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6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人物
把握“四个全面”战略 再创东莞发展奇迹

★文 /《小康》记者 谭海清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东莞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较强承载力的城市发展平台。目前东莞正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夯实保障,深入推进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从严治党、改进作风,努力开创高水平崛起新局面。
  
  东莞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城市:她位于广州、深圳和香港这几座“巨型”城市之间,她是我国少有的几座不设县(区)即市直管镇的地级市,她是一座本地常住人口为本地户籍人口四五倍的城市。当然,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这座城市2014年的生产总值,如果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比,可以排到第27名,“富可敌省”。各种关于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东莞总是排在12名左右,超过我国多数省会城市。
  如何管理这样一座城市,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近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小康》记者专访,就新形势下东莞的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镇域经济发展、依法治市、如何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地阐述。以下是专访的主要内容。
  
  三大举措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作为先行一步的地区,面临经济总量大、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等内外环境,如何适应新常态,做好新时期的经济工作?
  徐建华:东莞对外开放早、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快,与此相应碰到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比较早,新常态在东莞市的表现具有先导性、典型性。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市既面临着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与全国一样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先行优势有所弱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资源要素日益趋紧等个性问题。如果应对得好,东莞经济将步入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的新轨道;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掉入“城市发展陷阱”。为此,我们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辩证认识经济运行的起伏、增长速度的快慢、结构调整的进退、综合改革的得失,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依靠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依靠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真正使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
  一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以“机器换人”和“两化融合”为重点,积极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三年内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开展技术改造。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上走在前列。围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机制、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建设等领域,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社会投资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走在前列。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外经贸稳定增长,争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的先行优势。大力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全力办好海博会,积极探索参与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建设,与沿线国家共建产业园区,深化与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成员国的经贸文化合作。主动对接融入广东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深化莞港澳、莞台合作。
  
《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殷云(左)向徐建华介绍杂志情况
  
  “一号文件”专门谈制造业升级转型
  《小康》:制造业是东莞的优势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机器换人”计划近年进展迅速。请介绍一下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开拓市场方面的最新举措。
  徐建华: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腾飞之源,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东莞市在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两手抓,通过推动“三重”项目建设、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换芯换线、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等重点工作,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东莞市以市政府一号文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提出将坚定制造业强市方向,把“东莞制造2025”作为新常态下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来抓,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东莞制造的硬实力和影响力,争创中国制造样板城市,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率先探路。
  为推动“东莞制造2025”战略落实,东莞市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主要包括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全力推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以融资租赁助推新一轮技术改造,有序推进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等。
  二是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从纯生产制造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经营延伸。主要包括全力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城市,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是实施创新制造工程,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主要包括加快大学创新城建设,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促进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体系,加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开展发明专利提升计划,强化基础制造攻关等。
  四是实施优质制造工程,让质量因子渗透到产品制造服务全链条。
  五是实施集群制造工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群体。
  六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实现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主要包括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伺服改造,构建制造企业节能减排激励和管理新机制,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适应产品更新频率加快的趋势,发展再制造工程等。
  努力建设“一带一路”先行市
  《小康》:东莞如何配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外向型、全球性经济?
  徐建华:东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占据先发优势。我们将以建设“一带一路”先行市为目标,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在广东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走在前列。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努力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重新规划设计东莞火车站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加“粤满俄”、“粤新欧”集装箱铁路班列的班次和停靠站点,打通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双向铁路货运通道,打造成为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目前,该班列已经由原来的每周1班提高到每周2班。构建国际航运大通道还包括以虎门港为航运节点,打通与沿线国家港口直航通道,探索参与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建设,推进互联互通,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二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实施会展业国际化跃升工程,继续办好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加快推动海博会市场化运作,探索与沿线国家共办展会,不断提升展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快建设好“海丝网”,推动展会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目前,我们已支持东莞市品牌创新推广服务中心在迪拜设立5000平方米的东莞品牌展销中心,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贸会。
  三是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围绕东莞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重大平台和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精准招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努力把东莞打造为“硅谷先进制造中心”。
  四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扎实推进大朗毛织、厚街家具、长安五金模具等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促进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持续增强外贸发展后劲。
  五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主动对接融入广东自贸区建设,紧密结合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积极探索在自贸区外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争取将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延伸到东莞市。
  
  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小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东莞的法治建设有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
  徐建华: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持把法治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领域,坚持在法治引领下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在法治框架中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探索实践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诉前联调工作机制、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从制度上、程序上规范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各级各部门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依法管权、依法管事、依法管人。不断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全面清理市委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进一步增强了党委依法执政能力。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简政强镇”、商事登记制度、综合执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全面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建设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初见成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地方政府效率排行榜上,东莞在全国5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三是大力推进阳光公正司法。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司法工作机制创新为根本,全面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建设,坚决防止和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打造了“调解速裁中心”、“司法公开培育基地”、“另案处理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等法治工作品牌。
  四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法律进机关、校园、企业和社区为重点,加强普法方式方法创新,建立健全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法制宣传网络,开通“东莞普法”微博和手机普法短信平台,建设“普法候车厅”、“香市法治公园”、普法绿道、法治涂鸦长廊等,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建法治文化示范点,推动形成依靠法律、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
  五是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围绕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组织发展、“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创新方法,形成了石龙镇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南城街道基层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中堂镇江南社区“平安社区”建设等经验。2015年,我市顺利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莞版’改革30条”获“2014年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全市所有镇街都是全国“千强镇”
  《小康》:镇域经济特别发达是东莞经济的一大特色,新时期东莞市如何继续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徐建华:作为东莞“市辖镇”特殊行政架构和特殊产业结构的结合,镇域经济是东莞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东莞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以外向带动起步,以镇域经济为支撑,迅速从一个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制造业城市,初步构建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等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产业特色专业镇为代表的镇域经济体系。目前东莞市32个镇街中有27个是专业镇,2014年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2.5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4%,有16个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各专业镇基本上成为该产业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的“单打冠军”,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全市32个镇街都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基本上达到了小城市的规模,有的达到了中等城市规模。
  作为东莞经济的重要构成,镇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其转型升级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败。我们将具体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以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结合“三重”建设工作,引导各专业镇用好用足省市招商引资、培育发展大型骨干企业等政策,积极培育引进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凝聚。
  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四是强化机制保障。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为各专业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分工协作提供制度保障。
  
  招引投资250亿元帮扶粤东西北
  《小康》:“对口帮扶”是广东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举措,东莞作为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在对口帮扶方面如何发挥优势、做好帮扶?
  徐建华:近年来,按照全省对口帮扶工作安排,东莞市先后承担了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云浮市共12个县(市),235个贫困村,27399户贫困户,11万贫困人口的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东莞市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利用帮扶地区资源、生态、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扶贫开发“双到”和共建产业转移园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劳务、旅游、市场等各方面合作,着力推动帮扶地区稳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一是以加快发展为根本。注重因情施策,精准帮扶,着力推动帮扶地区加快发展。截至去年底,莞韶园、七组团(东莞七个镇街与韶关七个县市“一对一”结对形成的帮扶组团)共引进落实项目103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7个,总投资250多亿元,极大增强了韶关的发展潜力。
  二是以改善环境为基础。加强道路桥梁、卫生、环境绿化、群众休闲、农田水利、安居、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帮扶地区人居和发展环境。
  三是以民生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进保障、助学、培训就业、扶助特困等民生项目,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
  四是以深化合作为抓手。加强在产业、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帮扶合作,助推帮扶地区全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是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特别是不断健全资金安排、社会募捐、沟通协调、项目管理、检查考核、干部交流挂职等方面的工作机制,确保对口帮扶工作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除了省内帮扶,东莞还承担着巨大的国家扶贫任务,抽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广西河池、重庆巫山等,为边疆或我国贫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每年投入200多亿元普惠民生
  《小康》:近年来政府主导的民生大事与民生实事有哪些?成效如何?
  徐建华:一直以来,东莞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市政府每年都向市民承诺十件民生实事,市财政每年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民生事业,有效促进各项民生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全力整治社会治安。连续九年把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和恶性违法犯罪行为,强力扫除“黄赌毒”,推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特别是去年通过深入推进“扫黄”专项行动,娱乐服务场所“涉黄”违法犯罪现象得到基本遏制,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
  二是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在解决好户籍人口教育问题的同时,在全国率先采取积分制方式,为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公办义务教育学位。目前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6万人中,外市户籍学生达68万人,超过北京、上海和广州,居全国第二位。
  三是努力提高社保水平。连续十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2013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每年只要缴纳几十元(不同险种参保费率有所不同),就可以享受一样的医疗保障,住院及特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年度支付限额最高达20万元。从2013年开始,还增加了“大病险”,参保人在不增加缴费负担的同时,最高报销额可达50万元,在全国处于前列。
  四是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实施清洁空气行动、南粤水更清行动、重点流域整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保行动等“五大行动计划”,以及水乡地区“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大力推进大气、水、重金属、固态废物、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全市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全市水、气环境质量呈现稳步改善态势,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五是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在完成市外大量艰巨而繁重的帮扶任务的同时,针对东莞市还存在不少欠发达镇村、困难群众的现实情况,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优势,打好扶贫攻坚战。截止去年底,全市欠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纯收入分别比2013年增长15.3%和30%,增幅分别比全市同期平均水平高10个、20个百分点。
  
  东莞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小康》:徐书记在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过,又在省政府宏观职能部门做过主管,现在主政经济发达的东莞,请书记评价一下东莞的现在和未来?
  徐建华:这里,我想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的两句诗,来分别概括东莞的现在和未来。
  一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30多年来,东莞始终坚持走正道、办实业,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制造业名城,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东莞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阶段,东莞市原有区位优势、先行优势逐步弱化,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些表明东莞过去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尽管当前东莞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较强承载力的城市发展平台。近年来,中央和省在经济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赋予了东莞很多先行先试、率先探索的难得机遇。
  另外,东莞领思想文化解放之先,形成了“厚德务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良好人文氛围。这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支撑。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胡春华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好中央、广东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夯实保障,深入推进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从严治党、改进作风,努力开创高水平崛起新局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弘扬实干精神,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再创东莞发展的新奇迹。  
  
  人物履历
  徐建华,男,汉族,1958年9月出生,江西乐平人,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铸造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
  1975.10 -- 1978.03,广东省翁源县铁龙林场知青;
  1978.03 -- 1982.01,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读书;
  1982.01 -- 1985.10,韶关地区计委、韶关市计委科员;
  1985.11 -- 1988.10,韶关市计委工交计划科副科长;
  1988.11 -- 1990.03,韶关市计委外经计划科科长;
  1990.03 -- 1992.06,韶关市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2.06 -- 1997.08,韶关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7.08 -- 1998.04,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8.04 -- 1999.05,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99.05 -- 2001.03,中共韶关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其间:1999.12 -- 2000.12,参加广东省第 
  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培训班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学习);
  2001.03 -- 2001.04,中共韶关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01.04 -- 2006.10,中共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6.10 -- 2007.01,中共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07.01 -- 2010.11,中共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0.11 -- 2011.03,广东省发改委党组书记;
  2011.03 -- 2011.12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
  2011.12 -- 中共东莞市委委员、常委、市委书记,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1.12.14 任中共广东省东莞军分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小康》2015年06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6-13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