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IP下一站:哀鸿遍野还是走向理性?

★文 /《小康》记者 刘彦华

  
  浮华过后理性回归,在魏鹏举和陈少峰两位教授看来,2016年,IP产业的理性已经穿好了鞋子
  
  2016年,IP,这个虽然时髦但还没有准确定义的名词,继续一路狂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影视公司还是游戏公司或者网文平台,大家都在“买买买”,“囤囤囤”。
  IP究竟为何物?IP价格飙升,是虚高还是价值回归?下一步会如何演进,是哀鸿遍野,还是走向理性?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少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当IP成为热词
  《小康》:IP,原本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但是伴随着IP热潮的兴起,如今大家提及的IP似乎有了很多新的内涵或外延,它可以是一部小说、一首歌、一篇新闻报道,甚至一个人。请问您是如何理解IP的概念?它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属性?
  魏鹏举:现在IP的概念确实出现了一些泛化,把只要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内容或者形象都统称为IP。
  不过,概念泛化是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的。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可以说仍属于一种注意力经济模式,只要有注意力,就能带来价值。因此,IP概念的泛化有它的实践合理性。
  但我个人仍然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知识产权”,这才是合理的,才是真正的IP。一个真正的IP,应该具备三种基本属性:第一,从知识产权意义上讲,它首先是特别突出创造性;第二,权属清晰;第三,具有产业链开发价值。
  《小康》:这波IP热潮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您怎么看它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
  魏鹏举:正面意义,一方面是文化娱乐界开始更加强调核心价值的开发,尽管这个核心价值已经泛化到了注意力、影响力的范畴,但实际上毫无疑问,让文化娱乐从业者们明白了从事这一行,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这波IP热潮的助推下,业界已经意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全产业链的模式。业界和媒体的广泛讨论,实际上就是看到了全产业链模式带动作用。
  当然,现在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因素,主要是一些哗众取宠的因素有意无意变成了焦点。虽然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时代背景,毕竟整个文化娱乐界仍是个注意力经济,但是这仍是一种有失偏颇的现象。另外,也导致整个业界有些浮华。
  陈少峰:正面影响就是让大家都认识到,创作原创和IP越来越有价值,这符合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也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原理。负面影响,则是它有一点泛化,泛化到大家把什么都称为IP,简单粗暴,好像只要和IP有关的,或者某种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IP来进行跨界使用。
  我最近一直在讲一个概念,IP失效。比如喜欢看小说的人,他可能并不喜欢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这就叫做IP失效。而究其缘由,主要在于喜欢小说和喜欢电影的主流群体不是同一个,发生了消费者迭代。当然,IP失效的原因很多,不只是消费者迭代,不能够持续提供IP内容支持、简单粗暴进行IP开发,等等,都可能造成IP失效。
  我想强调的是,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完整地了解IP的运作,而是片面地去砸入大笔资金,以期借此大赚特赚。这不仅大幅抬高了IP价格,造成泡沫,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很多IP资源。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资本追捧,泡沫横飞
  《小康》:持续两年多的IP热潮,幕后推手到底是什么?移动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魏鹏举:推动因素主要有两种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中国快速成长、发展的文化娱乐消费,没有消费市场作支撑,IP热不起来。另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大量资本涌入文化娱乐业,资本进来肯定是要抓热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互联网+”的一些热点现象“发烧”。
  《小康》:您怎么看版权价格飙升、IP投资泡沫化的问题?
  魏鹏举:如果我们将IP的含义确实界定在知识产权范畴的话,我认为,价格趋高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并且因为权属明晰,这种行为也会给投资人带来合理的收益。
  现在出现问题的是,明星、网红的身价被炒得很高,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怪异、非理性的表现。首先一点就是,明星或者网红,作为一个人,是否具备IP属性也是有争议的,权属是模糊的。
  陈少峰:泡沫肯定存在,现在很多人投资的IP都砸在手里了。有一部分IP价格高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比如说有一部分IP,确实内容支持的持续性一直都很强,专业度很大,而且吸引的粉丝很多,这类IP价格上涨就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所谓的IP,可能仅仅是一个名称或者仅仅是跟某人发生了关系,价格大幅飙升,肯定是有泡沫的,这和把演员和编剧的价格抬到天上去的道理是一样的。
  《小康》:现在国内很多IP作品可以说都是昙花一现,普遍存在缺乏长期生命力和跨媒介商业化的能力,请问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您有什么建议?
  魏鹏举:这个问题还是和我们目前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关系。就像刚刚所说,实际上我们仍属于注意力经济的模式,还没有真正达到创意经济时代。IP要想真正完成更长生命周期的变现,需要按照创意经济模式来运作。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抓眼球来变现,所以总体上还是一种比较短期的注意力经济模式行为。
  要想将之发展成为一种长期行为,第一,从本身战略上就要着眼长期布局,第二,要有耐性,不要拿到一个IP,就马上变现。真正有价值的IP,它的运作可以是一种长期行为。
  陈少峰:这个问题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问题,首先,任何一个IP都需要有适当的连续性的内容支持,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方案来持续滚动地支持IP的内容演进和传播,我称之为IP的往前轮转孵化。因为一旦IP内容支持停滞时间过长的话,它的消费群体便会出现断代的问题。所以要重视IP的内容支持。IP运营方需要辨别清楚,这个IP是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第二,现在有一些人进行IP改编非常盲目,拿到一个IP,想当然地便要把它转化成游戏、电影等其他类型产品,但是游戏、电影市场都有自身的一些规律,没有很好地理解具体领域的规则,自然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第三,IP开发,我认为,在国内目前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大公司去做大IP,小公司更适合自己孵化开发,也就是说,小公司不要动不动就想拿自己的品牌形象去授权变现,而是可以考虑通过自己开发产品来支持自己的IP滚动向前。品牌影响力是授权的基础,是粉丝轮转消费的基础,而这恰恰正是实力不是那么雄厚的小公司所欠缺的。
  《小康》:IP遭遇热炒,这是否能折射出现在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呢?
  魏鹏举:原创力足不足,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对待原创力。如果大家都选择短期“竭泽而渔”式运作创造性东西,那么就很难有长期原创力的价值和创新。但如果能够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来挖掘原创力,那么,其实中国的原创力是不缺的,因为从文化创造的角度,每一个有基本文化素质和文化情怀的人,其实都是文化创造者。这是从宏观意义看这个问题。
  然而,从具体实践上看原创力的问题,则反映出的是另一个问题,即我们缺乏创意经济发展所需的中介体系。比如喜羊羊、灰太狼等,都是国内颇具影响的动漫形象,但是它的衍生品实际上还是由迪士尼在运作,原因就在于国内IP开发的中介体系不成熟。而且,这个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起来的,它需要从事法律、设计、市场开发、营销等等一系列机构共同运作推动。
  在国外,IP开发其实是有顶层设计的,现在国内的从业者,尤其是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但问题在于他们等不及。一方面是因为,别人都在现炒现卖快速赚钱,他们也有一定的市场压力和股东压力。另一方面,即便他们自己抱着这种良好意愿,做了这样一个设计,但具体实施是需要其他很多因素配合,当整个产业体系都不是很成熟的时候,这个计划真的很难得到百分百执行。
  陈少峰:IP热与鼓励原创不冲突,如果IP不热,可能很多人也就没有动力去搞原创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相辅相成。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浮华过后理性回归 市场信心成隐忧
  《小康》:对于IP热在2016年的演进,您的整体感受是什么?IP在2016年的关键词是什么?
  魏鹏举:今年的变化,第一,互联网在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凸显。第二,资本的操作也极大地助推了它的疯狂,文化金融化发展迅速。第三,目前中国的文化市场太过喧嚣。
  总的来说,我认为,浮华过后还是要归于冷静、理性。其实,2016年的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回归。
  陈少峰:最大的感受主要是两极分化加剧。我认为,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只有少数大公司才能够顺利地利用IP赚大钱。那些没有开发能力的小公司,想从中谋利,难度很大。
  从今年开始,至少从过去几个月以来,大家已经意识到了IP是个复杂的变现过程,而不是个简单的交易模式。
  《小康》:对于下一步发展,您有着怎样的预判?比较担心什么问题?
  魏鹏举:其实我对资本端非常担忧。首先,目前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亮点其实不是特别多,资本必然要找寻出路,健康、娱乐、文化等都是它们关注的热点领域。但问题在于,如果短暂的热炒不能给资本长期信心的话,打击的不只是资本,这对中国文化娱乐业的发展也都是非常不利的,包括IP经济。
  以电影市场为例,今年,很多保底协议都没有成功,往年只要炒几个点,炒一下大IP,就能赚钱,但是现在看来事实不如人意。有些资本已经开始反思。市场经济讲求的就是信心,所以我最担心的还是对预期和信心的打击。
  陈少峰:我现在比较担心我们的创作力不够,特别是文学的创作。因为文学故事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力,它应该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支撑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文学创作的丰富性。而目前网络文学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比较年轻化的群体。在我看来,网络上应该有各种各样的IP供不同群体的消费者阅读、消费轮转。我认为,应该提倡一个口号,叫做全民创作。
  当然,想要做精品,不能太过急功近利。
  《小康》:从注意力经济走向创意经济,您预计中国大概要走多长时间?
  魏鹏举:注意力经济和创意经济其实不是截然不同的模式,即使像美国这样IP运作成熟的国家,它也是两种模式同时存在。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太过单一,主要就是靠抓眼球变现。
  不过,我认为,现在业界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创意经济这种商业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国内要想真正走向成熟稳定,而且给投资人带来稳定的回报,在我看来,可能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小康》2016年11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1-30


2016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