进。数据显示,2016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是1986年的164倍,平均每两天半产生的GDP就相当于1986年一年的总和。
  
  一座城市,地位越重,责任越大。2017年的秋天,对于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成功实现“十四连冠”的江阴,意义尤为重大,影响更加深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如何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和领头羊,江阴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店小二”、“急郎中” 护航实体经济
  江阴,简称澄,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
  “江阴是一个扬子江畔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8月31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江苏省委的实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专题宣介会上,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这样评价江阴这座城市:“说古老,因为江阴唐宋时期便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繁华口岸;说年轻,因为江阴从未放慢过追逐梦想、创造奇迹的脚步。”
  “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江阴是座敢闯敢试的城市,“江阴经验”是“苏南模式”和全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从最初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开放型经济风生水起,到“江阴板块”领跑全国,再到如今产业强市首要战略坚守实体经济,30年的快速发展,让江阴一直屹立于发展的前列,并被一次次仿效和复制。
  江阴经济犹如坐上了高速列车,每年都在加速前进。据江阴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是1986年的164倍,平均每两天半产生的GDP就相当于1986年一年的总和;1986年工业总产值为48亿元,而到2016年,这个数值已破6600亿元,这增加的139倍,挺起了江阴产业强市的“脊梁”。
  从不经风浪的“小舢板”,到如今纵横全球的“大航母”,曾经的江阴乡镇企业已经茁壮成长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和积淀,江阴的企业数量众多、结构合理,既有产业层次高、综合实力强的规模企业集团,又有质地优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有不断新生的后起之秀。数据显示,2016年,江阴有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几乎占了江苏省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份令所有江阴人骄傲的“成绩单”。正是因为对实体的坚守,江阴成就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美誉。
  “江阴板块”绝对是江阴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1997年2月,江阴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登陆深交所后,资本经营开始成为江阴企业继续做强做大的有力武器。2017年11月6日,“振江股份”成功在上交所上市,这是江阴今年上市的第4家企业,“江阴板块”扩容至46家。目前,江阴一个县级市的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超过了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一,不但在“上市大省”江苏省内超过了常州、徐州、扬州、镇江等8个地级市,而且超过了内蒙古、贵州、宁夏、青海、西藏5个省区,稳居全国同类县市第一。
  实体经济强则江阴强,实体经济稳则江阴稳,实体经济兴则江阴兴。江阴市副市长张韶峰向《小康》记者介绍道,产业强市是该市的首要发展战略,过去一年,江阴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产业促进政策,包括“四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降本减负30条,全年兑现政府奖励近20亿元,为企业减负49.8亿元,有力助推了实体经济做强做大。
  政府“有形之手”精心浇灌,企业生长“根深叶茂”。面对企业空前高涨的热情,江阴市委、市政府不仅着力于解决企业在项目引进、审批、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实际困难,而且推出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有力支持。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将之形象地概括为“店小二”和“急郎中”,“当企业阳光灿烂、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要给他服务好,保障好,当好‘店小二’;当企业遇到阴雨天,经营遇到困难了,政府要给他提供全天候帮助,当好‘急郎中’。”
  成立项目督查办,助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召开千企大会、重点骨干企业座谈会,大张旗鼓、真金白银地表彰优秀企业。这些政策干货和“店小二”式的服务,助推实体经济做强做大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界的一致肯定。
  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第4家、国内首家贻贝黏蛋白生产供货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鄂青告诉《小康》记者,董事长顾铭当年带着自己在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从北京南下,只与江阴政府部门负责人谈了4个小时就做出了在江阴设厂的决定,完全是被政府务实的服务态度打动。
  “做科研的,没有很多钱,顾铭把北京的住房出售后作为投入资金。江阴政府先给予2400平方米孵化器场地,并承诺政策性风投300万元。根据企业发展进程,政府提供银行贷款担保,保证项目的后续资金。从公司注册到开工生产,江阴服务的专业、细致、到位,都让顾铭感叹不已。”鄂青补充道。
  精准服务、精确发力,真正把服务做到广大企业急需处,做到企业家心坎上。江阴服务型政府的创新探索,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伞”,成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好生活 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对于经济发展的终极追问,江阴的“聚焦点”从未有一丝游移和模糊——发展,为了百姓更富足,为了城市更美好。
  
  “先手棋”、“当头炮” 推进集成改革
  撤县设市30年,江阴由一座小县城蜕变为现代化滨江名城,发生了无数让人心潮澎湃的事件,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件事便是“成为全省首个集成改革试点县市”。
  成为全省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是江阴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江阴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城市病”、环境压力等一系列“成长的烦恼”。面对这些“发展起来的问题”,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江阴将何去何从?新时代的课题,摆在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面前。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兴则江阴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江阴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举措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贯彻中央精神,着眼大局,反复酝酿,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在江阴开展集成改革试点。
  江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俞烈彪告诉《小康》记者,前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江阴就集成改革试点进行调研时曾明确指出,只有以全局理念和系统思维抓改革,让各项改革集成配套、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县一级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既是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革探索的“最先一公里”,在改革中承担着落实改革任务、进行改革探索的双重作用。“他希望在江阴实现全面突破,为全面深化改革撕开一道口子,为全省各地做出样子。”
  7月13日,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一张集成改革创新推进图徐徐展开:今年8月底,江阴各镇(街)全面完成复制推广徐霞客镇经验工作;今年9月底,市级层面行政审批局组建到位,综合执法队伍初步整合到位;到年底,江阴将与省级机关部门对接,制定落实并开始实施各项改革内容的具体操作办法;到2018年底,江阴基本完成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到2020年,县域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江阴建设成为全省同类城市服务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创新活力最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改革发展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总体方案》显示,作为这次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的“先手棋”和“当头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重头戏”。下一阶段,江阴将在全市范围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此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行政管理体制障碍,进一步放大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效应。
  实现市县同权,除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必须由设区市行使的职权外,赋予江阴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权限,编制赋权事项清单。
  复制推广徐霞客镇改革经验,赋予镇、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编制标准化权责清单,整合现有行政事业资源组建7-9个职能机构,形成“前台+后台”运行机制,推行“一窗式、网上办、不见面”,实现“便民服务一窗口”,推行“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日常管理一中心”。
  统筹推进部门改革,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适时统筹推进部门改革和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精简审批服务事项、压缩环节,组建江阴市行政审批局,实现市、镇(街、开发区)两级审批服务权限合理划分、高效联动。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大项目一律采取代办制,一般项目网上办、不见面。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要求,在镇、街道、开发区实现区域内“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执法职责和力量,组建5—7支综合执法队伍,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
  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建立以权责清单为边界、以双随机抽查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网格管理为依托、以综合执法为支撑、以线上线下制度链为保障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
  打造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建设县级综合服务旗舰店,组织线上线下、前台后端深度对接,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一次认证、全网通办”。
  实行统一的大数据管理,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整合各部门各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事项库、企业库、人员库、投资项目库、电子证照库等政务数据基础资源库,推动建立江阴全市层面的“大网格”、“大执法”、“大监管”、“大平台”。
  “除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外,江阴还将系统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发开放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六个领域的集成改革。”张韶峰补充道。
  徐霞客镇是江阴“第一个吃螃蟹”的乡镇。自2010年被列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以来,徐霞客镇承接了87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组建了“两办六局一中心”9个职能机构,着力推进“一窗通办”、综合执法“一支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建设,构建了“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基层政府治理新模式。
  前江阴市徐霞客镇镇长王光华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徐霞客镇推进的行政审批改革,彻底激发了发展活力。2016年,全镇有各类企业2178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较2012年增长96%。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比例从2012年的25.1%,下降到2016年的11.9%。
  
  聚焦富民不能动摇
  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对于经济发展的终极追问,江阴的“聚焦点”从未有一丝游移和模糊——发展,为了百姓更富足,为了城市更美好。
  7月27日,中共江阴市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咬定富民目标,更大力度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同步、互促共进,为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赢得最大支持、注入最强动力。提出了把产业富民作为最大源泉,创业富民作为最大潜力,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扶贫脱困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协同推进作为最大合力等几大落实举措。
  自主创业,是富民的潜力所在。江阴明确提出,要善抓创业“风口”,帮助和引导各类创业者抢抓“互联网+”、新消费需求、分享经济等创业“风口”;要突出重点群体,大力培育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科研人员、海归、新型农民等五支创业生力军,以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要建强创业平台,搭建更多更好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快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创业孵化载体;要造浓创业氛围,持续厚植崇尚创业、竞相创业的文化土壤,大力宣传褒奖创业典型。
  在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软件园内,坐落着一家明星众创空间——“三牛众创空间”,它是首家由江阴市政府支持、企业化运营的创客空间。2015年投入运营,2016年12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审核认定,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创业政策保障是给创业者提供的最坚强后盾。”据三牛众创空间董事长王秋芬介绍,近两年,江阴市为创业者积极开辟实战阵地,选择在资源要素集聚度高、创业成本相对低、距离目标市场近的地方,精心布局和打造各类服务平台。目前,除了以电商产业为主体的三牛众创空间外,全市还建成了以扶持退伍军人创业为主体的融梦空间、以物流产业为主体的江苏众网互联网物流创客示范基地、以艺术设计为主体的中恒美宏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以美容美发为主体的名妆美业创客巢等共计近50家重点创业孵化基地。
  “众创空间是一个面向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创新创业社交平台,致力于帮创业者提供场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融资、服务等一站式创业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作为一位创业者,王秋芬深知创业的艰辛,“我希望我们的创客们能够在这里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今天的江阴已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全民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截至2017年10月底,江阴各类市场主体总数接近15万家,其中,企业4.9万家,个体工商户9.8万个,平均9个市民中就有一个老板。
  “百姓富,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是‘强富美高’新江阴的重要内涵,是党委政府最应该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大事实事。”市委书记陈金虎“聚焦富民”的动员令,字字有力句句震撼,“富民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富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最根本标准,是全市百姓的最深切期盼,是加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牢固地树立富民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更加全面地把握‘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的工作原则,始终把聚焦富民摆在江阴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全力打好聚焦富民主攻战,确保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富民之路。”
  
  
《小康》2017年11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11-30


2017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