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5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人物
传奇:坦克“神医”罗兴宏的47年

★文 /本刊记者 陈标华

罗兴宏(左二)在总车间指导
  
  春节前夕,广州军区某装甲装备修理大队原总工程师罗兴宏被诊断患直肠癌入院,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探望的战友,他用他那双宽大而又满是开裂,裂缝中残留油渍的手拉着战友询问最多的还是他一生都割舍不下的坦克。
  
  这是一连串令人佩服的数字:在47年的军旅生涯中,罗兴宏修了47年坦克,经他参与维修的2000多台(次)装甲装备,无一退修;5次荣立三等功,40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2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先后带出坦克修理尖子骨干8000多人,所教学生的学生当中,2000多名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而与这些数字构成强烈反差的是,他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内多家媒体以他的故事为题材对他的事迹进行追踪报道……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铁甲神医”、“罗总”的老军人,到底是怎样把修坦克的人生书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和精彩?
  
  因热爱苦练“神功”
  从湘西山寨到湘南山沟,47年的坦克修理经验已经练就罗兴宏一身特异功能:闻一闻油烟的味道,能判定装备是否有故障,听一听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准确判定故障原因。送修部队官兵说,经罗总修过的坦克,就像新的一样好使。
  他就是这么神奇。
  有一次,一台修复后的坦克在试车时,加速减速发出不正常的尖啸声,几个技术骨干怎么也琢磨不出个道道来。罗兴宏闻讯赶来观察了一会儿,把眼光锁定在传动部位。“叭”的一声,往转向离合器外表部吐了一口口水,口水“哧”地一声很快蒸发。“问题在这里。”官兵们拆开一看,果然,是制动鼓螺栓装长了,导致离合器处于半摩擦状态,在场的人对罗兴宏的“神功”无不啧啧称奇。
  罗兴宏的“神功”,来自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
  出生于湘西大山深处的罗兴宏,在家时只读过4年书,1968年入伍时因为有“油漆学徒”的经历,才当上了文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坦克修理兵”。罗兴宏坦言,当他第一次面对号称“机械之王”的坦克时,看着数百条油管、水管、线路,拨弄着一个个拉杆,他直发怵。
  那段时间里,罗兴宏的生活里只有一本字典、一摞教材,连队、车间两点一线。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翻得像“豆腐渣”,上面还密密麻麻记满了注记;一摞摞教材上,除了油渍,空白的地方,全是示意图和文字。
  那时,无论文化还是专业技能,他都“笨鸟先飞”,一个东西别人学两个小时,他就学四五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弄懂不撒手。
  这样白天捣鼓坦克、晚上“恶补”文化,三年下来,罗兴宏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一气学完了初中、高中全部课程,五套坦克维修教材能够倒背如流。他还先后啃下了材料学、工程力学、高等数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完成了装甲车辆运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的学习。
  这个把柴油当佐料的工作“狂人”,有时还闹出不少新鲜事儿。
  一次,一个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伙伴说要来部队看望他,他满口答应,之后一头钻进装甲底盘。直到第二天伙伴到了营区门口,哨兵到处找人,战友们才从坦克底盘下把他给拽出来,他嘴里还念念有词“鼓螺栓装长了会导致离合器处于半摩擦状态,使不上劲……”战友们和伙伴看到后哭笑不得,但都很钦佩他的执着。
  用罗兴宏自己的话说,他的全部心思放在了修坦克上了,他要把坦克所有的构件都摸得一清二楚,每一个零部件的形状、功能、出现问题的几率及维修办法、诊断故障原因等,都牢牢记在心里,一进入状态就忘记其他事儿了。
  正是如此,罗兴宏先后对数百种坦克故障进行了深入探索,分析故障表现、故障原因、排除方法、注意事项,一项一项地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将数据整理成册。经他修订编写的坦克修理教程,被全军推广运用,成为大专院校的指定教材,他也入选为全军装甲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军区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
  
坦克修理
  
  “固执”的完美主义者
  与勤学苦练相生相伴的是罗兴宏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坦克维修沿袭着“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实行的是各管各的作业,每人把自己负责的一块弄好了就算完成任务。修一辆坦克竟要分底盘、电器、光学、军械、钣金六班人马,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不高。
  对此,参加过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罗兴宏深谙战场取胜的关键,提出“单车大包干”修理模式,强调每名修理兵一专多能,一个班包修一台坦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这一模式得到官兵认可,并在历次实兵实装实弹演习中屡创佳绩。后来,这一战时修理模式被写进《全军装甲兵业务管理规定》。
  “修理坦克看似敲敲打打、锤锤碰碰的粗活,实际上要粗中有细,精益求精,要有前瞻思维和前沿视角。”罗兴宏时常这样对官兵们说。
  在坦克修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传统的坦克发动机中心线的校正。以往,解决这个问题都是运用书本公式化运算,这样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容易出差错。一次野外训练后,罗兴宏产生了用图表工具化去代替书本公式化的想法。在当时,这一课题涉及面广,知识深奥,军内外坦克维修专家都一直未能攻克。
  听说罗兴宏要搞发动机中心线校正工具革新,大家都投来质疑的眼光,有的还私下里说起风凉话。在一无经费、二无设备的情况下,罗兴宏一边自学物理、数学、力学、工程等有关理论,一边反复试验,最终研制成一种直线计算尺。经实践检验,基本上达到了技术要求。后来,为了利于大家掌握,又便于计算结果,他又把直尺改为圆形等分计算尺。这一“折腾”,又花了3年。历经几十个方案的试验和数千次演算,简便快捷而又准确到位的“发动机中心线校正计算器”终于问世,使工效提高了十几倍。这一成果让罗兴宏获得了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罗兴宏对维修技能的追求,还体现在一丝不苟的维修作风上。一次一名新同志拿螺丝刀当撬棍、把扳手当锤子使,罗兴宏见了就把他班长叫过来,严肃地教育他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工具使用规程操作。还有一次一名战士在安装某型坦克诱导轮曲臂和盖板时,把两个部位的螺栓搞混了,因为两种螺栓的直径和长度是一样的,但螺距有细微差别。这名战士拧了几圈发现拧不动了,但仍接着使劲拧,被罗兴宏发现了并立马制止他,罗兴宏说:“如果螺纹损坏,这个位置的固定性能就会减少一分,战场上的危害性可不容小觑的。”
  罗兴宏经常说,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生锈点,如果不注意,一旦影响到部件运转,就会对整个战车的性能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战场上是要丢人命、丢战斗力的。
  
  厚积薄发的教改先锋
  罗兴宏在大队中是谁都敬重的“元老”。可他总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谦和恭让,帮助和培养新人。罗兴宏说:“多给年轻人机会和鼓励,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成才。”
  在官兵们眼中,罗兴宏有着宽广博大的胸怀,淡名利,做人梯,甘当新人成长的垫脚石。
  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的罗兴宏,主持参与编撰了近百种教材教案,只有五种署上自己的名字;革新发明改进上百项科研成果,只有4项把自己名字署在最后。官兵们说:“每次搞科研、编教材,他都冲在前、干在先,率先垂范,当教材和科研成果定型送给他审时,他第一件事就是先删掉自己的名字。”
  一直以来,罗兴宏心中有个“蜂王计划”,他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培训学习,锻炼一批技术尖子和修理大拿,然后充分发挥尖子的“酵母”作用,呈辐射状培养人才,让坦克修理兵人人成为本行业手到病除的专家型人才。
  他把自己40多年来总结的经验做法及失败案例整理成册发给官兵,5套各型装甲车《野外作业指导法》、6套5种车型野外中修试验数据汇编、1套10册军标编写某型战车《修理技术规程》、1套《维修工装图册》,这些书籍涉及的工种超过8个,小项目超过500个,各类表格、图解数不胜数,字数总计近200万,这已成为官兵从事修理作业的“武功秘籍”,有什么问题按书检索就能够找到症结答案。
  “蜂王计划”的佼佼者、一级军士长邹明,当兵26载,向罗兴宏学习26载,经历10个岗位,带出高徒近两千。“一辈子也学不完罗总的技能、作风和担当,他那种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邹明逢人就说。
  如今,罗兴宏正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与病魔抗争,1949年出生的罗兴宏几轮化疗下来,面容消瘦,身体虚弱,但他还时刻牵挂着大队的事,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装备进场情况,叮嘱官兵做好准备工作,营院里哪里的树苗该移值了,哪里的地基该平整,哪里的空地要美化,他事无巨细,都要向官兵逐一交待。“我们在维修上遇到问题或者有些把不准的事,罗总总能给我们点出来,他每天都会询问维修进展情况,强调维修作风,心里时刻牵挂着坦克,牵挂着我们这帮学生。”官兵们感叹说。
  
  
  《小康》2015年05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5-09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