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人物
韩伟华:艺术是一场修行

★文 /《小康·财智》记者 胡柯 靳晶

  
  每一个画家都是特别的,韩伟华尤其显得不同。
  
  韩伟华
  1977年生于河南获嘉,系唐韩愈39代后人。2001-200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研究方向:当代美术批评。现为北京延和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翰海拍卖当代书画部艺术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写意山水画创作班助教、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
  代表作
  山水画以《洪谷览胜》、《禅心尽入空无迹》为代表,是目前国内融合了南派笔墨的新北派山水的代表性画家。花鸟画以《佛心如莲》为代表。
  
  也许,画家都有这样的“毛病”,因为太过于追求内心的修炼,所以,不善言辞。
  韩伟华恰恰是修心中的一员,所以,他说起话来总是在思考,在停顿,在我看来,就是在“找词”。请原谅我这样说,这让他看上去有一些笨拙。
  画家肖毓方这样评价他,体宽腰圆但不臃肿,带着一种超然的气息。韩伟华看上去确实如此,眼底带笑,眼睛深处似乎还流淌着一种情怀,我觉得应该称之为“禅意”。
  
  找心
  韩伟华是河南获嘉县人。
  河南,易中天曾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最完好的省份,这里出过很多大文豪,西晋文学家潘安、诗圣杜甫、东汉文学家蔡邕、东汉才女蔡文姬、魏晋文学家阮籍、唐代大诗人崔颢、大文豪欧阳修……
  许是在文化里被熏陶得久了,韩伟华从小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热爱绘画,热爱传统文化,时常梦想着,如果自己是文豪中的一员该多好。所以,还在童年的他,就在获嘉县文化馆接受西画训练,只是那时候,他没有想到,30年之后,他的画会以平方尺销售,而且卖价不菲。
  对韩伟华的爱好,韩伟华的家里人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尽管他们对绘画的认知或者说是喜爱比较表浅,但是疼爱儿子的心,让他们倾尽了全力去支撑孩子的梦想,对此,韩伟华很感激,而这份感恩之情,在他后来的作品里也可窥见一斑。
  韩伟华正式的美术教育开始于1989年,之后,他在绘画的路上就没有停下来,一路向前。他本科时期学习了油画,后来又考上了中央美院,研习当代美术批评。这些过程让韩伟华逐渐认清了一个状况,那就是,通过各项学习、思辩、沉淀后根植于血液的传统文化在脑海里重新被击活,传统文化里的水墨画才能让他的心灵得到释放。韩伟华说:“如果我不能随心所欲地用画来表达我的想法或者某一个时段的某种见地,那么,画就没有灵魂,只是一幅画而已。”所以,即使明知道走进水墨领域,将是一场苦旅的开始,韩伟华也没有回头,毅然开始了毕业之后的另一段人生。
  
  
  痴狂
  每一个画家都是特别的,韩伟华也不例外。
  为了能在水墨领域有所建树,韩伟华开始了一段谁也想象不出的“修行”。他早期在崇古的气氛中创作,他崇古、摹古,连自己的斋号都带有浓厚的崇古气息(六石斋),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独创,他希望可以摆脱古法,直抒胸臆,放笔表现自己的刚猛之气和不折之节。韩伟华一个人背着画具多次深入真山真水,顶着严寒酷暑写生创作,寻找山水间的神气精妙。从崇古、摹古、全以古法,到独创结合对西方绘画的认识、全无古法,这就是韩伟华的水墨艺术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是曾经和韩伟华一起在太行山南麓寻找过灵感的人,他在写感想的时候这样描述了韩伟华的创作。
  “我现场看过他绘画的过程。刚开始画的时候看不出大效果,一段时间之后等到作品完成时再观,我觉得他画面的效果很好。他的画看似在对景现场写生,其实是运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在创造着自己的山水图式,这暗合了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
  而韩伟华告诉记者,那真的是在拿生命创作,冬天静悄悄的太行山,美则美矣,但也是危险重重,每一个不小心,丢掉的都可能是生命。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练,太行山之行之后,韩伟华对水墨的理解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美的东西都是因为有灵魂,所以才美。”
  所以,为了能赋予笔下的画生命力,韩伟华毅然开始了另一段旅程。
  
  
  修心
  自古修心,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禅”,禅意浓浓,非寺院也。那里环境清幽,远离世俗纷扰,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尤其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遇事的心境。接受过佛教思想的人,明显看起来要从容一些。
  为了能让自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融合,韩伟华曾经在寺院居住作短期修行,感受着佛教教义里对生命的各种解读。离开寺院之后,韩伟华说:“寺院的清净、广大、圆满让自己的灵魂找到真实的依护,审视自心,心净则佛土净。”这种感知,被韩伟华最大程度地融入了作品里。
  韩伟华主攻山水和花鸟,山水讲究精神,花鸟看功底和情怀。寺院的日子,让韩伟华对中国水墨的理解有了质的升华。
  “其实,我一直很着急,我能看到作为一个70后的画家,我的未来,所以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要更努力一点,笔墨要更加洗练一些,但是修心之后,我的脚步慢下来了。”没错,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韩伟华,轻松却又不失钢骨。
  业内很多画家对韩伟华的评价都是“画如其人”。
  “画如其人”在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其实很难得,作画的人很多,迎合大众的人很多,但是能沉下心来,传承传统,为中国的水墨画寻找出路的人并不多。
  艺术旅途上韩伟华做过很多尝试和实验,他学习西学,像多数的画家一样,游历各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但是游历的结果却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他爱传统文化,爱中国墨意浓浓的水墨画,尽管水墨画在当下正经历艰难的蜕变,甚至方向都难辨清晰,但他却对中国文化表达了热诚,想要穷尽一生之力去为之奋斗。
  
  
  努力
  在20世纪早期,以中国文明为首的亚洲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当代艺术。韩伟华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融合和扩张中国画的语言。在水墨画领域,韩伟华属于创新派,他觉得勇于尝试一些新东西才能焕发出水墨画的生命力。所以,他一直在努力。
  其实,水墨创新曾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就是民国时期,周湘、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那时候,人们对水墨报以了宽容的态度,一些新派画家创新一些新元素,比如水墨的干湿度比例的变化,工笔的粗细的变化,或者是一些线条的抽象运用等,人们都能尝试着去体味去接受,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很多大家,是中国水墨画自鸦片战争之后最繁荣的时期,以后便开始衰落。
  不过,让我们欣喜的是,随着天性被解放,如今已经有很多像韩伟华这样的年轻画家开始传承中国水墨,并积极将这种艺术引向国外。
  翻看韩伟华的简历,最让人吃惊的就是他长长的个展记录和策划展览记录。在我们惊叹他勤奋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正是因为有像韩伟华这样活跃的一批画家出现,中国当代水墨才会出现这样一个新的局面。
  
  传播
  韩伟华办的展览太多了,以至于他已经开始记不得一些画展上雷同的故事,但是,有两个展览,韩伟华说让他领悟到很多东西。
  这两个展览一个是2011年的“水墨舱”韩伟华作品展, 在上海水墨艺术博物馆。另一个是2012年“东渡墨象”传承与蜕变:中国当代水墨展, 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
  这两个展览都让韩伟华深刻的领悟到水墨文化对大众的影响。也许是文化相似的缘故,不管是中国民众还是日本民众,在看懂水墨画传达的意境时,都报以了赞赏,甚至有民众站在画前作诗。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而水墨画传播到西方,韩伟华说,明显被理解的就要差一些,但是因为中国热,引发的中国文化热,水墨画在西方人眼里就是中国文化,所以尽管他们会不理解画工,但是对这种精神传播还是很热爱。
  所以,韩伟华很忙,除了精心创作的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拿来传播这种文化。而对于创作,韩伟华说除了在画工上使劲磨练自己,严苛要求自己之外,对意境,他已经不需要刻意的寻找。
  任何地方都有禅,任何地方都有诗。当一个画家只是一个纯粹的画家的时候,我们在他的画中就可以看到他这个时期的生活和想法。
  
 
  
  舞台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传神地阐述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王原祁也在《麓台题画稿》讲,“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清楚地表达出才学对于画家的重要性。画家只有具备诗人的浪漫情怀,哲学家睿智的目光,高士贤达纯洁的慧根,才能创作出品味、格调俱佳的上乘之作。
  所以,“复兴水墨画,必须与时俱进。”其实,韩伟华是有自己的偶像。荆浩,中国五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理论家,作品以全景式、大构图而闻名。韩伟华说自己在努力学习荆浩所建立的中国山水画体系,他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气魄和胸怀,自成一家,自有一种气度。
  也许正是因为韩伟华这种从容美好的个性,所以我们才能从他的画里感受到这个人的恬淡和坚强。希望他可以坚持走下去,实现复兴中国水墨画的梦想。
  
  
  《小康•财智》2015年第03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3-26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