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美丽乡村之贵州省凯里市新光村:台湾精致农业落户苗寨芦笙之乡

★文 /本刊记者 余弘阳

新光村党支部书记潘贵生曾作为一名芦笙表演者在广东、上海等地工作过
  
  有着400多年芦笙制作历史的新光村,依托“云谷田园”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走出了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又具现代农业气息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冬日的新光村,安静详和。
  60岁的潘胜兴放下手中正在制作的芦笙,走近牛圈,亲昵地拍了拍“小黑”的牛角,以提醒这个好伙伴该是喝水吃粮的时候了。
  “小黑”是潘胜兴给水牛起的名字。它个头健壮,已有8岁,是潘胜兴在村中引以为荣的“冠军”:“小黑”曾在2014年凯里市舟溪镇斗牛大会上力挫群牛,勇夺第一名,给潘胜兴赢得1万元的奖金。
  “有人开价8万元,但是我没有舍得卖掉它。”潘胜兴说。
  和“小黑”一起被潘胜兴视为至宝的,就是芦笙。
  《小康》杂志记者见到潘胜兴的时候,他正在赶制4把6管芦笙,因为凯里市歌舞团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交货,以便让团员尽快熟悉使用。
  “6管芦笙还是最简单的,我做过28管芦笙,那工程量就大了!制作一把就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潘胜兴不无自豪。
  凭着制作芦笙的手艺,潘胜兴一家5口人生活无忧。
  而他,只不过是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65个专业制作芦笙者中的一员。
  
今日的新光村主要农田已被开发为现代生态农业园
  
  新光村:芦笙之乡
  新光村位于凯里市西南部,距市区12公里,辖区面积8.96平方公里,全村620户237人,是以苗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在贵州省多个各具民族特色的村落里,新光村能够为世人所熟悉,在于其独特的芦笙制作传统。
  据舟溪镇党委书记吴玉彬介绍,新光村有400多年的芦笙制作历史,至今已有18代传人。每年生产的芦笙全靠订单方式按单生产,产品供不应求。
  该村出产的芦笙通常有6管、12管、16管、24管等中小芦笙,还能生产高达7米、上千元一把的大芦笙。也正是在芦笙制作上的独树一帜,新光村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
  目前,新光村有65户居民以制作芦笙为业,年产芦笙3万支。其芦笙做工精致,曲调优美,深受广大芦笙爱好者的喜爱,是黔东南地区最大的民间芦笙制作和供应中心。村民潘继中以芦笙制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经济来源,他制作的芦笙除了当地游客和部分游客上门购买,还通过建立芦笙QQ交流群销往广西、四川等地,每个月芦笙制作纯收入4000元以上。据了解,单是新光村大寨组就有20来户农户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芦笙。
  除了制作,演奏芦笙也是新光村人人都会的技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初十,新光村都会举办“芦笙会”,不仅是全村男女老幼齐齐出动,就连方圆数百里之内的芦笙爱好者也会慕名而来。大家携带各自亲手制作的芦笙,比制作手艺,比演奏技巧,那时,整个新光村都会成为欢乐的海洋。
  一个将传统民族风情保存得如此完美的村落,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尤其是对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闯荡生活的新光村人。
  村支书潘贵生就是其中之一。
  
舟溪镇党委书记吴玉彬(右)在新光村的生态农业园向记者介绍有机种植草莓
  
  芦笙引发的乡愁
  45岁的潘贵生,自小习得一手演奏芦笙的好技艺。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尚未毕业的他,跟随村里人闯天下。在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他和同村人一起组成芦笙演奏队,一天三场演出,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这笔收入,对于刚刚走出大山的潘贵生来说,是很可观的。这也让他在深圳一呆就是5年。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潘贵生后来还到上海谋生,虽然有一技在身,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随着年岁渐长,加之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促使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思考:在外漂泊,总不是长久之计。都说落叶归根,新光村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于是,2002年,潘贵生结束了在外流浪的生活,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新光村。
  “回来之前我就想过,外面很多地方需要像我这样的芦笙艺人,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组队发展,和村里人一起挣钱呢?回家创业不比外面差。”潘贵生说。
  在他的游说和带动下,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慢慢聚集到他身边。2008年,潘贵生当选为新光村支部书记。这让他有了一展身手的平台。现在,村里成立了一支50人以上的芦笙表演队,积极参加黔东南州、凯里市重要活动,逢年过节,大家都会聚集在芦笙堂欢歌载舞。
  如今,在潘贵生的努力争取之下,新光村获得凯里市、舟溪镇的资金扶持,建起了全木屋结构的“芦笙博物馆”。
  身为全村致富带头人,潘贵生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新光村的发展大计。就在《小康》杂志记者采访前一天,两名年轻人经熟人介绍,由从江县专程赶到新光村,想找潘贵生学习芦笙演奏技巧,“我好说歹说,才把他们劝走。我现在实在是没时间教他们。”
  除了充分利用自身的芦笙制作文化优势,带动苗族银饰制作、苗绣工艺、苗族服饰制作等一系列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新光村下一步将依托‘云谷田园’这一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让每一户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潘贵生对未来信心满满。
  
新光村生态农业园聘请的台湾农技师
  
  现代高效农业的向心力
  云谷田园,是舟溪镇2013年引进的台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总规划面积1万亩,其核心园区正好位于新光村。
  舟溪镇党委书记吴玉彬介绍,园区生产经营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引进台湾现代“精致农业”发展理念,形成以台湾高端天然果蔬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模式与标准进行全产业链运营,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户们足不出户就能把票子揣进腰包。目前该园区已投入1.2亿元。园区内已种植蔬菜1200余亩、花卉200亩、蓝莓800亩、猕猴桃1000亩、特色大鲵养殖3000余尾,已初具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园的雏形。
  据悉,2014年,园区内产品销售金额近2000万元,净产值1000多万元,辐射带动新光村示范户100余户,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20人。仅2014年国庆黄金周,园区就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当时好多凯里市周边的人带着小孩来摘果摘菜,场面极为热闹。”园区农艺师吴先生说。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云谷田园”的进驻,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把田地租给企业,收取租金,租金每年递增5%,农户不仅可以得到每年每亩土地的租金收入,还可以到园区务工。
  丰谷田园项目除了蔬果种植之外,餐饮业也是其主业之一。在丰谷田园餐厅,《小康》杂志记者偶遇一位正在修剪绿化的女工。她叫徐小妹,今年30岁,新光村人。她在前几年曾经到浙江义乌打工,在那里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并生下了女儿。虽然打工收入不低,但考虑到家中老人要照顾,女儿已到上学年龄,夫妻二人一合计:还是回老家吧。
  此时恰逢云谷田园项目进驻新光村,徐小妹立即应聘当了园区的绿化工人,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工资比不上浙江,但是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从我家里来上班,走路都不要10分钟。”徐小妹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激发新农村活力
  芦笙制作、现代观光农业,让新光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过去的新光村以传统耕作农业为主,村民收入单一,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0元。自2013年新光村被列为凯里市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来,通过将民族特色产业发扬壮大,引进“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新光村农民凭借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发展蔬菜种植等多种途径走上致富道路,201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000元以上。
  新光村的村容村貌也在发生着巨变。凯里市修建了一条3公里8车道连接鸭塘街道与“云谷田园”的城市主干道,车程只需10分钟。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新光村通组公路全部完成;现在,新光村所有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按“苗族风格”统一着色,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景观。
  “经过深度挖掘、开发的新光村,将以民俗乡村旅游、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为支撑,打造成为黔东南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吴玉彬自豪地说。(宋正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小康》2015年02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3-02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