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07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港资企业珠三角创新转型记

★文 /《小康》记者张玉荣

  嘉利集团从制造业转型文创产业,建设中国唯一婚庆主题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龙凤山庄。
  
  香港回归之前,许多港商已选择在珠三角投资发展,不仅因为看中了产业集群优势,还有血脉浓浓的乡情。港企在广东长远发展,必不可少需要“本土化”,每次转型都和内地经济发展变化同呼吸、共进退。
  
  “前店后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鉴于两地毗邻、血缘文缘接近,珠三角自然资源、劳动力丰富等优势,香港不仅是广东最大外商投资来源地,而且广东也是香港在内地投资最集中的省份。
  2007年,在香港回归的第一个“十年”,广东服务业实际吸收港资比重仅为33.67%。而到了2016年,该比重达76.36%,增长超过4成。广东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粤港服务业合作领域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商业、餐饮、交通运输业拓宽到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东莞与香港地缘人缘相近,经贸往来频繁,合作源远流长。香港同胞有约七分之一祖籍东莞,大量东莞制造的产品通过香港销往世界各地。东莞市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向《小康》记者介绍:东莞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广大港资企业的贡献,与香港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莞港合作不断纵深推进
  香港是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早的合作者,1978年东莞与港商合作开办了全国第一宗来料加工项目太平手袋厂。
  港资企业在东莞起步比较早,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早期港商在东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毛织、制衣、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领域,项目以小型企业为主,以租用厂房为主,企业分布比较零散。进入90年代中后期,港商在东莞的投资不断转型升级,投资领域逐步向电子通讯产品、五金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领域转变。现在,有很多海外跨国公司通过香港平台对东莞进行投资。目前在东莞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港资企业就有596家,涉及总投资金额达297亿美元。港资企业中如玖龙集团、米亚精密金属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等都在东莞投资超亿美元。
  近年来,在CEPA框架和珠三角规划纲要有力推动下,东莞与香港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在港资企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
  《小康》记者从东莞市商务局获悉,在合作交流领域,除制造业、商品流通、批发和零售行业等传统服务业外,莞港合作已延伸至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商贸会展等方面。
  
  港企“本土化”深耕的创新与转型
  在香港回归前,许多港商已选择在珠三角地区投资发展,不仅仅因为看中了产业集群优势条件,还有血脉浓浓的乡情。港企在内地长远发展,必不可少需要本土化,转型需要依托经济形势。
  总部位于东莞雁田的嘉利集团,创办于1985年,集团1996年于香港上市。改革开放初,嘉利集团总裁何焯辉果断回莞创业,是最早一批回莞投资的港商之一,赢得产业布局先机,也开启了“留根凤岗、情系东莞”的终身追求。
  何焯辉深谙“本土化”管理是外资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必走之路。
  依托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和东莞的资源优势,嘉利集团获得长足发展。渐渐地,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嘉利集团成功转型。经过多年摸索和创新,从五金、塑胶工模为主营业务成功转型为房产、旅游、酒店等多元发展。
  基于珠三角优势,许多港商挖掘着适合他们企业发展的因素,并努力随着市场环境寻找新机遇。2009年,何焯辉再投资1500万元将酒店由面向商贸客转为吸引结婚旅游客的“婚纱之城”,建设中国唯一婚庆主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龙凤山庄。
  在走访龙凤山庄的过程中,嘉利集团外务副总监严鹰告诉《小康》记者,龙凤山庄依托当地政府打造婚庆时尚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作用得到政府认同。“我们创造了两项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举办了50个民族共70对新人的婚礼活动,打造了馆藏最多民族婚俗微雕的博物馆。今年我们还建议把每年5月6日设立为中华民族婚庆节,这个提案通过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给了全国两会。”
  事实上,嘉利集团只是众多港资企业在珠三角深耕与转型的一个缩影。在日益变化的内地市场,港商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寻求着新的方向和路径。
  
  “前店后厂”弱化下的演进与改变
  粤港两地“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生了演进与改变。港商在内地投资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向广东全省和内地其他省市延伸和扩展的趋势。
  “北上发展,可以分两大类型:一种是低成本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土地资源、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原因从沿海地区逐步往生产成本低处走;另外一种是像生益科技这样的港企,新的扩厂是因为东莞没有土地了,由于客户群体往内地迁移所以跟着客户走,顺从市场规则。”生益科技董事长秘书温世龙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
  但是,生益科技整体发展离不开东莞大本营这个根,温世龙说技术、研发、设计定型、客户开发等都在这里。市场开拓在香港,且香港优势依然还在。虽然“前店后厂”模式逐渐弱化,内地企业已经可以直接对接全球,但香港的市场销售途径与桥梁作用依然明显。
  “香港人员流动便捷。内地人员要出去签证手续繁琐,香港人员可以随时出发,很方便。”温世龙举例说,“比如我们企业要去国外办事,香港公司的同事可以立即出发,但内地同事就没那个便利性。”温世龙说,政府对企业充分放手,不像以前管得多,而且有不少优惠政策激励创新转型推动技术开发。
  温世龙也向《小康》记者反映外企包括港企在内转厂交易的问题。“我们的产品转厂出口,要拉到保税区,这其中牵涉到多部门,保税区走海关认为是出口,税务却不认为是出口。因为出口是可以退税的,为了出口退税我们就只能拉到香港,但是过程就很麻烦,即使交易的两家外资企业同时在东莞。”
  随着时间推移和内地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改善,港商对内地投资大幅增长,珠三角不少港企像生益科技这般依托于广东大本营向外扩张发展,一方面承接着粤港合作的优势,一方面也在挖掘更大的市场投资前景。
  
  
  《小康》2017年07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07-21


2017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