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10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特别策划
古城拉萨:藏文化焕发新活力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周宇

  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以幸福拉萨为内涵的群众文化、以藏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这种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而产生的新模式、新形态推动着这座古城向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 10月1日18时40分,来自厦门的游客张怡还没下火车便情不自禁得哼唱起来。8分钟后,列车缓缓驶入拉萨火车站,张怡抵达了她梦了五年的高原圣地。
  就在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和张怡一样选择去拉萨旅游的人数达到68.34万人次,同比增长25.97%,旅游收入共2.76亿元,同比增长35.29%。
  与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相比,三十多年前,拉萨的旅游业还是一片空白。1980年初,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拉萨旅游业开始起步,筹备成立了拉萨市外事办公室(旅游局),这片仿佛被遗忘在凡间的净土才热闹起来:仅当年就接待境外旅客1059人次,是西藏和平解放到1979年间接待外国人总数的40多倍。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困境得到了缓解,拉萨旅游业迎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升级发展的新挑战。
  
  旅游唱戏:文化如何搭台?
  每年6月,当雪山开始消融,青稞开始生长,一拨又一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飞机、公路、铁路涌入拉萨城。
  “拉萨不缺游客。”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马健说,“但是在许多内地人的观念里,在拉萨旅游,不是进宫殿就是进寺庙。很多游客来拉萨旅游,参观了大昭寺、布达拉宫两个点,连一天都用不了,就直接下林芝、去阿里。”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拉萨旅游发展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旅游淡旺季明显。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拉萨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之前对于宗教、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较少,游客的体验环节缺失,导致游客在景区来去匆匆,无法深刻体验景区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底蕴。
  “拉萨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藏文化古迹,还集中了大批的古建大院和历史遗迹,是展示西藏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介绍说,为了改变旅游面临的困局,拉萨开始深度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用“文化兴市”战略推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位于尼木县的塔荣村,距拉萨市约140公里。这个听上去有些陌生的村名,正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白面藏戏发源地。
  78岁的老人欧洛巡巴是白面具藏戏第四代传承人。10岁时,欧洛巡巴便被挑选入尼木塔荣藏戏队,由此,他的一生便与藏戏深深牵绊在了一起。当欧罗巡巴意识到尼木塔荣白面具藏戏所面临的危险情况时,即使在农耕、秋收时节,只要藏戏“需要”他,他便放下手中农活,投入藏戏的表演与保护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小儿子普次仁如今也成了藏戏队里的乐师。
  “直到我再也跳不动了,站不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就不跳了。我希望藏戏能像格桑花一样坚强地绽放,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老人没有想到,他的梦想这么快就成为了现实。今年8月5日,以“花漾世界,幸福尼木”为主题的“2015首届中国·拉萨国际格桑花文化节”在尼木县吞巴景区举办。伴随着游客的到来,尼木塔荣白面藏戏表演、藏文字书法大赛、尼木藏香自制体验各类活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藏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旅游进而展现给游客。”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当天外来旅游人数达1000多人,为平日日均接待量的一倍之多。
  像尼木县这样,用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才能让游客留得住。
  除了尼木县外,以纳木措、羊八井地热温泉、念青唐古拉主峰为核心吸引力的湖山羌塘旅游片区;堆龙德庆县南部、曲水县北部、林周县南部、达孜县西部的田园农业旅游片区;以拉萨河谷湿地、思金拉措等高原湖泊湿地、德仲温泉、日多温泉为主的地温泉旅游片区,通过318国道、109国道、202省道等骨干交通向外围延伸,利用各地的文化特色,共同打造了拉萨2小时都市旅游圈。
  为集中展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拉萨新型旅游消费领域的空白,蔡公堂艺术观赏村、吞弥岭藏艺文博园、尼木三绝技艺展示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而在拉萨城东,一个可以眺望布达拉宫的文化创意园区正在兴起。在拉萨市政府党组成员、西藏旅游文化创意园管委会主任朱梅品看来,拉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无限做大。朱梅品提出了一个半圆理念,总结为三句话:以科技表达创意,以创意诠释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西藏文创园目前为止已经正式签约落地项目15个,正在做前期策划编制待规的项目也有1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这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背后,也意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过去式。
  
  未来之路:创新与融合的文明
  “羌塘是我的故乡,牛羊生长的地方,金色的微风吹过1300年,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1300年……”星空为幕、山川为景,五彩光影的变幻之间,观众被带向那遥远的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拉开序幕。
  出长安,锦绣大唐宫殿楼阁层峦叠嶂;行险路,大河滔滔雪山皑皑;抵西藏,布达拉宫巍峨耸立;会赞普,成就和美汉藏姻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互献了哈达,互敬了美酒,他们携手走向舞台前沿。此时音乐再次响起,歌中唱道: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
  演出结束,观众直呼精彩。
  每晚9点半,这段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便在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上演,逐渐成为拉萨文化旅游的必选项。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部集合数十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成公主》史诗剧,从剧本撰写、音乐创作、选址、征地,到演员选拔、排练、首次公开演出,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2011年底,拉萨决定以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打造一台实景演出,宣传汉藏民族交流融合。” 被任命为该项目组副组长的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援藏干部总领队马新明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那些日子,大家都以“拉萨速度”在忙碌着,工作人员凌晨两三点敲开他的门商讨细节问题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拉萨速度”收效很好,截至2015年7月27日,累计演出358场,接待观众55万余人次,共取得2.06亿余元的票房成绩。
  “提升《文成公主》品质并常态化演出是拉萨‘文化兴市’战略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 拉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占堆说,以文化为牵引,推进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等多功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让拉萨旅游业释放出新活力。
  总面积约8.147平方公里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位于拉萨河边的次角林村,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集地。《文成公主》剧场仅仅是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9大功能区中的一个部分。
  车子开过迎亲大桥,一路从次角林村山脚开到半山腰的天堂草原,朱梅品兴奋地介绍已经在园区落户的各类项目,“落户园区的每一个项目都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突出文化促进旅游的理念。这里,会投资30亿元打造以电影《2012》场景‘诺亚方舟’为创意的未来世界主题乐园,可供游客在此体验未来世界;这里,计划整合中国影视界的优势资源,投资30亿元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影视城;这里是藏医藏药文化创业园、西藏唐卡文化艺术中心、民宿文化体验园、民族手工艺品体验基地……”
  2015年5月10日,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二期市政道路全面破土动工,次角林村有170多辆车辆参与园区的建设。事实上,自从园区建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次角林村90%以上的家庭都有参与《文成公主》的演出,很多群众白天是农牧民,晚上是演员,连各家各户的牦牛、马、羊,都成了舞台上的‘明星’。演员在旅游旺季平均每人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淡季不用演出时,每人每月有600元的补贴费用。” 次角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达嘎笑着说,随着园区的建设,次角林村低保户从2012年的51户200人锐减至4户16人。
  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变得亲近,让旅游有了灵魂,同时也带来了拉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站在天堂草原,遥望布达拉宫。回想今天《文成公主》的火爆,你仿佛可以看到未来这个文化旅游创意孵化之地会变成什么样子:品茶、喝酒、看藏戏、买藏饰、住民宿。这里将成为一座以文化旅游为主导,集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等于一体的藏文化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验藏文化的魅力,享受休闲度假的乐趣。
  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以幸福拉萨为内涵的群众文化、以雪顿节为龙头的节会文化、以《文成公主》为拳头的演艺文化、以藏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这种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而产生的新模式、新形态也推动着这座古城向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
  
  
  《小康•财智》2015年第10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11-03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