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一带一路”如何化解风险

★文 /《小康》记者 杨柳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
  
  “一带一路”这一跨地域、跨文明、跨行业的伟大建设,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外投资安全与建议、多渠道布局战略资金、文化产业如何转变新模式等,都将在未来“走出去”的过程中被慎重考量
  
  “一带一路”倡议包括国内18个省、覆盖沿线60多个国家、横跨三大洲、囊括大概46亿人口、融汇几大文明。这一跨地域、跨文明、跨行业的伟大战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针对“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安全与建议、多渠道布局战略资金、文化产业如何转变新模式等具体问题,《小康》记者对“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邹统钎进行了专访。
  《小康》:《小康》:“一带一路”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有些国家与地区政局不太稳定,项目中止的风险较大。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安全风险问题是参与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确保一个安全、良性、可持续的投资环境?
  董雪兵:“一带一路”建设把我国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相结合,通过中国的投入带动,汇聚各方资源与积极性,共享经济发展新空间,但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地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甚至是恐暴袭击,企业生产经营与人身财产安全风险都很大。
  从政府层面来看,需要继续完善境外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关注投资和贸易壁垒等方面的风险,减少企业“走出去”风险,排除非传统安全引发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等问题。可行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双边和多边谈判机制,通过谈判协商方式确认权利义务和争端解决方式;二是建立政治风险评估和国际安全合作机制,要维护海外投资建设安全必须加强军事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维护区域内和平稳定。三是可以借鉴国外安保公司的成功经验,通过军民融合、股份制商业运作的方式建立海外安保公司,保障沿线人员、项目和资金安全。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实力的民间对外投资中介结构和安保公司,为企业提供市场化、国际化的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和咨询服务。四是指导企业知法守法,防范法律风险,强化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跟踪服务,提供相关的境外投资统计和咨询服务,努力为境外企业解决在东道国遇到的劳工、签证与投资问题。
  从企业项目层面来看,一是要增强项目团队抵御风险能力,不同类型的企业相互合作,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二是企业需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的沟通和合作,避免民间贸易壁垒;三是积极融入海外华商网络,获取商业信息,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海外保险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邹统钎: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在面临投资“一带”还是“一路”的时候,更多人愿意选择“一路”,因为从区域风险角度讲,西边较东边、北边较南边,确实风险较大。
  从国家战略和行业选择上来说,建议把我们传统的优势产业逐渐转移出去,比如充分发挥钢铁、水泥等产业的产能和技术优势,当然也要考虑到当地需求;从投资形式方面,建议还是要“抱团取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合伙,一起“走出去”。另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时候,还是建议并鼓励采用高科技开发园区这种方式,中国和国外联合建立一个开发园区,这样既有中国政府的背书,也有外国政府的背书,比较有保障。在开发园区里面,既能够选择到重点的区域,又能够集中我们的相关优势投资,同时能够保障投资的安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小康》:“一带一路”构想横跨亚欧经济带,如何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和空间中,更好地平衡资金需求总量与结构?战略资金从何而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如何发挥政府倡导者和企业承担者的作用?
  董雪兵:“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里就需要发挥金融支持和合作的强大作用,需要扩大资金的来源,需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主导,其他如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各类特色基金为补充,国家开发银行、中投公司、汇金公司等境内机构为后盾的多层次金融网状组织体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推动跨区域多边合作的投融资模式,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和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作用。运用市场规则,推动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和驱动力。利用政府管理职能,为企业提供信息传导、平台建设、风险防控、资金支持等服务,共同打造政企合作、双轮驱动的格局。在资金和利益协调方面,需要考虑沿线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政府可以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基础较好、发展愿望比较强烈或者经贸和产业互补性强的国家作为重点国家,围绕各个领域中的重点项目重点推进。
  邹统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两大机构双双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将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庞大的资金。亚投行与私营资本合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起优良的评估机制和合作机制,将来“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政府资本的投入,也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的参与,而且中国的民间资本有很大的潜力,他们也希望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这方面的投资。
  《小康》: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潮,有哪些建议?
  董雪兵: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政府需要创新企业“走出去”政策,比如政府通过积极外交,推动双边和多边投资贸易协定谈判以及其他政府间经贸协议。同时加强和统筹规划和投资引导,制定企业“走出去”行动计划,落实企业“走出去”重点工程。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和财税支持政策,规范细化各项规定。如创设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基金,加大重点领域的对外合作信息服务体系,出台扶持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降低私人资本参与跨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难度。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支持体系,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适度降低对小型投资项目的保费。
  针对“走出去”企业而言,首先要建立全球经营的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进行投资时要有全球大局意识和规范经营的意识,培养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其次,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增强对东道国法律法规和文化精髓的了解,强化自身经营的自律意识,与当地本土企业开展良性竞争。三是要建立企业风险防范制度,加大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安保投入,尤其是对外出务工人员安全风险、项目建设风险等要积极参保,提升抗风险能力。
  陈少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出海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做“一带一路”的文化共同体平台。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包括联合投资或者到海外进行适度并购,来促进我们慢慢地掌握一些对外经验,提高我们的合作水平。另一种类型就是针对“一带一路”的主要国家,我们建立一个文化共同体,采取轮转消费的模式“出海”。这种文化共同体平台可以是线上线下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文化电商的平台,向“一带一路”所有的国家开放,通过线上交流、营销,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的发展,包括城市形象的传播。最终实现文化的共享、内容的共享和产业的共振,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举个例子,比如可以在沿线城市举办“一带一路”百城摄影展。我们从中国选几个城市,然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起来选100个城市,百城之间就能形成互惠互利,结合互联网上的传播在100个城市做巡回展览,这样每一个作品都会有乘以99倍的消费者来观赏。当然,还可以组织文化专题旅游、影视合作等多种灵活形式,以此加强沿线多个国家文化消费交流,逐步将文化交流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深化文化产业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文创产业借“一带一路”概念扬帆“出海”,不仅仅是去海外成立一个公司那种概念,这和“一带一路”没有什么新的关联。单向的在海外成立公司,成本和风险都比国内大,我是不看好这种形式的。“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一方输出一方,一定是多向的、对等的、互惠的、流动起来的模式。通过文化共同体把大家扭在一起互惠互利,这样才有价值。
  邹统钎:面对海外投资巨大的市场和机遇,首先要保持冷静。没有绝对的安全投资,只有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因为我们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相当高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要同时得到中国政府和对方政府的背书,也就是得到它的支持的项目,保障境外投资的安全。另外一点一定要做好投资相关的担保,也就是金融风险防范。再一个要特别重视法律制度。
  《小康》:今年1月,文化部发布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并成立文化部“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国开展“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在今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文化贸易该如何分层次推进?
  陈少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载体。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也就是说出口的东西仍偏向于文化制造业,比如工艺美术品贸易、定制乐器等,或者就是传统的参加展览、对外文艺演出等单向形式。我们刚才说的“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或是文化合作分两个部分来考虑:对于先进国家跟他合作联合投资甚至做并购,对于非发达“一带一路”的国家,就一起做文化共同体,来促进文化交流和消费的规模。因为现在总体上内容的交流包括旅游的交流总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单是一个文化出口的概念,如何提升文化要素出口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竞争力非常关键,未来的方向是从政府到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联合开发,超越仅仅将“一带一路”作为产能输出的传统功能,双向交流,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小康》:未来5年甚至10年,中国社会还会继续讨论“一带一路”吗?
  董雪兵:“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贸易投资恢复强劲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实实在在的发展,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誉,“一带一路”建设理念越来越被沿线国家和人民所共识。然而,相对现有取得的早期成果来说,“一带一路”建设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要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真正落实到位,实现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不仅需要各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邹统钎:其实“一带一路”5到10年是建不成的。相比其他的战略,“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区域基础差、所需建设的周期长。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应该说5到10年之后,所有的目标会更清晰化。
  另外也要考虑到,世界贸易是双向的,世界格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二十世纪后半期,WTO全球化曾是非常重要的趋势。但后来反而出现了反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是区域化。所以,将来应该是以“一带一路”为主导,逐步拓展,形成新一代的全球化模式。我们可以把目前的5到10年看作是“一带一路”的初期阶段,5到10年之后也许会出现升级版。
  陈少峰:“一带一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性工程。而且这种战略图景正在变成一种行动计划。那么这种行动计划一旦进行下去以后,运营肯定会持续,所有的合作也将继续推进。不管几年后社会上是否热议这一话题,这项事业本身肯定会做得越来越深入。
  (《小康》实习生徐呈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邹统钎
  
  
  《小康》2017年04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04-26


2017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