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06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大湾区龙头城市之深圳——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文 /《小康》记者 陈远鹏

  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产业集群,使得深圳成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
  
  早在2014年,“湾区经济”就被深圳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湾区经济”逐步进化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一直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大湾区的发展。而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产业集群,使得深圳成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
  
  大湾区与过去提出的开放经济、拉动内需不同,它除了是一个对外的窗口外,还将带动庞大经济体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深圳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还将促进文化、旅游、艺术、科研、教育等产业的集群化综合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产业集群,这是打造一流大湾区的必要元素。深圳毗邻港澳,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有着参与建设大湾区的地理优势。而深圳最大的 “底气”所在,是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深圳湾以高新技术园区为龙头已经形成了全市在未来主要的科技创新和总部聚集区,而且创新创业氛围浓郁。
  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层面,表明了大湾区的特殊地位。而深圳作为最早提出湾区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深圳的创新优势和深港合作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成为重要的桥梁、纽带、融合剂。
  
  前瞻:深圳首提“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最早可追溯到深圳。早在2014年,深圳首次把“发展湾区经济”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深圳力争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互动、区域协同的湾区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级的发展。
  此后又不断深化、完善、发展湾区经济概念,最终提出携手周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全会又将其列入2017年工作的“十个重点方向”,此后再次将“粤港澳大湾区”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也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同年11月被广东省明确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意见》指出,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促进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着力构建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发展带。形成以大城市为引领,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重要节点城市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和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深圳之所以在2014年就提出发展“湾区经济”最大的“底气”是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2014年,深圳湾以高新技术园区为龙头已经形成了全市在未来主要的科技创新和总部聚集区,创新创业氛围十分浓郁,聚集了100多家重要的上市公司。而且深圳的目标是要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互动、区域协同的湾区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级的发展。
  “从民间智库到政府智库,始终认为湾区对深圳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深圳也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推动大湾区的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
  
  底气:创新型经济成主引擎
  2017年5月19日,位于福田区中心的科技馆内人头涌动,市民、游客在观看深圳市的科技发展成果展示。深圳创新的体现不仅只是馆内的展览,馆外,创新也是遍地开花: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在地南山区致力于金融科技创新;龙岗区布局东部科技创新中心;南山科技园属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内汇聚了多所高校,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市的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体现,创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深圳市建设科技、产业创新的定位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决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是R&D经费,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
  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陈颖介绍,2016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222.06亿元,同比增长11.13%,实现增加值6560.02亿元,同比增长12.18%,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与GDP的比例提高至4.1%。
  深圳的研发投入在我国处于领跑地位,其科技创新向引领式迈进。2016年,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1.9647万件,同比增长47.63%,占全国46.59%;全市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5.6326万件和1.766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40.7%和4.2%。
  深圳市高研发的投入也带来了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跨越和创新成果的密集涌现。
  据了解,深圳2016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037家。
  “2016年深圳获得16项国家科技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陈颖向《小康》记者介绍,“深圳的‘双创’氛围也十分浓郁,2016年我们新引进了“孔雀计划”创新团队23个,新增各类创新载体210家,新成立新型研发机构23家,培育了66家创客服务平台和237家创业孵化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来说,首先应该是一个科技的、创新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纽约、旧金山这些湾区比最像旧金山。深圳希望以深圳湾、前海湾等地区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一个对标硅谷的全球科创中心。”郭万达说。
  
  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在地南山区致力于金融科技创新。
  
  合作:全面深化深港合作
  “作为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之一,深圳是大湾区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城市,毗邻香港、科技产业创新能力在各城市中实力最强,而且科技和金融要素能够紧密结合。深圳的这些优势,加上香港国际化的金融业和自由港,加上广州的贸易和物流,可与全球世界级湾区的经济相比肩甚至超越。”郭万达告诉《小康》记者。
  而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深圳将以香港回归20周年为契机,全方位加强与香港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等各领域合作,谋划启动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2017年首个工作日,深港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竞争版图新亮点的标志性事件。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说,香港的创科界、海外科研机构及创科投资者十分重视香港与深圳在创科事业上的合作潜力及重大协同效应。
  “目前,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流通还应加强,深港每天60多万人通关,相当于一个城市在流动。香港人每天通关中半数以上的目的地都是深圳,而且深圳与香港的结合还具有进一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深港这两个城市,通过便利的基础设施的连接成为一个生活圈,从而形成更大的都市圈。”郭万达说。
  《小康》记者在采访深圳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时也听到了到许多呼吁放宽通行香港的声音。目前,不管是政府、公司公务还是个人事务,深圳居民去香港只能一周一行。
  “一周一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深圳和香港两地的交流,希望未来可以通关数据连通,关口信息数据共享,简化通关程序,实现一地两检和一周多行。”郭万达说。
  
  共赢: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的连通
  深圳除了深化与香港的合作之外,也在不断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连接。目前深莞惠一体化已经取得初步成就。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市共同制定了《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全市域,陆域国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规划期到2020年,展望到2030年。规划内容包括公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含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水路、航空的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信息化、管理政策等。
  其中,公路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及三市跨界衔接的县乡公路;城市道路包括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路、主干道及三市跨界衔接的次干道,不包括三市中心城区及各城市组团内部的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主要研究需要跨市衔接的城市轨道。在重点研究三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与广州、香港等周边城市以及环珠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等更广阔区域的交通运输联系。
  近年来深圳市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和运输服务一体化,在建立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城际公交和统一管理政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三市党政联席会议为平台,签订了《边界道路建设及连接工作的协议》等一系列协议,实施了多个合作项目。三市多条边界衔接线路建成通车,城际轨道建设加快推进;开通毗邻乡镇间城际公交11条,出租汽车动态位置信息共享率达到90%以上,三市之间边界普通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
  2017年4月1日,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办公楼召开了深莞惠三市交通部门2017年第一次联席会议,协商深莞惠三市交通部门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的跨区域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若干议题。
  此外,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次联席会议要求五市交通部门牵头,发改、规划等部门配合,抽调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形成合力,抓紧研究在“3+2”地市设置内陆港的可行性和选址,尽快形成共识,推动内陆港建设。目前,深圳市已提出深莞惠海铁联运集装箱内陆港的初步设想。
  5月1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顺利振沉到位,标志着深中通道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实体工程施工阶段。
  深中通道项目是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确定的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连接珠江东西两岸和粤西地区,连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交通纽带。
  据《小康》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了解,2017年年底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工程和主体隧道工程将陆续开工,计划2018年3月桥梁工程开工,预计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
  深中通道建成后,作为连接珠三角两大功能组团“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将深圳至中山2小时的车程缩短为20分钟,切实减缓交通压力。同时,深中通道也将成为贯通沿线地市的交通动脉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和集约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打造区域共赢、产业协调。
  另外,打通珠江东西两岸的铁路大动脉——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也有望今年内开工建设,中山、江门、粤西等珠江西岸广大地区将纳入深圳的经济腹地。
  
  
  《小康》2017年06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06-19


2017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