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7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往事
英国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

★文 /张亚雄

1720 年南海泡沫。19 世纪中叶,Edward Matthew Ward 作,收藏于 Tate Gallery 画廊。
  
  英国政府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马克吐温说:“历史并不会重复它本身,但是韵脚却非常工整。”早在18世纪初,英国早早上演了股市泡沫的戏码。此次泡沫被称为南海泡沫事件,后来的“经济泡沫”一词即来自于此。
  此事件过程并不复杂。南海公司将自己的股价从120英镑炒到了1000英镑。在股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造富”运动席卷了整个英国,英国国王乔治一世、牛顿(没错就是苹果砸脑袋上那个)、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作者)等等,一系列我们熟知的人物都参与其中。泡沫最后当然有破灭的一天,牛顿在赔了20000英镑后还留下这么一段话:“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一家颇具想象力的公司
  1711年,著名的牛津伯爵哈利创建了南海公司,开展英国与南美之间的贸易。公司还肩负着一项重任,即发行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股票,来偿还英国政府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欠下的大笔债务。
  作为回报,政府同意在一定时期内给予这家公司6%的担保利率,并为此提供每年60万英镑的利息。另一方面,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印度货物、丝绸、烟草、鱼翅及其他商品实行永久退税政策,并赋予公司南海贸易的垄断权。
  南海公司最具想象力的潜力,是可能去南美洲东部海岸开采金矿银矿,无尽的宝藏就在大海的另一头,人人似乎都听说过。只要英格兰的船只到达秘鲁和墨西哥,那边的金银就能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一则传言更为公司打开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西班牙准备放弃智利和秘鲁的四个港口,而南海公司则会获得这四个港口的使用权。
  这个被称为“牛津伯爵的杰作”的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股票在金融市场上炙手可热,一路上涨,开始了它的造富运动。
  事实上,西班牙从没有过放弃港口这种想法,只是允许英国通过它控制的港口向其殖民地运送黑奴,期限30年。每年英国可以运送一次货物,而且严格限制了船舶的吨位和货物的数量。西班牙则对这些货船收取25%的利润,剩下的利润再加征5%的所得税。
  1717年,英国的货船才开始了第一次航行。第二年,英国与西班牙断交,贸易也终止了。
  当然,这些真实信息都被公司和政府隐瞒下来,向公众公布的都是好消息。公司还煞有其事地公布了一份清单,上面列满了南美那片海岸沿线所有港口的名称,好像那里的港口都被公司控制了一般。
  
  股价疯狂上涨
  1720年,国家公共债务达到了惊人的3100万英镑,南海公司适时提出了购买这些债务的建议。在建议中公司要求发行的新股利率为5%,到1722年以后降为4%。议员们对此欢欣鼓舞,并开始准备议案。伦敦各大交易所陷入空前的亢奋之中,南海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内从130英镑涨到300英镑。
  两个月后议案得到下院的批准。与此同时,董事会主席约·布朗(John.Blunt)对公众展开了宣传攻势,《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丹尼尔·笛福为公司撰写了宣传册。
  流言也纷纷出笼。比如南海公司将被授权于西班牙所有的殖民地进行自由贸易,波托西拉帕兹那个地方埋葬着丰富的矿藏,英国的银子将像铁一样充裕。英国生产的棉花和羊毛将换来墨西哥人全部的金矿……总之,在南海股票上每投资100英镑,年末将获得超过百倍的利润。
  流言的出处已无从得知,但是约翰·布朗给上议院、下议院送了不少股份,以保证议案的通过。而且他十分清楚,只有将增发的股票卖出去,这笔买卖才做得成。
  对上,他对管理政府的贵族和国会议员承诺“只要股价上涨他们就能兑换现金”。对下,他提出了18世纪的次级贷款:首付10%,剩下的部分以10%的利息分四年支付。
  现在,每个人都想参与进来了。股价被炒到了400英镑。
  《格列佛游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写道:我向来自伦敦的人们询问,他们在那里信仰什么?他们告诉我,是南海公司的股票。
  上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通过了议案,同一天得到了英国国王的御准。这一天,英国举国上下都跌入了股票造富的美梦中难以自拔。
  短短一个月,股价到了500英镑。这时,近三分之二享受政府福利的人购买了南海公司发行的公债。四天后,涨到了800英镑。
  再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南海公司施展浑身解数,终于把股价炒到了1000英镑。
  
  泡沫破灭的前兆
  举国造富的过程中,人们对财富暴涨的渴望已经让他们失去了正常的理智。这时无数的骗子开始出现,有的骗局荒谬可笑到极点,让人不禁有“麻烦你说的像样一点”的想法,就是这样的骗局,也骗走了无数人的财富。
  比如有一个计划的标题是“一家有着绝对优势、能带来巨大利益的公司,但是无人知晓那是什么”,几十位可靠的证人言之凿凿保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样的一个局就能骗到不少钱。
  另有一个骗子发布了一份募股说明书,声称自己设计的一个项目急需50万英镑的资本金,每股面值100英镑。认购者只要支付2英镑定金,每年就能得到每股100英镑的红利。声明发布的第二天,骗子的营业厅就被前来认购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当天这个项目卖出了1000多股。当然,当天晚上这个骗子就远遁他乡了。
  还有一个非常成功的骗局是所谓的“环球许可证”。“许可证”就是一张扑克牌似的卡片,印有“环球旅馆”的戳记,卡片上面印着“航海服许可证”。而“环球旅馆”就是在一个交易所附近的旅馆。持有此许可证能够干什么呢?说来可笑,就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去认购一家新建的帆布工厂的股份。这样一张可笑的卡片,在交易所卖出了60多英镑的价格。
  泡沫破灭的前兆,就是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都卷入其中,不管在哪里,都能听到人们对股票的走势发表高论。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当“菜篮族”涌入股市营业厅的时候,就是该抽身退出的时候了。
  仅仅一个月,南海公司的股价从1000英镑跌倒了700英镑,议会通过了几项提案,但对股价毫无影响,几天的时间,又跌到了400英镑。《沃普勒》一书中,众议员布罗德里克在信中写道:“千万个家庭将因此破产,甚至于沦为乞丐。蔓延在人群当中的恐慌和愤懑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股市已经滑入绝境,根本是回天乏术,以至于我再也想不到什么计划或方案能够避免泡沫的破裂。”
  10天后,股市依旧在下挫。他又接着写道:“公司仍然没能做出任何回应,他们已泥足深陷,根本找不到脱身之路。”为了挽救公众信心,英格兰银行认购了300万英镑南海公司的债券,当局也试图采取一切手段尽可能维护股市平稳,但是南海公司的股票还是急速下跌,很快股价跌到了135英镑。政府和英格兰银行无论如何也无法重建公众信心,无法挽救股市了。泡沫就此破灭。
  牛顿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5000英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英镑离场。
  
  背后的秘密
  被股市欺骗的人们怒火中烧,每个城镇的人们都纷纷情愿,要求立法机关以法律手段严惩南海公司的董事们。人们把愿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完全没有意识到,也有可能是故意不去意识到,政府才是在公司欺诈行为幕后推波助澜的推手。
  政府开始着手调查南海泡沫事件。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舞弊行为。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核数行业的发展。
  政府要求公司管理人员交代他们的财务状况,禁止他们转移财产。尽管拿到的账目被涂改、被撕毁,重要文件也残缺不齐,但调查组还是找到了公司的重大罪证。比如编造上百万英镑的买卖记录,就是为了让公司账目好看以便通过议案;伪造买空卖空记录以坐收渔利;对政府高官和关系客户行贿,如财政大臣艾斯拉比接受超过百万英镑的高额股票贿赂;公司董事斯坦霍普用其他公司的名义买卖本公司股票以获利等等。
  为了促销股票,南海公司曾向有意购买股票的人士大举借贷,让他们有能力购买大手股票,然后再由他们分期还贷。调查显示,南海公司曾通过其股票利润借出贷款合共110万英镑,借款人士来自社会各阶层,其中包括138位下院议员。
  法院最终决定,这批曾向南海公司贷款的人士,如果已经转付过股票或者其他抵押品的,可以不附带任何偿付和追索要求。除此以外的,只要还清贷款的10%,便已算清还整笔贷款。
  随着南海公司高管的诈骗行为一个接一个被调查出来,人们的怒火得到了发泄。在财政大臣艾斯拉比“同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严重搅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他们的行为对不列颠王国的公共贸易和公众信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鉴于他那不可推脱的罪责,应当被立即逐出议会,并关入伦敦塔”的判决出台时,尽管已经接近午夜12点半,消息还是飞快传遍了全城。人们灯火通明以示庆祝。
  
  泡沫的尾声
  1720年底,南海公司全部的股票本金被重新计算了一遍。人们发现,其股票总额高达3780万英镑,其中,分派给全部股票所有者的金额只有2450万英镑,剩下的1330万英镑则被公司以法人的身份所拥有,这也是公司获得的利润。这些利润被议会拿出800万英镑作为股票红利分派下去,作为对持股者的一点补偿。
  至此,南海泡沫事件大致上获得解决。历经泡沫后,南海公司没有因此倒闭,南美贸易业务仍然没有起色,它主要还是一所协助政府处理债务的公司。
  反思该事件给后世留下诸多启示,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应该在证券市场上扮演适当的监管角色。英国政府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而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是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都争相购买南海的股票。而面对股价从1000英镑狂跌到100多英镑的动荡局面,英国政府束手无策。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实际通过的法案却故意使法人形式难以采用,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
  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泡沫法案”实施的一百年间,公众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政治与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低谷。
  
  (资料来源:《教皇与银行家》,[美]杰克.卡希尔,邓文文译;《非同寻常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英]查尔斯.麦基;”South Sea Bubble”, Encyclopadia Britannica, 1911;Viscount Erleigh, The South Sea Bubble, Manchester: Peter Davies Ltd, 1933.) 
  
  
  《小康•财智》2015年第07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8-14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