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05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时政
广东廉江:移民过上新生活

★文 /《小康》记者 韩静

廉江木七垌村是典型的水库移民村,至今已完成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廉江市是广东省水库移民最多的县级市,移民人口达14.3万人。尽管难度大,近年来为解决移民安居问题,廉江地方政府还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建起一批充满生机的移民新村,使移民的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廉江地域总面积2835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北部,与广西接壤,濒临北部湾,是粤、桂、琼三省重要的交通门户,也是大西南从湛江港出海通道的必由之路。由于辖内分布着大小河流52条,流域总面积达3311平方公里,时逢雨季这里的河流汛期普遍长达半年之久(4—9月)。
  20世纪五十年代,廉江市境内先后兴建了鹤地、长青、武陵、江头、石角潭等五宗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为解决雷州半岛的灌溉用水和湛江市600万居民的饮用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使廉江市成为广东省水库移民最多的县级市。
  目前廉江市有水库移民14.3万,分布在全市19个镇(街)121个村委会568条村(组)。其中,大中型水库移民134133人,小型水库移民8745人,为了使涉及的水库移民安居乐业,廉江各级政府对水库移民进行了大量的扶持和“造血”。这些村镇从2013年以来认真落实贯彻了《湛江市创建生态文明区镇村五年计划》。2016年,廉江市全年共修建堤坝渠道2000米、小桥9座、交通道路25公里、饮水管网2700米,安排美丽家园村庄建设4条,总投资1000万元,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村里基础设施样样俱全
  在廉江的走访中,《小康》记者不管来到哪条村,每条村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今年新村建设任务的收尾工作,在一些经济基础好的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完成初见成效。经统一规划、科学合理的布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丛丛绿化带生机盎然,一座座新村整齐、有序、漂亮。
  谢茂水库移民村是1958年因修建鹤地水库后搬迁的移民村庄。新村于2012年2月动工建设,按人文理念、统一规划设计,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分二期规划建设。走访中《小康》记者看到,谢茂村的首期已建成风格统一的楼房74幢,每幢住宅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主村道宽15米,横巷宽10米。目前,新村巷道全部硬底化,村内建有文化楼和移民广场、灯光篮球场、凉亭、自来水塔及管网、深水井等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并且于2012年12月被评为湛江市第11批最美丽的村庄。
  邓伟明是谢茂村人同时也是该村名誉村长、广东欧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据他介绍,谢茂村过去是廉江市一条典型的移民特困村庄,人均耕地面积仅0.31亩,人均收入在移民搬迁之前一直在2000多元,农户收入来源单一靠的主要是犁地种田。《小康》记者获悉,整体搬迁前,旧村场占地面积只有20亩,坐落在潮湿低洼的山坳中,呈梯田状分布,高低落差达40多米,加上高悬的雷州青年运河擦村而过,80%的村民长期居住在“晴天冒水,雨天受浸”的简陋坭坯房。
  当年为了解决自村水浸问题,村民们只能用土办法,遇到雨天拎着水桶水盆人工把倒灌进屋的水排出去,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腿脚不便,时间久了由此烙下病根,膝盖关节经常疼。谢茂村的老村长比划着说,有时候雨大的时候,进屋的水能到膝盖以上,村民生活深受其苦。为了摆脱水浸带来的不便,村里的干部多次跟镇政府和市政府上报谢茂村的情况,问题也很快得到响应和解决,特别是整村搬迁规划方案出来后,村民们都大力支持。
  “之前听说在一些地方村里想修条路村民都不一定理解支持,主要是农户觉得占了自家土地没有补偿不愿意做牺牲。在谢茂村这样的情况没有,我们村民很齐心也很和谐大家都是自发自愿把果树砍掉,像我们的老村长和果农大户都带头参与砍树,把土地主动贡献出来做公共用地,由于工作做得细,村里最后敲定方案时,没有一户持不同意意见。”邓伟明表示看到村里有了现在的变化,他和村民们都很高兴。
  “干之前根本没预料到会有今天这么好的效果,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邓伟明说现在他和村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借力乡村旅游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已经在规划建设生态园、水上乐园这些设施,等建设标准符合政府要求之后,我们就会慢慢做配套,至于完成的时间进度可能还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另外我们的观光农业发展起来后,还想建设成一个婚纱摄影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来谢茂。”当记者问及建设后续资金怎么解决时,邓伟明表示,现在村里主要靠移民资金牵引、政府资金配套、老板捐资、村民自筹解决各项建设的后期维护。村民就业方面,该村移民群众积极创业,分别在家具销售、照明电器、建筑等行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移民过上新生活
  离开谢茂村,我们来到河唇镇木七垌村,如今这里树木成荫,风景优美。村民们一边忙着农活,一边忙着收拾新房,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房屋的变迁也折射出移民生活的新变化。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村长刘培贵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村子是整体搬迁过来的。村子里看上去跟城市里一样了。”
  河唇镇木七垌村现住人口780人,土地面积1300多亩,耕地面积380亩,山地面积900多亩,目前木七垌村以生态农业来发展繁荣乡村经济,为木七垌村及周围乡村的脱贫致富开创了一种宜居、兴业、和谐全方位发展的新思路。
  刘培贵介绍说,木七垌村保持了原始客家文化风貌,周边环境保持了青山绿水,原始环境优良,但是山地只种植一些经济价值很低的桉树,农田耕地基本丢荒,村落内环施滞后。自从2015年立项水库移民美丽乡村后,经过总体科学规划,实施建设一年多来,完成了一条宽5米长2公里多的村主道,整治建设了30多亩的生态公园,建设内容包括占地面积280平方米两层文化楼和2000多平方米的硬底化广场。《小康》记者在木七垌村看到,十多亩洼地被改造成生态观光池塘,池塘内饲养了不少鸭禽。
  刘培贵向《小康》记者介绍,整个村的规划设计和定位以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主,以公园式布局来自然形成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美食娱乐、艺术农耕体验等新型农村经济。而木七垌村的未来发展,也主要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主体,结合金融、旅游观光、城乡医疗,家居环境美化、中老年人养老及创业、乡村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等立体式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刘培贵介绍说今年木七垌村建设项目是完成村内2.5公里主路两旁安装路灯,实现村内每家每户通水泥路,全村吃上自来水,完成全村的排水排污工程,整治清除全村低价值的杂草杂木,种上名贵花木,建设一个村小型集市,完成公园休闲、体育运动等各种配套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家庭定制无农药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现在已经运作一年时间,该项目的总策划人西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和平告诉《小康》记者,目前项目基地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无农药蔬菜家庭定制一亩田为主,以生态种养殖项目为周边城市居民每天特供生态、绿色农产品的商业模式,在一亩田里结合了生态种植、养殖、园艺花卉与客家文化艺术。
  “把乡村闲置的耕地变成一个个优质高收益的生态农业小项目,让城市居民与乡村贫困农民结成十对一的扶贫模式,让乡村贫困农民长久持续的脱贫,我们以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方式经营,让每个贫困家庭承包5—10亩生态菜园,公司为农户提供机械化耕种、提供种苗种源、提供物资肥料、安装自动肥水喷管系统,并以保护价全部收购生态农产品,除开生态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以外,还让消费者投资商、农民生产者都能从中分红。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让民间资本和参与者都有高度的热情来发展繁荣乡村经济。”李和平说。
  
  钱从哪来?怎么管?
  实施美丽家园建设,资金如何使用,是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为了保证移民专项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该市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管,确保水库移民专项资金安全使用、高效实施、规范管理:一是坚持“三专”管理。移民资金严格按照“项目使用、市移民办报账、市财政局核销”监督制约机制进行操作,对项目扶持资金专账、专户、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做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实施检查和验收工作,坚持每十天到项目点进行检查督促,加快资金消化,防止资金沉积;三是加强监督管理。
  移民主管部门主动与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密切联系,健全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做到了移民补助政策执行界限和范围明确,不走调,最大程度维护了水库移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与此同时,通过移民信息平台,将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上网,使移民群众对使用资金了然于心,公开透明。2015-2016年该市在建设美丽家园中所安排的3000多万资金,使用情况均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公示,群众一目了然。
  
  
  《小康》2017年05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05-13


2017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