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8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国际
“来去自由”的国外街区

★文 /冯薇

  
  人们对舶来品“街区制”有支持、有不解、有怀疑。街区开放了就能缓解拥堵吗?围墙拆了靠什么保安全?这些都成为了公众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何为街区制”的探究和“街区制有啥好”的讨论
  
  7月26日一则“北京将在人民大学、北航等高校试点‘拆墙’”的新闻被诸多媒体和网站转载,并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开来。消息源自北京市规划委7月25日宣布“在海淀区率先开展高校用地内城市路网规划研究管理工作”,被媒体解读为“要求高校拆墙”。虽然官方出来辟谣,表示此项工作旨在“打通局部道路微循环,推进高校路网管控工作”,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拆墙”,然而网友却依然把“拆墙”一词作为关注重点。
  
  “拆墙”与“街区制”
  第一次“拆墙”的提法始于今年2月21日新华社刊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第十六条提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推广“开放式街区”,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墙拆掉后,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加速从主干路到支路的合理配置,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通达的路网体系,最终形成类似于国外城市的开放式街区形式。
  消息一出,一片议论之声。人们对舶来品“街区制”有支持、有不解、有怀疑。街区开放了就能缓解拥堵吗?围墙拆了靠什么保安全?这些都成为了公众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何为街区制”的探究和“街区制有啥好”的讨论。
  在讨论街区制之前先要搞清街区是什么。街区,英文block,原意指“块状物”。美国韦氏词典对block街区一词的释意为“城市中被四条街所环绕的土地区域以及这样的区域的长度”。在美国,人们在描述步行范围内两地点距离时经常用“隔着几个街区”来表述。网上有人将block一词的由来说成是5个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 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和k-kind(亲和)。虽然这并不是block一词在学术上的表述,而是来自于一些商业机构对街区概念的诠释,但这五个词委实精确地点出了街区制的内涵:开放、多功能、以人为本。一个街区不只是一个住宅群单位,它除了包含居住功能和衣食行等基本配套功能外,很可能还可满足工作、教育、文化、医疗等各种复合型功能;最关键的是:街区并无所谓“出入口”,街区内各条支路虽处于区内却与区外连通,都是来去自由的“出入口”,为人或车通行使用。
  
  美国生活的典型单位
  街区制最普遍的非欧美莫属,而欧美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以街区来规划城市。上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城市规划也是功能分离、各自为政的。直到1961年社会活动家Jane Jacob出版专著《美国大城市死与生》,提出城市多样性、小尺度社区的概念,并批判1950-1960年代美国城市的大规模营建住宅区、旧城更新和高速路建设计划,称其“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是对城市的破坏”。此书出版之初在美国社会引起很大轰动,却被当时主流规划界唾弃。就是这样一本有争议的书却在之后的40多年时间里,随着美国城市病问题越发严峻而逐渐被建筑和规划界所认可,进而引领了美国主流的城市规划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
  美国的街区通常是由四周的四条主干道和被围绕其中的数条横竖交叉的支路组成的不封闭区域,多为长方形,允许汽车和行人随意通行。但汽车在街区内支路行驶时被限速在25英里/小时(约40公里/小时),偶尔可见树立在路边的测速器默默地显示着通过车的车速,一旦超速就可能会被抄牌罚款。街区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城市中心地带(downtown)的街区功能最为多样,比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市中心的街区,大多为楼上是办公室或公寓、一楼是底商的形式。记者曾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East Village街区四楼的一间公寓短居两个月。在公寓楼入口左右200米的范围内有一家小型综合超市、一家水果店、一家干洗店、一家小旅行社、若干小餐馆咖啡馆和一家书店,一般生活所需可以在家门口解决。公寓楼的入口是可刷卡或按密码进入的玻璃门,一楼经常有管理员值班。只是公寓楼下就是车来车往的道路和熙熙攘攘的行人。由于East Village街区有一些餐馆和酒吧会营业到深夜,有时会被窗下经过的人大吼的醉言醉语或汽车启动的引擎声吵醒。除这点不适之外,生活非常方便,感觉还算安全。
  而不同于市中心以公寓为主的居住形式,相对地广人稀的美国城郊区域以house(独门独院民宅)或town house(相当于国内联排别墅)为主流居住形式,街区功能相对单一,多数街区可能只有住宅或商业的单一功能。住宅区街道两侧全部是一栋一栋house,没有物业管理,各家各户看家护院全部需要自己解决,多数家庭普遍在房前房后自装摄像头等安防设备,万一出了治安事件就报警处理。在城郊也确实存在一些有物业管理的封闭式小区,大多是town house小区。深圳的Rachel是一家中资机构派驻美国子公司的职员,公司安排其和同事租住的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西部市郊的宿舍就在一个叫作West Oaks Place的town house小区中。根据Rachel的描述,日常进出需要使用遥控器或密码开启小区大铁门,汽车驶入或人进出铁门后会自动关闭。小区内除了住宅没有任何其他功能,除住户的亲友来访和邮政快递、垃圾运输车等公共服务外,无任何外部人员进入。虽然是封闭小区,但由于只有五十几户,又地处人、车密度很低的城郊,对交通不造成任何影响。城郊区域的商业多以占地大的广场(plaza)形式出现,一个广场就形成一个街区,根据规模不同由两到三个品牌的大型超市或百货公司外加一些中小型商店和若干餐饮组成。
  而城郊也会设有一些大型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大公司的全封闭办公场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宇航局NASA在加州、德州郊区等地设立的封闭式园区,西雅图市郊的波音公司原总部等,都是典型的“美国大院”。只不过这些大院都不会出现在城市中心地带。
  
  城市综合体——最先进的街区制表现形式
  近些年,国外的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了许多老旧街区经过二次开发,成为焕然一新的复合功能城市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其中位于东京港区的六本木之丘(也称“六本木山”)被建筑规划界称为街区改造“教科书”,虽2003年即完工,到今天依然被设计师们津津乐道为“神一样的存在”。从地铁日比谷线六本木站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说不清形状、看不到边缘、却又有着无形的力量吸引人们进入一窥究竟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综合体,这就是六本木之丘。
  六本木之丘地块总面积约12万平米,分为四个街区,由54层高的森大厦作为地标,大厦内有写字楼、高级公寓、美术馆、观景台;森大厦周边是六本木新城住宅、维珍影城、朝日电视台总部、东京凯悦大酒店、好莱坞美容美发世界、综合办公楼、地铁站进站口等建筑交错排布,“丘”这个名字就得意于不同功能、形态各异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排列,好像一个个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而“榉树坡大道”“西街”“山边”等商业街将森大厦和各个业态有机贯连在一起,人们可以选择步行、扶手电梯、直升电梯等交通方式穿梭于各功能建筑,而多处绿地和人造景观庭院、公共艺术特区、喷水池、资讯展示设施、户外演出场、十几个大小休闲广场将整个综合体点缀得趣味盎然,很难想象这是在拥挤嘈杂的东京市中心。白天的六本木之丘商务氛围浓厚,商务人士三五成群在露天咖啡座谈事或偷闲,桌边是西服革履的上班族急匆匆的脚步;而夜色降临后,这里摇身一变成了购物、就餐、娱乐、休闲、约会的乐土。而不论是六本木之丘的上班族还是住户,四条地铁和六条公交车经过、分散分布的12个停车场共计2700多个配备了先进找车设备的停车位、免费的自行车停车场、纵横交错的人行步道等便利的交通条件都让2万名上班族、800多户居民、多达10万的日平均出入人次来去自如。
  很难想象20年前的六本木是一片建筑低矮破旧密度高、声色场所林立、多文化聚集、街道狭窄不堪连消防车进入都相当困难的地区。1986年东京都政府启动了六本木地区改造,由日本森集团主导开发,知名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公司美国Jerde建筑事务所和KPF建筑师事务所、著名建筑师桢文彦和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等建筑界权威参与其中,保留原六本木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多样化交通解决拥挤,复合功能解决居住和工作两大生活刚需来提倡缩短生活半径,增加综合体的层次将人流由横向平面向竖向垂直引导来降低拥挤感,创造了居住和生活的崭新的行为模式。甚至在春天连日本人必不可少的赏樱需求都可以在这里被满足。
  这一工程在上世纪80年代无任何参考经验的条件下,经过了规划阶段、前后两期的拆迁和建设,历经近17年才完成全部工程。在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惊人的日本东京,六本木之丘城市综合体成功运行13年,成为了独树一帜的街区改造成功案例。
  
  国外大学也并非全开放
  此次北京市规划委的决定被看作是自2月份国务院意见颁布之后针对社会公共机构局部路网改造的首次落地,地处城市中心、占地面积大、周边交通状况被广泛诟病的高校成为首批被改造的“封闭式大院”。虽然规划部门一再强调此番改造并不是“拆墙”,但根据国务院意见,高校拆墙想必也只是早晚。人们提起欧美的大学时总是会津津乐道其校园“没有围墙”,那么欧美的大学真的是全开放形式吗?其实不尽然。
  以英国为例,除了被人们提及最多的“因大学而城市”的牛津和“因城市而大学”的剑桥是因极特殊的历史而城市和大学完全融为一体外,英国其他大学按照所处地理位置可大致分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和位于城市边缘郊区地带两种情况。不论哪一种形式,确实都不存在相当于中国高校的明显围墙和封闭有管理的出入口。但是因分布方式不同,有些拥有相对独立的校区而有些则没有典型校区的概念。首都伦敦作为英国的教育文化中心,拥有40多所大学或者学院,其中相当数量的知名学府坐落于伦敦一区范围内。在这样一个世界级首都城市的最中心地带,人流密集、车流巨大、街道交错纵横,又因有复杂而严格的法律来规定和限制土地开发,所以伦敦市中心高校的建筑物都呈散落状交错分布,学校无权独占任何道路,更不可能有围墙。以伦敦大学系统的伦敦大学学院UCL为例,其主校区被习惯称之为“Bloomsbury校区”,冠以“校区”的名号实在牵强,因为从外观看与周围的“社会”街道没有任何差异,学校建筑、社会建筑、民宅、咖啡馆、小商店混在一起,路人只能从每个楼门口是否有挂有UCL校徽的铭牌来判断这个楼是不是学校的地盘。Bloomsbury校区除了有UCL的几栋综合教学楼、各个学院的院系教学楼外,主图书馆、数个分图书馆、若干实验室、体育馆、大大小小的办公楼、三个宿舍楼、UCL医院、学生中心、校园商店等都散落分布在这样一片南北东西大概六七条街跨度的区域内,就连大英博物馆也跟它们“挤”在一起。师生们每天步行穿梭于各个建筑物之间,进行着各自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利用三个地铁站和数个公车站往来于“校区”和伦敦的其他地方。UCL算是伦敦大学系统中分布相对集中的学院,其他则更加分散,被学生们笑称上课需要“全伦敦跑来跑去”。
  英国另一所著名大学伯明翰大学则是典型的有相对独立校区的大学。坐落于伯明翰城市边缘的这片校区虽然没有全封闭的围墙,但有明显校内校外分隔。校内建筑有专属于伯明翰大学的红砖外观,水清绿树,不论是草坪上成群席地的学生还是错落有致的雕塑,都是典型的校园景观。虽然有独立的校园,但车辆可自由穿行,只不过进入校园区域内需要遵循限速和禁鸣的规定。
  
  
  《小康》2016年08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8-30


2016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