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7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粤往事
古代翻译官的N项技能

★文 /黎梦婷

古代翻译官常随队出使外邦
  
  多才多艺、出生入死,还得有特种兵的身手?没错,说的都是古代翻译官。
  
  关于翻译官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周朝,那时的“译”专职从事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礼记·王制》如是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其中寄、象、狄鞮干的也是翻译的工作。
  与今天相比,那时的翻译官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负责将大王的话传达给周边藩国。如果“万国来朝”,自然也负有教授礼仪和给大王翻译的职责。
  在古代当个翻译可不容易,不但要会多种方言,甚至还要出生入死。当然,一些多才多艺的翻译官还能平步青云。
  
  和珅:多才多艺的翻译官
  在古代,精通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才是凤毛麟角。在《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这么一段:“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稚。”“三象重译”就是连翻三种语言。越裳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地区。
  可以这样理解:为了向宗主国国君进贡白稚,越南使者的语言经历了越南话到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再到周文王能够听懂的陕西话的传递过程。这只白稚随后被贡于文王之庙,周公也一时兴起鼓一曲《越裳操》流传千年尚是后话。但转了几手的朝贡马屁被翻成啥样就不得而知了。
  外邦来上贡,皇帝自然高兴,翻译的角色因为能上达天听,有时还能得到皇帝宠爱,家喻户晓的满清大贪官和珅就是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语言天才。
  和珅自小聪颖,10岁左右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博学强记,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满朝文武,也仅此一人。野史总说和珅是因为貌美,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成为朝中“第一宠臣”。事实上,八面玲珑的和珅也的确有出众才华,为大清朝廷干过几桩漂亮的事。
  由于具备独特的语言优势,和珅常常用多种文字帮助乾隆拟定诏书、翻译少数民族地区呈朝廷的奏文。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之后还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琉球(冲绳)和南掌(老挝)等国的使者,毕竟“陈宫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带领英国使团一行共八百多人,携带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件和丰盛的礼品访问中国,期望与大清建立正常邦交,进一步扩张对华贸易。
  和珅作为大清方面接待的主要负责人,忠实贯彻乾隆“不可意存玩忽,不可过于优待,转为所轻”的指示,与洋人百般周旋。
  双方在觐见礼节上爆发冲突,英使团坚持以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膝下跪代替“三跪九叩”。双方争持不下之际,还是和珅说服乾隆免了英国使团“三拜九叩”。当然,洋人想亲吻御手的礼节也万万不可。可见,和珅不仅懂得英文,对于西方礼节也略知一二。
  
  甘夫:武艺高强似特种兵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和高居庙堂之上的官方翻译相比,随从外交使节到遥远异乡的翻译官大多由民间招募而来,工作风险系数不是一般的大。大漠戈壁、雪山草地,风餐露宿简直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翻译官,不但需强壮的体魄,还需武艺高强,能达特种兵的水平最好。
  公元前126年,38岁的张骞带着匈奴妻子以及一名随从回到阔别十三年的长安城。当年声势浩大的百人探险队凋零成二人生还,后人记住了张骞,却忽略了那位一路身兼翻译、护卫、向导多重职务的翻译甘夫。
  根据史料零碎地拼凑,我们可以猜测原是匈奴军人的甘夫大概是在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的一场战役中被汉朝军队俘虏,并被作为奴隶赏赐给了汉文帝女婿堂邑侯陈午做家奴。到张骞奉命出使大月氏的公元前138年,甘夫已经在堂邑侯服役二十多年,早已熟悉了汉朝的生活,成为堂邑侯府一名地位较高的忠诚老奴。
  因此当张骞招募西域使团的时候,汉武帝立马想到了岳父家的老奴甘夫。千万别小看他,这位仁兄不但精通西域语言,还是一名特种兵水平的狙击手,《史记》中明确记载甘夫“善射”,身强体壮还有武艺傍身,甘夫就这样成为了百人探险队伍里的重要成员。
  只是谁都没想到,大部队从陇西出发才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骑兵队俘虏,并遭软禁十年之久。张骞被迫在匈奴王庭娶妻生子,随行人数锐减。当难得剩余的一行人趁着匈奴内乱逃出来,重新踏上西去道路时候,还面临着缺水缺食的困境,不少随从因此途中倒毙。
  但至少还有他——狙击手甘夫,甘夫能够在绝境之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帮助张骞渡过难关。可以说,如果没有甘夫的忠诚护主,张骞极有可能就此命殒高山荒漠之中,玉门关以西的世界对于汉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会是一片空白。
  
  马欢:随郑和三次下西洋
  一陆一海两条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外贸的两条大动脉。同为外贸道路随从翻译,与甘夫在史记上寥寥数笔的记载不同,随同郑和下西洋的明朝通事马欢,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事迹。
  马欢是回族穆斯林,因为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曾随郑和船队三次下西洋,同时肩负外事翻译以及中华文化传播的重任。
  1432年,在他最后一次远航来到古里国(今属印度)时,适逢古里使团要前往天方国(今属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于是,太监洪保就派了马欢等7人组成天朝使团小分队,带着麝香、瓷器等器物航行3个月,一并前往。
  在麦加生活的3个月里,马欢见识了庄严华丽的天堂礼拜寺、各种前所未见的奇珍异兽,那里的“国人悉遵教规行事”,“民风和美”得让他甚至觉得来到了“极乐之界”。临走前,他不仅购买了深受天朝王公贵臣喜爱的麒麟(长颈鹿)、鸵鸟等奇珍异宝,还摹绘了一幅天堂图真本,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
  1416年,马欢开始动笔记录亲身经历的20个国家的航路、地理、政治风俗。辛苦耕耘35年后,驴友马欢终成大V,其公号《瀛涯胜览》也成为介绍亚非航路国家的重要资料。
  书中详尽地描绘许多稀奇古怪的外邦民俗,如古里国人每天早上洗脸之后用牛粪灰调水涂额头、大腿各三次;暹罗国青年男子行割礼,并镶入十几颗锡珠,有钱人则嵌空心金珠,行动有声并以此为荣……
  为了纪念这位知名驴友大V,南沙群岛北部有一个岛屿就被命名为马欢岛。 
  
  
  《小康》2015年07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7-22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