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文化
“皇帝的一天”:揭秘故宫APP创作团队

★文 /赵楠

“里子”也要做好

  庄颖是三个APP项目的负责人。在办公室的书架上,她随手取出一沓工程图大小的纸,每张上面都是一个大表格,详细列明文物的名称、年代、背景知识等,并配有图片。
  庄颖说,别小看这张表格,它背后的工作量和出一本书不相上下。
  在一款APP的选题确定后,创作组人员先要找来能找到的所有资料,经常堆得有1米多高。项目负责人要把这些资料通通阅读一遍,整理出一份三四万字的草案,然后再精简,把专业表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形成表格。
  不过,这份表格还不是最终的文字内容,它还需要与专家确认,有时候说法不对,或者重要信息被删掉了,就要修改,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二三十次,而最后真正用到APP上的不过千字。
  整理资料的工作繁琐,偶尔也会有遗憾。比如故宫即将推出的APP“清代皇帝服饰”,在写草案时,创作人员发现皇帝衣服的样式、资料齐全,甚至领纹、袖纹都有详细记载,惟独找不到对“皇帝裤子”的介绍,专家层面对此也没有定论。无奈,只好忽略。
  “我们做的其实是项目的‘里子’,只是‘里子’也得做好。”于壮说,每款APP在网页设计和制作方面,都会请外面的专业团队完成。创作小组则负责策划、内容和整个形式方面的把关。
  “设计团队能做得好看,实现全部功能,但他们不能保证故宫的气质。”庄颖说着,从电脑里调出一张“每日故宫”的设计初稿,在子页面上,登录按钮用一个佛头当作图标。
  “好看是好看,但是和故宫有什么关系呢?”庄颖把这个想法“丢”到创作组的微信群,大家开始一起想更好的方案,最后选用了故宫宫门咬着铁环的狮子扣手图案。用户输入信息,点击扣手登录,就好像叩开大门,走入了故宫。
  作为组长的于壮,也是团队的把关人。他学设计出身,毕业后便到故宫工作,至今已有十几年。于壮有个绰号,叫“一像素眼”——图片像素调整多一分少一分,在他眼里都是很大的差别。
  为这个,庄颖没少跟他吵。经常庄颖觉得已经够好的设计,于壮就是不满意,吵到最后意思也说不出来,只扔出一句:反正我不满意,你去改吧。
  庄颖没办法,压力太大时,就找个商场疯狂购物。“大包小包拎着东西时,我才觉得好点了。”
  坏情绪释放完了,设计稿还得继续改。
  “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故宫创作APP,一个出发点便是借用新媒体平台,帮助更多人了解故宫的藏品和它背后的故事。
  只是故宫现有藏品180万件,选哪些作为APP的题材,是个费神的活儿。“皇帝的一天”现在看来很萌,其实它最初的创意来自于一位专家的学术讲座。
  当时,专家谈到,皇帝给人的印象总是万人之上,可以随心所欲。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有很多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有很多必须遵守的条条框框。
  创作组有人抓住了这个点,都说现在的孩子就像“小皇帝”,那就让他们看看皇帝的一天究竟是什么样。于是,做一款面向儿童的APP,好看、好玩,寓教于乐,这个点子就这么定下来了。
  “我们第一眼看到设计图时,也觉得挺可爱的。”庄颖说,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要做,就要有个开放的态度。故宫往上可以追溯500年,怎么向现代人介绍它,让人们喜欢它,需要不断去尝试,用新的形式来实现。
  为了不断改进,创作人员还要忙着整理用户评价、反馈意见。“皇帝的一天”推出后,有用户给他们提意见,游戏好玩,可里面只有文字介绍,很多孩子还不认识那么多字,常缠着家长给讲,应该给文字解说提供配音。
  于壮说,这些细节开始考虑得不够周到,是用户提醒了他们。在今年1月上线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每段作品首先出现一段文字,用户点击页面底部的耳机图标,就可分段收听语音解说。
  最近,经过历时7个多月的制作,最新一款APP“每日故宫”上线。
  密集发布了4款APP,于壮说需要停顿下来好好想想了,已有的各种形式都尝试过了,后面想要做好会更难。不过,难归难,“我们还是会一直做下去。”
  《小康》2015年03月中 

 
编辑:容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3-18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