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专栏
乡村建设的榜样

★文 /戴荣里

  红旗渠的建成先后长达十一年,对一个县而言,意味着工程浩大而漫长。当下的乡村建设,正需要这样的精神,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者,应该成为乡村建设实干者们的榜样。
  
  前不久,与朋友一起去红旗渠参观,感受颇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通过镐头铁扦,从巍巍太行山上建起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让林县山地成为水浇田。在险峻的山石面前,我仰望远山,似乎看到那个时代林县人民奋斗的身影;俯瞰大地,又好像看到林县人为了生存披荆斩棘、破除千难万险的足迹。
  在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红旗渠精神意味着求生基础上的奋斗、信仰基础上的坚持、团结基础上的协作、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创新。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彼时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旗帜,更应成为当下乃至今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
  红旗渠的建成先后长达十一年,对一个县而言,意味着工程浩大而漫长。上千年的灾荒史、血淋淋的历史案例,陈述着林县缺水的历史。在生存底线资源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遑论其他。林县人民,由自发行动,日渐形成一种对美好生存的自觉。他们靠生存意识唤醒斗志,以小积累换得大成功。红旗渠是生存与信仰的结合体,红旗渠精神来自于生存所需,归结于生存的更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才有了信仰的坚定,才有了长达十一年的坚持。其间,尽管有人因怀疑而退却,因饥饿而仓皇,因打击而放缓建设脚步,但民众心底凝结着不息的力量。这力量贯穿始终。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把任务分解,在团结中闯关,在奋进中斗险。既有各自分段的责任明确,又有你帮我学的协助技巧。红旗渠动员全民,把大家的智慧凝聚在一起,把民众的财力凝聚起来。没有材料,就地取材;没有炸药,自己生产炸药。每个人都是一根钢钎,每个集体都能攻克一段险阻,一群队伍就能修起让外国人称羡的“水上长城”。倘若没有团结,红旗渠不会如此完美;倘若没有协作,靠简陋的仪器怎么能保证水渠的坡度达到引水要求?倘若没有团结,在亲人牺牲后,人民怎么会前仆后继、不惧艰难?
  伟大的工程催生伟大的智慧,创新的思想激活自力更生的内蕴。在红旗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林县人民不等国家支持,不靠外界资源,主动迎着困难上。通过初期开辟工程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更多施工方法。运用土办法,强调科学性。没有石灰,他们创造了露天烧石灰的方法;运料缺少机械,他们充分运用水利学理论,采用悬索运料省时省力;为了不让危石伤及民工,他们采取悬人掏石的方法,掏石工人打落了三颗门牙依然不下火线。通过苦干加巧干,动员全民的力量,集中全民的智慧。每个人都可能是发明家,每个人都想为红旗渠贡献力量。这样的心劲、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成就,听了让人震颤,看了让人心热。
  伟大的工程催生伟大的智慧,创新的思想激活自力更生的内蕴。红旗渠精神给民众提供的是大气磅礴的精神感召,是脚踏实地的孜孜以求,是发动全民的创新实践,是一以贯之的灵魂壮歌。这一建在半山腰的“水长城”,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悠远,也显示着冲向未来的持久生命力。当下和未来,红旗渠精神不可或缺;唯有与民族气韵融为一体的精神,才能成为社会进步永久的生命力!而当下的乡村建设,需要这样的精神;乡村建设的实干者,更需要红旗渠精神的滋养和托举。
 
  
 《小康》2017年10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10-30


2017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