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6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成都:“国际范儿”背后的文化力量

★文 /《小康》记者 余弘阳

  在成都举办的非遗节上,全球各地的非遗项目精彩展示
在成都举办的非遗节上,全球各地的非遗项目精彩展示
  
  成都崛起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文化支撑力量。而这种文化,在成都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过程中,也完成了自身的蝶变。
  
  德国当地时间5月17日中午,“柏林亚太周”感知中国活动在柏林开幕,来自成都的艺术家的文艺表演、美食家的美食展示,让德国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知和了解现代中国。
  蜀锦、蜀绣、漆器、竹编、银花丝、棕编、剪纸、书法及武术、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杂技、川剧、舞蹈、变脸、木偶等民俗文化表演让德国人赞叹不已。70多岁的克里西姆久久不愿离去,一杯又一杯学习喝“中国茶”。还在读中学的索菲娅几次抚摸在现场的彩绘大熊猫——那是成都国际创意设计周的作品。她说:“我喜欢成都,今年的暑假一定要去成都。”
  成都文化的“国际范儿”远不止此。
  第11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2014)评选结果刚刚在成都揭晓;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大型文化节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永久落户成都,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加,9月将再度启幕;2015年成都国际创意设计周9月又将盛大举行……
  5月27日,西南地区首家城市创新文化一体店“言几又”在成都亮相。不同于传统书店,“言几又”融创意书店、咖啡吧、艺术画廊、创意市集为一体。
  6月3日,在聚集了大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成都太古里,方所书店依旧有不少人徜徉书海。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方所将其在中国中西部的首家店开到成都,为什么?方所的回答是:这个城市诞生了很多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很多传奇的人,成都人热爱生活。
  而一街之隔,即是大慈寺——公元622年玄奘出家之地。红墙内,老茶馆还是如旧时一样。和煦的阳光洒落,盖碗茶续了一杯又一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天府广场为圆心,方圆三公里内,即可见到四川美术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博物馆、锦城艺术宫、成都画院、成都图书馆……
  目光再往东延伸20公里,龙泉驿洛带古镇,晴朗的天空下,游人如织。街头的商店里,总有一两家书店,入内即书香扑面,更不用说那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湖广会馆、江西会馆……
  古老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传统与时尚,在这里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这,就是成都。
  “成都提出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需要有机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让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成都市文广新局王健表示。
  注重传承文脉,体现出成都城市建设上的“四态合一”理念:一座宜人的城市,应当是围绕人的需求服务的有机体,既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也需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和优美化的城市生态。
  
绣女戏荷蜓
  
  文化,城市的支撑力量
  5月的北京,风和日丽。人到中年的“北漂”一族何道新心中隐隐作痛:离开安逸的成都北上谋生,曾经是他这辈子最难作出的决定。虽说不是地道的成都人,但沉浸于成都浓厚文化氛围的经历,始终让他难以割舍对成都的思念。
  相对于在成都这块文化沃土上耕耘的艺术大家们,在成都求学,辗转于广东、四川、北京的何道新,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其对成都的迷恋,生生印证了这个城市的魅力。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建立在汉赋、唐诗上的大城。在这里,每天早上9点多,杜甫草堂内,一群孩子就会涌入草堂的仰止堂,找到座位后等待上课。或学书法茶艺,或习绘画诗歌,这就是成都市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草堂一课”。
  有人说,成都的“国际范儿”越来越清晰。26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13个领事馆设在成都,已开通了82条国际航线,数量均居中西部首位。
  这是崛起的成都,它正在一条快车道上奔驰,2014年GDP总量跃过万亿元大关,它已经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带动力量。
  尽管人们可以为成都的崛起找到各种现实的依据,但毫无疑问,其崛起的背后,有一种坚强的文化支撑。
  几千年来,虽地处国之西南,成都却一直源源不断吸收着中华文明的营养。以其宽厚包容的精神,接纳着往来过客。今天去杜甫草堂,可以看到杜甫、陆游与黄庭坚同堂供人瞻仰。陆游与黄庭坚是“学杜”有成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们与杜甫一样,虽非川人,却都流寓蜀中,并没有受到冷落。诸葛亮、浣花夫人亦如此。
  外来精英的融入,直接推动了西汉巴蜀文化的崛起。汉赋四大家中,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居其三。及至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中原动荡,掀起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盛况。典章书籍、百工技艺,都随着移民次第进入成都,成就了晚唐两宋的社会盛况。
  近代成都,更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多元文化在成都这个大熔炉中激荡融合,使成都人的精神世界格外丰富,从而展现出一种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城市气质。
  
  城市蜕变,源自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认为,成都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历史文脉。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因此,成都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产业跨越、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人才开发等工程,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张博,成都小伙儿。从其高中阶段起,他就沉迷于漆器的收藏,而成都漆艺,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的一项,“现在家里大概有两三千件漆器了……其实在成都,像我这样喜欢收藏的人太多了,你只要到成都转一转,就能发现无数的博物馆。”
  《小康》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就在成都发现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从位居闹市、气势宏伟的四川博物院,到偏居洛带博客小镇、租用几间商业店铺而建的姓氏博物馆,无论大小,藏品都极为丰富。其中,民间博物馆数量尤为惊人。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登记备案的国有博物馆45家、非国有博物馆78家,博物馆总数量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这是成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细数那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人们会发现,它们的定位无不受其城市文化影响:既尊重其城市文化的历史作用,更强化这种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成都的“国际范儿”,也恰恰体现在这方面。
  “宽窄巷子,最成都。”这是外地游客的评价。成都中心城区,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和四合院落,构成了宽窄巷子,这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在成都,以宽窄巷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激活模式,以安仁为代表的文化古镇复兴模式,丰富了成都的文态,共同之处在于:把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看作是体验城市活的灵魂,是公众进入城市文化深处的鲜活渠道。
  现今,成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无论是城市骨架的扩大,还是城市细微之处的改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始终被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也让这座城市的发展,走上了“有机更新”的良性循环。
  东郊记忆,原本是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成都市按照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修建成一个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使之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这是成都的文化自强。
  当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融为一体,与城市的有机更新相辅相成之时,“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这样的美誉,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小康》2015年06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6-12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