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2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高校“去行政化”要不忘初心

★文 /常宝

  力和文化意义问题,“去行政化”的改革应不忘高校的原有意义与“初心”,合理配置教学、学术与行政资源高校行政化过程并不是简单、局部的社会现象,而是复杂、深层次的知识权
  
  随着社会各领域改革的深入,高校也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比重、对话与博弈过程成为高校演变与发展中的核心内容。近期,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提出,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采用聘用方式,进而弱化北大行政级别,这让高校“去行政化”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行政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具有提高工作效率、整合和调节各方资源功能的行政管理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高校,一般有三种主题,即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毋庸置疑,在高校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中,教学位于头等位置,围绕育人至上的理念,进行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是高校组织体系的基本特征。教学通过科研开发、发现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其内涵,科研服务于教学,有助于高校社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行政管理协调整个教学与科研过程,提高高校社会化水平,重要的是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服务,而不是束缚其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讨论的高校(大学)精神、灵魂和文化意义,其焦点在于高校应该引领社会还是应该顺从社会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些高校(大学),其育人与科学研究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责任感正在失去,高校体系中的教育意义简单地被转换为功利性的专业设置理念,科学研究资本化、功利化、权力化现象不断蔓延,进而教学与科研行政化进程快速实现,高校行政化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常态,甚至行政行为成为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唯一出口。
  高校行政化过程并不是简单、局部的社会现象,而是复杂、深层次的知识权力和文化意义问题。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知识应具有能力,文化应具有意义。如今,在一些高校中,不读书、不尊重知识、不追求真理的行为从高等学府内部瓦解了高校的原有意义和“初心”,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术命运共同体便难以形成。
  高校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重塑育人的教学理念,释放科学研究、创新与创造能力,合理配置教学、学术与行政资源,进一步激发和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转移到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上来。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这有助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全面发挥,促进高校人员的流动和转移,这些宏观政策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提供了时空条件,也使得高校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国内高校行政改革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以知识能力与文化意义的重塑或重建为基本理念,赋予高校在社会中的灵魂性、引领型角色和高度责任感;第二,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高校行政化、权力化运行模式和行为的根源和原因,因地制宜地改变高校存在的官僚化、教条化问题,赋予高校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监督权;第三,从课堂教学入手,使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在育人过程中得以实现,以独有的知识能力和社会情怀影响学生,将教学质量提升到教育质量;第四,“去行政化”不等于消弭和废除整个行政管理体系本身,而更重要的是使得行政管理行为这一庞大而复杂的主体迅速“减肥”,变得更加精锐、灵活和有效,以进一步疏通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运用途径,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顺利完成。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小康》2016年12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2-27


2016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