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7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小康指数
隐私安全成为新热点,四成人担忧交通安全

★文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在本年度“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和“最让人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隐私安全均闯入了前五名,成为“安全新热点”。在公众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场所排位中,“马路上”这一地点的排位有所提升,相应地,有四成人坦言对交通安全感到担忧
  
  安全,真的是无小事。
  442条鲜活的生命,瞬间便被无情的江水吞噬。6月1日晚9时30分许,“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翻沉。因为这场旅游客船翻沉事故,时光长久地凝滞,江畔的汽笛声刺穿了所有人的心,当生命与危险相遇,不堪一击的往往是生命。
  2015年1月1日,新年元旦,这一天本该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然而却因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蒙上了一丝灰色。就在2014年12月31日的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36条无辜的生命遽然消逝。
  上海踩踏事件的悲恸尚未散去,哈尔滨的一场大火再次灼伤国人。1月2日13时许,哈尔滨道外区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发生火灾,11层的建筑坍塌,5名年轻的消防战士牺牲,“火烧连营”长达20多个小时。
  每一个惨痛的教训都提醒着人们,公共安全,真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得不承认,几乎每一次与生命有关的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平安状况的感受。当下,人们的安全感受如何?人们在关注哪些安全问题?同时又在为哪些安全问题而担忧?2015年5月底至6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015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
  
  
  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
  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今年是“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发布的第11个年头,在2005年至2009年,调查显示,社会治安状况时有起伏;从2010年开始至今,社会治安状况则一直在持续改善。
  社会治安,还只是“中国平安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之一。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亦是衡量中国“平安小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年度,经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5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76.4分,比上年提高了0.4分。构成“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五个不同方面的指数水平,也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社会治安指数为83.9分,比上年提高了0.4分;卫生安全指数为68.3分,比上年提高了0.6分;生产安全指数为82.2分,比上年提高了0.4分;经济安全指数为72.1分,比上年提高了0.5分;心理安全指数为76.1分,比上年提高了0.3分。
  “2015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进行评价时,仅9.2%的人认为“不太安全”,1.9%的人认为“很不安全”,其余近九成人(88.9%)则均对社会治安状况给予了较高评价。45.1%的人觉得所在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较上年相比,有些好转或有了很大好转。
  今年2月6日,公安部通报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治安重点打击整治工作的有关情况。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介绍,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治安系统按照中央和公安部统一部署,紧紧抓住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涉黄涉赌违法犯罪,严重危害民生的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和污染环境违法犯罪,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涉枪涉爆违法犯罪等突出治安问题,坚持专群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查处打击与源头治理相结合,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整治行动,增强打击整治的针对性、实效性,健全完善治安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努力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一是依法严厉打击整治黄赌违法犯罪;二是依法严厉打击整治食品药品环境违法犯罪;三是依法严厉打击整治涉枪涉爆违法犯罪。
  对于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涉枪涉爆违法犯罪,刘绍武指出,2000年至2014年,全国持枪、爆炸犯罪案件连续14年大幅下降,年均分别下降18.7%和22.2%,2014年降至历史最低点。
  
  第一需要 公共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平安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根本需求,亦是每一座城市的第一需求。
  
  哪些出行方式“安全”?
  ——公众首选“步行”
  近年来,从国家、社会,到个人,均对社会治安给予了高度重视。去年11月,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在武汉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政法综治战线紧紧围绕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会议,还对各级各地政法综治部门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和紧迫的工作任务,即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公共安全。随后,这项工作目标、任务迅即被落实,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指出,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技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
  “意见”印发后,全国各地多举措推进。长春市正努力建成“最具安全感城市”,构建全天候、立体化、全覆盖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江门市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3+2”专项行动,找准影响江门市治安最突出的问题开展集中打击;同时,坚持打防并重,部署开展等级化、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整合完善多警种巡控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公共场所、重点要害部位治安视频监控卡口建设,提高社会面的管控能力。在一些县域、乡村,则流传着“群众看平安,关键看治安;百姓要安全,关键少发案”的说法,一些地方尝试建立了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根据当地实有人口数量、治安状况等实际,加强专兼职巡防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专业化、社会化巡防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巡防力量投放到治安复杂、案件多发、群众需要的重点部位和时段。
  哪些是治安复杂、案件多发、群众需要的地方呢?每年,在进行“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的时候,《小康》都会在调查问卷中列出居住地房屋内、居住地周边、马路上、天桥及地下通道、汽车站及汽车上、地铁站及地铁上、火车站等20多个选项,请受访者从中选出1至5个城市里最缺乏安全感的场所,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火车站位居第一,娱乐场所排名第二,城乡结合部位列第三,马路上、汽车站及汽车上分列第四、五位。在去年的同题调查中,位列第一至三位的同样是火车站、娱乐场所、城乡结合部,排在第四位的是汽车站及汽车上,而马路上则位列第五。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社会治安状况近些年一直在持续改善,近九成人也对社会治安状况给予了较高评价,但在本年度“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中,社会治安依然排在较靠前的第三名位置上,41.9%的人表示了对社会治安的担忧。而在公众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场所排位中,“马路上”这一地点排位的提升,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交通安全的担忧,40.2%的人直言担忧交通安全,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中,交通安全居于第四位。
  那么,哪些出行方式会让人们觉得安全呢?“2015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步行(67.7%)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排在第二位的公交车(33.9%)比排在首位的步行低了33.8个百分点,地铁(31.3%)排名第三,火车(30.1%)和自行车(27.7%)则分列第四、五位。
  受访者也对他们所认为的不安全的出行方式进行了选择,公众认为摩托车(57.3%)是最不安全的出行方式,其次是“小蹦蹦”(52%),再次是三轮车(35.2%),电动车(27.5%)和飞机(26.6%)分列第四、五位。
  
  
  食品安全仍旧困扰国人
  “隐私安全”首入前五
  今年6月,全国迎来了第14个“安全生产月”,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这也是新安全生产法施行后的第一个全国安全生产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来自国家安监总局政策法规司的解读认为,新安全生产法从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摆位、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政府安全监管定位和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等四个方面入手,着眼于安全生产现实问题和发展要求,补充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主要有十大亮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安全发展;二是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方针和工作机制;三是强化“三个必须”,明确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地位;四是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职责;五是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六是建立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制度;七是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八是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九是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十是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数据显示,近一年多来,安全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普遍下降。据统计,2014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68061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07人,比上年下降13.7%;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328人,下降12.9%;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为2.22人,下降5.1%;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255人,下降11.5%。
  “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则显示,在连续两年“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中,生产安全都未入选。
  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大成效,而食品安全则仍需加强。88.9%的受访者表示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使得食品安全连续第六年登上“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榜首,并且比排在该榜单第二位的医疗安全(46.3%)高出了42.6个百分点,可见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心之重。
  在关于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原因调查中,排在首位的也是“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
  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依次占领“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第一至四位之后,分列该榜单第五至十位的依次是:隐私安全(33.8%)、环境安全(32.5%)、财产安全(26.4%)、信息安全(25.1%)、公共卫生安全(22.1%)、校园安全(14.7%)。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隐私安全首次进入该榜单的前五位。
  在本年度“最让人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食品安全依然以85.2%的绝对优势占据了首位;居于次席的社会治安(38.7%)比“领头羊”低了46.5个百分点;医疗安全(37%)位居第三位;排在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交通安全(31.4%)、隐私安全(29.1%)、环境安全(27.5%)、财产安全(22.3%)、信息安全(22%)、公共卫生安全(17.4%)、校园安全(13.3%)。
  隐私安全同样闯入了“最让人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的前五位,足以说明隐私安全成为了本年度的“平安新热点”。
  
  
  公众眼中最安全的省会城市?
  北、上、杭包揽前三
  平安,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根本需求,亦是每一座城市的第一需要。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建设“平安城市”的大潮之中。
  中国平安城市建设的前身实际上是“金盾工程”,之后是“科技强警”战略以及“3111”试点工程。1996年公安部出台的《“九五”公安工作纲要》中提到“坚持走科技强警之路”,“科技强警”首次以文件形式出现;2003年,公安部发起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北京、苏州、杭州、济南成为最早开展城市视频监控建设试点的地方;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政治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同年,在第一批4个视频监控试点城市的经验之上,“3111”工程迅速推进,这实际上是一项“安防工程”,“3”是表示在省市县三级,第一个“1”是在每一个省确定一个市,第二个“1”是每个市确定一个县,第三个“1”是有条件的县设定一个区或者一个派出所;2006年,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开始,同年,“3111”工程第二期建设迅速开展。至此,平安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式在全国拉开帷幕。
  “平安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社会治安这一项内容,还包括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消防服务,以及各种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处警等内容。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平安城市”建设已逐渐呈现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不少城市都构筑起了防灾应急长效管理机制,但有些遗憾的是,仍然有一些危险因素会钻入城市管理的漏洞。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也是在最近一年来中国发生的安全事件中,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张欢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起安全事件。
  “之所以印象最深,是因为这一事件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高风险特征。”张欢说,“只是因为管理部门一事的疏忽、应急决策者一瞬的犹豫、城市居民一时的不察、现场人员一刹那的慌乱,就可能导致数十个鲜活生命的消逝。”
  在张欢看来,这一事件有偶然性,是许多偶然因素汇聚在一起才酿成了惨重的悲剧,但更应警惕其必然性,“无论世界范围还是国内都发生过不少踩踏事件,相关科学研究也表明仅满足几个简单条件,如站立人群聚集、密度过大,灯光昏暗、视线不佳,现场存在错误信号,人群心理出现焦虑、急躁情绪等,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踩踏事件。实际上,由于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在城市运行中存在大量的风险。踩踏只是其中并不那么突出的风险之一。”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的触动也非常大,他认为,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也是国际化大都市,还经历过世博会的安保考验,对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又非常重视,尽管如此,却还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这说明即便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后工业化时代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风险点和脆弱点。“2012年,北京发生过‘7·21特大暴雨事件’,这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事件。”在王宏伟看来,应对类似的突发事件,不能凭借主观臆想和主观猜测来应对,而是需要客观研判突发事件的风险,加强应对的灵活性和响应性,对公众做好引导工作。
  虽然北京、上海都因安全问题而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公众眼中,这两座城市仍是“平安城市”的先进典型。在“2015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请受访者从中国所有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安全的城市,结果选择北京的人最多,其次是选择上海的人,杭州列第三位,排在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南京市、天津市、济南市、成都市、重庆市、武汉市、长沙市。
  
  
  “要对城市风险给予充分的警惕和重视”
  张欢认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再次提醒管理者和居民,要对城市风险给予充分的警惕和重视。
  “这一年来,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风险治理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了。”王宏伟告诉《小康》记者,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和建设应急产业,并把应急产业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支柱之一,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若要更有效地应对风险,在建设平安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哪些关键问题呢?王宏伟认为,平安城市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体现安全理念,此外,平安城市建设不能一味强调技术,不能全部依赖于高科技手段,“其实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制度背后是一种安全的文化,我觉得我们要发展公共安全的高新技术,但与此同时还要形成公共安全的制度和文化。”
  “平安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求复杂多样,包括多个领域系统,涉及部门多、综合性强。”张欢说,他认为平安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是综合性,必须把针对不同需求、部署在不同部门的子系统有效共享协同为一个整体,才能够真正有效解决现代城市所面临的以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耦合性为特征的风险挑战,否则不同子系统变成“信息孤岛”,平安城市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二是需要加强分析研判功能,平安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一定要盯住事前而非事后,如果没有分析研判功能,就谈不上化解风险、维护城市平安稳定运行,否则只能被动地应对各类事件,难以达到人们对平安城市的期望;此外,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平安城市建设必须密切追踪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引入云计算等概念,加强实时分析预测能力。
  无论是平安城市建设,还是日常的安全工作,其实都应牢固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强化预防为主的政策措施,并努力将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今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要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精细化水平,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入考虑和谋划。要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要认真汲取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教训,推广基层一线维护公共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无疑将指引着未来中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从筑牢“地基”做起,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以生命的名义,消除每一处细微隐患,让不该发生的悲剧绝不发生。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共安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不同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都提出了不一样的具体要求。
  1.社会治安
  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社会环境,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安定的深层次问题。
  2.质量安全
  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更大力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
  3.自然灾害
  要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4.安全生产
  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隐患。
  5.食品药品安全
  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小康》2015年07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7-08


2015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