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4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小康指数
“五大病疾”困扰国人

★文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癌症病例为世界第一,这也是为什么在2015年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癌症、“三高”、心脑血管疾病会成为“公众最担心的三大病症”的原因,其实,“不生病、少生病”比“治好病”更重要,与其“谈癌色变”、“唯恐‘三高’”,不如马上开始养生,管住嘴、迈开腿,健康中国,需要政府、社会、每个人统统动起来
  
  “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3月5日上午,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长达1小时40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承诺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响应。
  “健康中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其内涵大家并不陌生,主要目标和举措包括“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社会办医”等等,用一句话概括则是“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将此上升到“健康中国”的高度,无疑为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康中国”被提出后,很快便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的一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小康小康,首先全民要健康!”在他看来,必须逆转国民健康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窘迫局面,把疾病的源头控制作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1月19日发表的报告中显示,超过300万中国人在70岁之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
  不容忽视的是,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的一组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卫生部等15部门于2012年5月联合印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仅两年后,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在2014年5月称,中国已经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接近3亿人,而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中国总死亡的85%,其中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在残酷无情的疾病面前,人们会有着怎样的担忧?
  
  近半成受访者接近“过劳”
  “您是否担心自己会生病?”
  这是“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的一道题目,也是“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诞生11年来首次增设的问题。
  2015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80.4分,比上年提高0.5分。
  诞生于2005年的“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今年的居民健康满意度为67分,比上年提高0.9分;居民健康水平指数为91.5分,与上年持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数为78.9分,比上年提高0.6分。
  虽然今年的“中国生命小康指数”及其包含的“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数”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多少有些令人吃惊的是,在前述关于“您是否担心自己会生病?”的调查题目中,受访者对于疾病的担忧度却相当高。
  多达89.3%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会生病,仅10.7%的人没有此种担忧。
  这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人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在评价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时,6.8%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健康”,40.3%的人认为自己“比较健康”,17.4%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26.7%的人表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7.8%的人称自己“大病没有、小毛病不断”,还有1.1%的人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
  在对自己目前的身体健康水平满意度进行评价时,也只有22.1%的受访者感到“不满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受访者害怕生病?
  “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48%的人表示“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持续地在自己身上出现过,45.5%的人表示自己经常感到“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怒”,37.9%的人近期常感到“免疫力差,浑身乏力、易疲倦”,35.3%的人近期常为“便秘,脸上长斑、长痘、皮肤暗沉”而发愁,34.5%的人“肚腩已经开始变大”。
  除了身体上已经显现出各种各样的疾病或疾病征兆外,感觉自己处在或已接近“过劳”状态,也会让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
  近半年以来,关于“过劳”的新闻不断爆出。去年10月,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接连倒下了三名医生,一位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不禁发出感叹:“太多医生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眼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实在令人心痛。”今年3月8日,石家庄灵寿县公安局情报中心主任马喜林突然走了,也是因为劳累过度,他离世前的48小时内,一直在忙碌。3月11日,演员唐嫣参与出演新剧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唐嫣在片场突发心脏抽搐,已被送到医院,系因过度劳累引起。
  在今年的“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处于“过劳”状态,4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接近“过劳”状态,其余39.8%的受访者则与“过劳”状态相距甚远。
  这两年,随着人们休闲观念的增强和休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劳逸结合”。在前年的“中国生命小康指数”同题调查中,2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处于“过劳”状态,比今年有同样感觉的人多出7个百分点;6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接近“过劳”状态,比今年有同样感受的人多出15个百分点;只有17.9%的人与“过劳”状态相距甚远,比今年有同样感受的人少了21.9个百分点。
  
  
  谈癌其实不必“色变”
  多达89.3%的受访者担心自己会生病,那么究竟是哪些病症让他们担忧害怕呢?“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公众最担心的五大病症”中,癌症居首,“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排名第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消化道疾病位列第四,妇科病位居第五。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2014年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位于法国里昂的总部发表了《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220万,占到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癌症大国。
  307万!这个惊人的数据却还略低于中国2012年的统计结果,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312万人,平均每分钟有6个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年中国因为癌症死亡的病例达到270万人。也就是每7~8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因为癌症死亡,占到居民死因的13%。 
  “许多人都会‘谈癌色变’,一是因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癌症都是高发病,而且死亡率也很高;二是因为大部分人发现癌症时都已经到了中晚期,治愈效果比较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防癌科主任、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徐志坚分析说。
  我国第三次死亡调查的数据显示,年龄是一个主要的致癌危险因素。
  年龄越大的人发生癌症的几率越大。不过,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徐志坚介绍说,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每种癌的危险因素都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世界卫生组织的很多专家认为这是“生活方式的癌”,因此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有效防止癌症。除了从病因上进行预防外,还要争取“早期发现”,“作为防癌抗癌工作者,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提早做一些癌症的二级预防,在全身上下两百多种癌症中,常见的也就十种左右,比如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实际上这些都可以做到有效的早期发现治疗。”徐志坚建议,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比如自己的工作强度、年龄、有无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确定一个自身的防癌筛查计划。
  为什么要强调早期进行防癌筛查?据徐志坚介绍,以肺癌为例,一期肺癌治愈率可以达到80%~90%,如果等发现症状再去治疗,预后的效果则不容乐观;此外,乳腺癌、宫颈癌等癌种,假如人们能早期进行防癌筛查发现肿瘤,病情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虽然女性受访者只占比46.5%,比男性受访者少,但妇科病却在“公众最担心的五大病症”中占了一席之地。与此相应的是,在担心自己得癌的女性受访者中,有不少人都对宫颈癌心生畏惧,而畏惧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宫颈糜烂。
  其实,“宫颈糜烂”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并不一定有病变。美国阴道镜学会多家保健机构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得出结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无关。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有直接关系,且高危型HPV引起宫颈癌需要经过宫颈瘤样病变(CIN)阶段,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十多年,并且只有极少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才会发展成为宫颈癌。
  徐志坚也告诉记者,认为“宫颈糜烂会变成癌”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但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应该警惕“宫颈糜烂伴随宫颈癌,二者同时出现”的现象,因为宫颈糜烂有可能是宫颈癌引起的,而不是它导致的癌症。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需进一步进行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
  除了个人要培养健康意识,重视早期进行防癌筛查外,在徐志坚看来,“健康中国”的实现,离不开整个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提升和国家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切实可行的、多种力量促进的防癌体系的建立。“抗癌需要国家、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现在国家已对部分人群实行免费的‘两癌筛查’(两癌指乳腺癌和宫颈癌)项目,将来人群范围、筛查癌种都还有扩大、增加的空间,另外筛查费用的解决也不能排除商业保险的参与。”徐志坚再一次强调,“总之,早期发现肿瘤胜过任何治癌方案。”
  
  
  “三高”:全民都须“联防”
  前年年底,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王妍的体检报告单上显示,她的空腹血糖是6.4mmol/L,建议到内分泌科复查。回到家,她上网搜索,发现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其中有一项写的是“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7.0mmol/L”,她还看到有医生解释说,“血糖高并不代表就是糖尿病”,于是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可是,让王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之后,当去年年底,她再次体检时,空腹血糖竟高达9.4mmol/L,去医院复诊后,她被诊断为糖尿病。
  王妍的情况并非个案,有研究表明,25%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后却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美国糖尿病教育者协会发言人梅利莎·多宾斯也说过:“糖尿病的发生是逐步显现的。”
  虽然发病时常让人“不知不觉”,但如果患病后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后果却是相当可怕的。有网友在网上发问:在微博上看到有些糖尿病人脚烂了、腿被锯了,这是真的吗?
  其实,糖尿病本身不一定会造成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就会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因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病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危害,在“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很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自己害怕得糖尿病。在“公众最担心的五大病症”中,“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排名第二,而在问卷中填写“三高”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都对糖尿病有畏惧感。
  中国现已成为糖尿病大国。今年2月,在由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主办的“早餐7.8”新闻发布会上,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1.14亿。而五年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是9200万,四年间多出2200万人,平均以每年550万例的速度增长。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增加4000多万,达到1.54亿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
  面对“来势汹汹”的糖尿病,人们该如何防治?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郭晓蕙看来,预防糖尿病,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斤斤计较”。而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血糖则显得至关重要,“在血糖刚刚有一点点高的时候,就要开始控制。有研究发现,刚诊断糖尿病时就控制好血糖的病人,在未来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死亡率,比最初没有控制好血糖的人低得多,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会明显降低。”
  “其实,我早就应该监测并控制血糖了。”对于刚开始的“轻敌”,王妍现在有些后悔,她其实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一员,原因有三个,一是年龄超过了45岁,二是已患高血压多年,三是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一位知道我患有高血压病的朋友曾提醒过我,让我注意监测血糖,但我并没有当回事。”
  “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实际上是‘难兄难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会互相影响,常常一起发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小康》记者,“‘三高’最终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病的发生。”
  杨力提倡,“要做到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联防’,并且全民都要对‘三高’进行联合防范。”以高血脂和高血压为例,杨力具体介绍道,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许多高血压患者都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血脂的增高往往会使原有的高血压加重。高脂血症患者同时伴有肥胖的占很大一部分,脂肪组织的增多提高了人体对血液的需求,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人体必须升高血压,才能满足机体的供血需求。”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三高?杨力介绍说,“三高”会破坏我们的血管,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寿命,“管住嘴、迈开腿”非常重要,预防高血脂要避免吃太多的肉和油,预防高血压必须要控制盐和酒,预防高血糖则要控制各种各样的饮料,要做到饮食全面、均衡,荤素搭配,以素为主、以荤为辅,此外还要增强运动。杨力还特别提醒,现代人压力很大,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人,要注意调整心态,工作不能太紧张,要学会放松、减压。
  
  防病:从小就要“养生”
  谈及全民联防“三高”的问题时,杨力还特别强调,“要从娃娃抓起”,她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注重饮食的调整,并坚持运动,这两个习惯保持得好,将来就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并不注意饮食,再加上不运动,所以30多岁时,心梗、脑梗就找上门来了。因此,杨力提出了一句口号,“养生越早、效果越好”。
  郭晓蕙也发现,糖尿病的发病率除了一直在快速增加外,II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的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这些人当中,很多都过于肥胖。”至今,郭晓蕙还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她第一次把一个15岁的孩子诊断为II型糖尿病时,遭到了一位前来查房的老教授的质疑,老教授问,“他才15岁,你们怎么能把他诊断为II型糖尿病呢!”可是,从2007年开始,年轻的II型糖尿病患者却越来越多。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发布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中国12~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是美国同龄人的4倍。中国目前共有170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另有2770万人被认为处于糖尿病前期。
  郭晓蕙呼吁,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从坐着看电视改为到操场上跑步,从大口大口吃东西改为细嚼慢咽,让每个孩子的体重都能控制在相应年龄合理的体重范围内,这是非常重要的。”
  杨力和郭晓蕙都提到的“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至关重要。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这样的“健康理念”也得到了广大中国人的认同,在“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杂志对受访者普遍认同的养生理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生命在于运动”受到的认同度最高。此外,受访者们普遍赞同的养生理念还有:“药补不如食补”,“人生之决在于‘调’——调养、调理、调节、调整、调和、调解”,“睡前洗脚,胜吃补药”,“饭后散步,不进药铺”,等等。
  不过,虽然受访者们坚信“生命在于运动”,但在受访者对目前工作及生活状态的描述中,“缺乏运动”却是排在第一位的,53.6%的人表示自己基本上不运动;排在第二位的“长时间上网”(51.4%)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缺乏运动”的状态。而在“是否有锻炼习惯”的调查中,表示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更是多达六成(63%)。
  其实,现在中国人的健康意识已经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12.7%的人从不参加体检;而今年的同题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参加体检的受访者占比已经下降到了7%。并且,九成人不肯用“健康”去换“金钱”或“职位”。但仅仅有“意识”还不够,健康更需要“行动”。
  “健康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的说法。所谓“治”,就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至关重要,有着“小康小康,首先全民要健康”理念的程京,主张将“治未病”必须提升到与“治已病”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消灭疾病于未然,让“治好病”的观念让位于“不生病、少生病”,使全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
  在程京看来,“人”字的笔划中,一撇是健康,一捺是财富。那么,如果一个人的健康出了问题,就会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本身还值钱吗?
  
  
  
  《小康》2015年04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4-04


2015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