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财智生活
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的过去与未来

★文 /《小康·财智》记者 范颖华

贝家花园碉楼
  
  通过深入挖掘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多种形式讲好中法文化交流故事,北京海淀西山一带有望建设成为具有中法文化交流特色的文创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中法公共外交基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超越国度的友谊、有些动人往事并不随着云烟散去,而是终归会被人们再度记起并铭记在心。
  在去年的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曾提到,“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事实上,除了习近平主席提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在近现代史上,北京海淀区西山管家岭一带,多位中法历史名人为中法文化交流曾书写过浓重的篇章。
  
  舒乙:中法文化交流必须要铭记四个人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距北京天安门以西约50公里的海淀西山,聚集过一批法国精英和民国时期的名人。中国知识分子与法国友人在海淀西山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改造运动,中法大学及其附属机构是西山中法交流史迹的重要内容,李石曾、贝熙业、铎尔孟等人都曾在此执教,并努力改造当时落后的中国。中法文化交流事业在此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贝家花园、温泉中学、圣-琼·佩斯故居在内众多的交流史迹群。
  在著名文化学者、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舒乙先生看来,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四个人是必须铭记的,他们分别是:贝熙业、圣-琼·佩斯、铎尔孟和李石曾。三位法国人,一位中国人。
  李石曾1902年赴法留学,1920年与蔡元培在北京西山创办中法大学,三年后,建成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和小学。早年留法的李石曾,边学习边打工,1909年在巴黎创办了“巴黎中国豆腐工厂”。他在工厂内开设夜校,让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科学知识。1912年,李石曾与吴稚晖、蔡元培、张继等人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大力倡导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3月,中国青年学生开始成批赴法留学。先后共有20批来自18个省的学生留法,包括邓小平、周恩来、向警予、陈毅、蔡和森、王若飞、李维汉等。
  事实上,20世纪初,一批法国精英和曾赴法留学的民国名人便活跃于北京西山一带,包括《红楼梦》法文翻译者铎尔孟(翻译者为李治华,铎尔孟为其老师,指导其按照法文古体诗格式翻译)、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著名医生贝熙业等。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的长篇诗作《阿纳巴斯(远征)》就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写成的。
  舒乙先生告诉记者,他对贝家花园感兴趣始自2005年,那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巴黎理工大学讲演时,提到法国大诗人圣-琼·佩斯写作长诗《阿纳巴斯(远征)》是在北京西郊海淀,多年之后于1960年他因这部长诗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引起北京民间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便到海淀区去寻找那创作诗歌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被找到了,地址就在北京海淀区管家岭一个被称作“桃峪”的小地方。随着当地文史专家们一起,舒乙又顺便带去看了桃峪附近和法国朋友有关联的景点,其中就包括“贝家花园”。当时的“贝家花园”尚未开放,但保存得还不错。
  据舒乙先生考证,贝熙业大夫建“贝家花园”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距今已有90多年。雕楼的门额上至今保留有李石曾先生题写的石匾,上有“积德济世”四个大字。雕楼分上下三层。每层面积大致25平方米。原来这是贝熙业大夫在郊外的诊室。贝大夫的口碑非常好,对那些贫苦村民和农民他免费看病,不收一文钱,还主动给药。他是个大人道主义者。雕楼底层是候诊室,二层是他的诊室,有小洗手池,三层是药房,三层之上有平台,登上去可眺望四外,远远地一直能看见北京城。
  在舒乙看来,“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法国医生贝熙业,他是不朽的。”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
  
  中法历史友谊纪念、挖掘和文化交流水到渠成
  2014年4月7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了“西山文化沙龙——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研讨会”。作为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中法两国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舒乙先生与贝熙业大夫之子让·路易·贝熙业、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等10位嘉宾,就北京西山中法友谊史迹群、当代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发展趋势、贝家花园、传承中法历史,共建文化西山等主题进行了热诚的对话交流。
  一直以来,舒乙先生都在呼吁将闲置了半个世纪的“贝家花园”修建成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纪念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海淀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遗存,集中展示以贝熙业、铎尔孟和圣-琼·佩斯三位为代表的法国朋友们的杰出事迹,让它变成一座伟大中法友谊的闪亮窗口。
  这个建议迅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也得到了法方朋友的热烈响应。北京市和海淀区也积极行动起来。
  2014年适值中法两国正式建交50周年,国务院和北京市领导都曾批示要求进一步做好西山一带中法历史友谊纪念、挖掘和文化交流促进工作。
  舒乙先生当时认为,如果在2014年下半年的某个时间,在“贝家花园”等中法文化交流遗址、遗存基础上发展起来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纪念馆”并能够揭牌落成的话,“那无疑又是送给中法建交50年纪念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可以和习近平主席访法时在法国里昂市为之挂牌揭幕的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一对纪念中法友谊长久的双子座。”
  让舒乙欣喜的是,这一愿望在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等多方努力之下已经实现。
  
  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故事得以广泛传播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在采访中告诉记者,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北京市、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在外交部、全国友协、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的指导下,取得了积极成效。
  陈名杰向记者介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讲好中法友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北京海淀开展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的根本宗旨。具体而言,海淀区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中法这段友好交往历史进行了创新表达。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保护工作中,坚持史料与史迹结合、保护与发展结合的方法,注重史迹的真实性与发展的持续性。在史料研究中,通过考证考察,结合权威论证,编撰了《中法文化交流史迹资料整理汇编》、《中法文化交流文集》、《温泉中学往事》、《私立中法大学始末记》、《法兰西影响的中国革命者》、《老明信片讲述赴法勤工俭学》、《从小南园到温泉:百年前的西山开发》等近30份史料成果,对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故事的介绍与传播起到了基础作用。
  同时,北京市和海淀区通过调动多方资源,在巴黎和北京分别策展实施,直接面对中法普通市民,阐述中法交流的历史,展望中法交流未来。9月初,北京市外宣办与海淀区合作,在巴黎举办了中法文化交流系列展,包括在巴黎举办的“园明重光——圆明园文化展”、“贝家花园:一个法国医生在北京”;10月31日,由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北京外宣办、北京对外友协、海淀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对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在北京市第47中学成功开幕。这些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此外,里昂第三大学、里昂市立图书馆、圣-琼·佩斯基金会、贝熙业大夫后人等法国友好单位及个人为展览贡献了重要藏品,丰富了展陈内容。
  为更立体地讲述贝熙业的故事,海淀区年初立项拍摄《贝家花园往事》纪录片和筹建贝家花园纪念馆,以此讲述贝熙业在中国的经历以及贝家花园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聘请专家团队,拍摄《贝家花园往事》四集大型纪录片,记录片的主题为反映贝熙业与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的人文历史。该片全部制作完成后,将通过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法语频道、英语频道、法国Arte台等媒体向全球传播。以贝家花园为主体,通过复原和设计贝熙业生活、工作的场景,建立贝家花园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曾经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法国医生。纪念馆的规划方案设计正在完善,将尽早开始纪念馆建设工作。
  此外,2014年5月31日,“大西山国际书画摄影季”正式启动。摄影季邀请了中法两国著名的摄影师、书画家及书画摄影爱好者参加,期间共提交书法绘画作品100幅、摄影作品50幅,5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由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政务参赞张伟及其夫人贺洁合著的《贝熙业传奇》目前已经付梓出版,即将于11月份与读者见面。这些创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西山的国际知名度。
  据了解,依托贝家花园、47中学和西山一带其他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所具有的中外文化交流优势,北京市海淀区计划将西山一带建设为重要的公共外交基地,提升区域文化交流影响力。
  
  海淀对史迹群进行了整修、挖掘和保护
  陈名杰告诉记者,与中法文化交流史相关的遗迹遗址群在海淀大约有22处,主要集中在海淀大西山一带。
  2013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安排专项资金,对散布在海淀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进行有计划地整修,挖掘和保护中法两国交往的文化遗产。目前,各处史迹均已基本完成修缮保护工作。根据史迹空间布局和史迹特点,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以贝家花园、第47中学和桃源观为工作重心。
  “自行车驼峰航线”中转站(贝家花园)。贝家花园是贝熙业大夫在西山建立的花园别墅,建设花园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女儿养病。后来,贝家花园既是贝熙业为当地群众免费诊疗的场所,也是他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又是以贝熙业为核心的一批中法友人聚会交流的重要场所。贝家花园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修缮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和较大的利用空间。
  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现北京市第47中学)。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北京市第47中学前身),是由李石曾、贝熙业、铎尔孟为代表的中法人士在西山地区引进法国教学理念而进行教育实践的遗留成果之一。这所学校曾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提供了众多的预备人才,其间涌现出许多知名校友。目前,47中学一处院落经过整改修缮,已被用于举办“对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展览于2014年10月31日正式开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圣-琼·佩斯著诗处(桃源观)。海淀管家岭地区的桃源观是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著诗处。他正是在此处构思创作了长诗《阿纳巴斯(远征)》(Anabase),并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桃源观原有院落此前已倒塌,2013年,在北京市名城委办、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海淀区筹资重建桃源观。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完成,尚有进一步的利用空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贝家花园的修缮、开放,作为海淀区委区政府中法文化保护事宜的委托者、牵头人,陈名杰和贝家花园现有的管理单位航二院经过多次友好协商,最终达成合作协议,促成了贝家花园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项目落地。
  
著名文化学者、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舒乙。
  
  在中法文化交流基础上打造“两区一基地”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设想,陈名杰表示,首先是把国家文化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中法两国全面开启战略合作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将利用在西山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资源,不断开展文物保护、史料收集、文化交流传播等中法文化交流工作,吸引各类企业和机构参与当地产业改造与升级。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改善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促进区域科学发展,一举多赢,为其他省市和地区服务中央战略、促进区域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样本。
  其次是把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形成合力。利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对外友好交流协会等机构的资源优势,借助北京社科院、北京档案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鼓励社会机构广泛深度参与,合力打造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基地。同时,加强与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的深度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共同开展选题策划,保证工作和活动传播的主动性、有效性。
  再就是把文物保护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文物保护与修缮容易陷入坏了修、修了再坏的“陷阱”。北京市海淀区将充分利用区域人才资源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用文化创意“再造”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之路。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与北京市第47中学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进行长期合作,开发法、英双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中法文化交流特色旅游景区可行性研究;举办中法文化交流沙龙和西山国际创作营等品牌活动,争取将海淀西山一带建设成为具有中法文化交流特色的文创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中法公共外交基地。
  陈名杰告诉记者,未来,海淀区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一区域持续不断地打造成“两区一基地”:一个中法特色的旅游景区、一个中法文化创意的聚集区,一个基地就是中法友好文化交流基地。目前,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欧盟协会分别为其授牌为“中法文化友好交流基地”和“中法友好交流基地”。 依靠这些景区、基地,真正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文物史迹可持续发展,扩大中法文化影响的综合效应。
  陈名杰表示,接下来是考验我们工作能力的时候了。能否聚集更多的资源,将事情做得更有意义,不断让它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是考验我们的事情。
  
  
  《小康•财智》2015年第02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2-28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