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02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中国式相亲”呼唤的是家庭观

★文 /鞠春彦

  婚姻是至少关系两个家庭的公事,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总要组建起家庭,“中国式相亲”开启的全新相亲模式展示了家庭观念的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父母们正确、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
  
  去年年底,《中国式相亲》节目在东方卫视首播,第一期节目成功率高达60%,两对年轻男女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中牵手成功,彼此满意。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比收视率更火爆的网络争议,最激烈的观点质疑这种“父母陪儿女相亲”的相亲形式是“传统的倒退”,是“换了包装的包办婚姻”。面对质疑,节目监制刘原回应称:“我们的初衷只有两个,一是促成良缘,二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际沟通。”
  的确,这个相亲节目的“中国式”有两重含义,一是强调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二是注重“父母在中国传统婚恋中发挥的无可替代作用”。这种质疑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一代追求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中,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重要性的呼声越来越强了。
  事实上,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与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存在本质不同。包办婚姻的决策权通常属于父母或者其他亲属,缔结婚姻的首选原则是家庭的价值,忽视当事人的意志,当事人对婚姻根本没有决策权。“中国式相亲”节目让年轻人和长辈在一起对话,通过规则的设计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机会。父母和媒人只是提供建议,并不拥有替孩子做决定的“专权”。而且,与包办婚姻相对的自主婚姻实际上也不完全排斥社会性的考量,自主婚姻的择偶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过滤和筛选的过程。中国人在自主择偶的过程中,尽管择偶标准日趋多元化,也开始偏重爱情的浪漫成分,但总体上同类婚姻和择偶梯度的特点仍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例证也告诉人们:背景或出身相近的男女在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认同方面更容易取得一致,同类婚姻能减少冲突并保持婚姻的相对稳定;择偶时男性大多倾向于寻找和自己条件相当或条件较低的女性,女性也大多倾向于寻找条件相当或条件较高的男性。婚姻选择赤裸裸的现实是:人最终是在社会规则的大框架下确定自己的位置,产生婚姻期望并完成角色实践。
  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对象总要组建起家庭。爱情是两个人的私事,婚姻则是至少关系两个家庭的公事。在社会学家眼中,“家庭是一种对资源、照顾、责任和义务的共享”。由一对法律上已婚夫妇、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基础,但父母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主干家庭在中国的比例也不低。婆媳关系历来复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差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情境中不断扩大,“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玩手机”的最远距离让亲子沟通变得更为艰难。现有第三方帮忙搭建代际沟通平台,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何乐而不为?
  尽管婚姻和家庭在现代条件下正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它们仍然是基本的社会制度,婚姻仍然是家庭的基础,婚姻的实质是一种伦理关系,而不仅仅是两性关系。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家庭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充分实现和完善化。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他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国式相亲”开启的全新相亲模式,从另一个维度展示了家庭观念的重要,面对质疑,关键是要在节目中展示父母们正确、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小康》2017年02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02-23


2017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