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9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文化
福建非遗保护与传承调查

★文 /《小康》记者 张玉荣

  有150年历史,声名在外的米家船裱褙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店。
  
  非遗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后继无人、市场混乱、人才流失等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寻求突破,如何在市场与政府的双轨中找到出路,探究生产性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课题。
  
  “提起看戏,提起高甲,父辈记忆里的是大花脸,老戏台还有自家的竹板凳,每每有戏可听村庄老幼一呼百应;我想象中的是精美的戏服和恢弘的舞台布置,满堂宾众拍手称绝;然而,待我亲眼所见的,只是一座藏身于小巷略显衰败寒酸的老房子和驻守在这风雨飘摇中的戏班子。”参加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暑期调研后,福建泉州的潘毅馨这般感慨。
  近期,潘毅馨和她的小伙伴们组成一个共十人的“文化传承”调研团,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访厦门、福州、莆田、泉州、龙岩五个城市十二个地点,探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
  高甲戏,便是他们调研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未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上世纪30-40年代是高甲戏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已攀登峰巅。然而,现今却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商业化严重、艺术质量下降、缺乏规范化管理等困境。
  福建省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之一,中原古代文化遗产与当地古闽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带着浓郁海洋文化特点的闽文化,并保留了大量中原地区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包括高甲戏,目前福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不少传承与保护问题,加上现有支持力量较为薄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尚需很大的努力。
  
  青黄不接,传承断层
  来到晋江市永春高甲戏剧团,调研团了解到高甲戏从演员到编剧都面临“贫血”。团长吴永化说:“从演出业务上来看处于繁荣阶段,但是商业化比较严重,艺术质量也大不如从前。这对于我们老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业务好了、收入高了是不错,不过演出质量却一直在下降,总是感觉不太对劲。”
  中国的戏曲都是靠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形成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流派。现在,高甲戏剧团采用“以团带班”的方式培养新演员,但是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太少,能坚持下来的就更少,面临着人才短缺、传承断层的困境。
  龟糕是福建地区传统的糕类美食,众多糕点中唯有红龟粿因其压制龟纹,而与手工艺结缘。压制龟纹的器具就叫龟糕印,龟糕印的刻制是专门的手艺。潘海员师傅是厦门一带传统龟糕印制作技艺的唯一传人。“老师傅的店看上去很不起眼,是一间隐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小作坊,粗大的石块砌成简陋的石阶,推开厚重的木门就是潘师傅不到五平米的工作室。”调研团组长黄茗萱向《小康》记者介绍。
  虽然龟糕印从节日民用成为一种工艺品,精美度加强,需求度也不缺,按制作技术、制作时间、制作要求,价钱两三百到上千不等。但是潘师傅却表示收入不稳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对于“制作的人不够,销售量提不上去,其中找不到徒弟是最大的障碍”,潘师傅颇为忧虑。
  当来到一家拥有150年历史的老店米家船裱褙时,调研团发现,它声名在外却非常不起眼。传承人林宇师傅除了工作量大,裱褙工作的环境很艰苦,八十高龄的母亲还在帮他打下手。因为空调风扇都会影响裱褙质量,闷热的小工作室里没有任何避暑设备,还要小心汗水不能滴到书画上去。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师父身边学习七八年甚至十年功夫再自立门户。”调研团向《小康》记者介绍,“如果真有这种性情的人,林师傅说他一定愿意倾囊相授。但是他所见过往往是学半年就耐不住性子,却自吹自擂师出米家船,打着米家船的名号滥竽充数。”
  传承方面青黄不接、年轻人不愿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漆线雕、软木画、莆仙戏、闽西汉剧和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如此困境。
  
  龟糕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祭品,龟糕印就是使其成型的模具
  
  传统与现代,冲突与磨合
  除了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将传统和现代有效融合,扩大非遗在福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开销路扩大影响,适合现代的发展,让这些中华瑰宝保护传承下去,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磨合与探索过程。
  “现代剧很少,现代戏和现代人的距离比较近,演的时候观众不好接受。比如演古代戏的时候,穿上衣服就可以演帝王,有个印象概念就可以了,不太像也不会有人质疑,演现代的人就没有办法了。”高甲戏剧团吴团长表示。
  对于目前很多龟糕印制作用现代化模型取代手工模型的现象,传承人潘师傅表示:“手工雕法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机器和手工雕刻出来的一看一对比很明显,手工的比较有立体感,有一种生命力在里面。”
  一些非遗的工艺已经逐渐向现代化技术靠拢,半机械化的生产已经快要代替纯手工的传统生产工艺。春伦茶厂宣传部经理杜禄文介绍:“我们现在的批量产品,采用的是半机械化生产。比如茶花分离等就可以由机器完成。但是初制、杀青、揉捻等还是由人工完成。”他还谈到,加上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公司自己建立的阶梯状传承人体系和大师工作室,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情况比较乐观。
  借助现代传播推广途径,非遗传承之路走得更远。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在当代,妈祖文化逐渐进入全面复兴和升华的新时期。关于妈祖的文化交流品牌层出不穷。其中“天下妈祖回娘家”“湄洲妈祖巡天下”“‘妈祖之光’电视晚会”“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妈祖在文化交流层面上也不断拓宽。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经常赴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不断扩妈祖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妈祖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莆田学院图书馆于2005年完成了“妈祖文献书目资料库”的制作,在知网上与妈祖篇名有关的文献就有1434篇。
  
  政府与市场,走双轨道路
  针对非遗保护,从国家层面有不少的政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制定的实施条例、细则。据了解,福建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113个小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109人,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一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福建省政府公布了四批共353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两批共411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设立了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另外,纳入市、县两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300多项。
  “如果政府能够完全养起来最好,不过现在不太可能。所以政府也要养,市场也要发挥作用,走双轨的道路。”高甲戏吴团长说。
  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现今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得以良好发展。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由文化部直接拨款,地方政府为剧团提供30个事业编制,建成的莆仙大剧院由剧团管理,为排练、演出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莆田市教育局正式立项,建立莆仙戏进校园的项目小组。在政府的帮助下,同艺校开展合作,开设专门的莆仙戏学员班,为莆仙戏的保护传承提供人才。
  李尧宝刻纸进校园活动也非常成功,泉州六中林志明老师说:“就刻纸这块来说想要做精做深也是不容易的,那我们也有计划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很多学校其实都已经在开展,像永春的纸质画、泉州花灯和木偶。”
  如何传承保护,蔡氏漆线雕董事长张学平认为应该依靠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他说:“目前,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传承人与传承单位层面,第三个是社会层面。之前漆线雕没人管,也受过打击,也受过冲击,也曾经差点灭亡过,很多都是受社会影响,社会的变迁或者社会的动荡。所以传承人的培养是现在必须要做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软木画主要产于福建福州,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
  
  生产性保护,最好的途经
  非遗传承需要一个过程,需坚守灵魂保留精华,适应社会也受社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有望让众多非遗技艺重返民间、重放光彩。
  “生产性保护实质上是通过生产的过程,使得这样一门技艺在生产的这样一个流程中,通过传承人授徒等方式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张学平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产业化,因为一旦产业化,往往就带来大量的问题,譬如市面上现在出现了很多用树脂制作的假冒伪劣的类似的工艺品,这违背了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米家船传人林宇说: “国家现在虽然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质性的保护没到位,据我所了解的日本的匠人制度,当技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有需要被保护的资格,国家就养着你,不存在生存上的需求,也就有心情研究这个技艺,做深做精。”
  “非遗保护一直以来都不提倡商业化,提倡生产性保护,二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性保护的原则是必须是手工制作,商业化很多是使用机器,这是根本的区别。对于手工艺这类非遗就必须是手工制作。商业化、产业化都会用机器来生产,与我们保护的原则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提出生产性保护的原则。”福建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和非遗保护处工作人员说:“我们也有一个生产性保护的基地,例如寿山石雕,即便是钻子来钻也是需要手工技艺的,不是输入电脑程序就能做得到,机器做出来的与手工完全是两码事。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生产性保护是它最好的途径,对商业化与产业化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不反对的原因呢主要是传承人需要生存下去,生存下去是基础。”
  (感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仲夏梦之队所有成员对本文的帮助)
  
  
  《小康》2016年09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9-29


2016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