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2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本期封面故事:新生代过春节

★文 /《小康》记者 罗屿

 
  当老传统遇上新生代,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1980年以后出生的几代人,分别被称为80后,90后,00后。他们出生在一个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年代,网络的扁平化使他们的视野可以超越地理和空间的局限。但是,他们对于传统,会持何种态度?他们又将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来沿续文明进程?
  据统计,“90后”和“00后”的人数已经超过两亿,成为不折不扣的新生代。作为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网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
  在《百度90后洞察报告》中显示,在90后的职业规划里要么是职场求职,要么是自主创业,而后者的比例达到了40.9%,选择“铁饭碗”公务员的仅占6.43%。根据腾讯企鹅智酷所做的《2014年95后社交行为报告》显示,新新人类的上网行为,与前辈们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质。比如,95后群体中65.4%的人使用手机上网,更喜欢使用QQ和QQ空间和贴吧而不是微信。相对于沉默的80后,他们更愿意在网络社交中发言,并期待着他人的点赞,事件对于他们而言只有两种:经过分享的和未发生的。而在北京晚报的一项调查中显示,饶有意味的是网络受骗用户中“90后”比例竟然高达49.2%。在这个群体中,还有多达2200多万的留守儿童。
  新生代的价值观、消费行为最终主导了他们对于节日的看法,也形成了他们过节的玩法。春节对他们而言,既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自己狂欢的时刻。他们一半时间在网上,一半时间在网下。一半时间陪家人,一半时间和朋友玩。网络改变了年轻人的过节方式,他们紧跟潮流,或者说合力创造着潮流,但是却还没有足够的沉淀形成一种文化。
  传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了烙印。这是传承融合的开始,希望他们能在春节过得开心愉快,并给这种传承中逐渐增加更多的东西,赋予春节更为温暖的意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扫一扫。”古老童谣描绘的过年场景,年轻的80后、90后乃至00后或许并不熟悉。然而,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
  
  在你眼中,春节意味着什么?又该怎样度过?
  生于1955年的作家莫言,曾在《故乡过年》一文中写,自己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种粮食——其实只需七种,不可缺少的大枣算是配料。”终于熬到年除夕,“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莫言记忆中故乡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钱的,他们一众孩子都盼着能从饺子里吃出硬币,因为那将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有一年,他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对如今的莫言来说,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但他说,这年还是得过下去,因为,为了孩子。
  莫言女儿管笑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她眼中的春节不知和父亲有多少异同。但和她同属80后的作家蒋方舟,对于春节的理解,多少就有些“反传统”。
  蒋方舟曾在《年夜饭》一文中写,自己对春节记忆最深的,就是一张油腻的大桌子。“才擦干净,又摆上一盘盘菜。做饭的人,吃饭的人,都是那么兴冲冲的,几乎是不正常的兴奋与盎然,像是努着劲儿地对生活的一种示威和负气:要齐心戮力把日子过得好,过得幸福,过得体面。”在她看来,大年三十晚上永远是最热闹的,炮仗震天。“这年过得这么热闹,不像是过给自己的,像是过给生活看的。”
  对年夜饭餐桌上象征抓钱的凤爪、猪手,象征元宝的卤味通通不喜欢的蒋方舟,总是急急把自己喂饱就下桌,以此逃开父辈们那些借着节日以“忆苦思甜”开头的桌上话题。
  2013年,离开家乡的蒋方舟在北京租了房子,接父母一起过年。在自己的操办下,她希望一切都以“不折腾”为原则,“仪式感强的东西越少越好,年过得越方便省事越好。”然而,她自以为摒弃了繁文缛节,最终却发现,忽略了父亲对于“年”的失落。“我父亲是个再典型不过的中国传统男人,他把亲情看得高于一切。过年,对他来说,不是一项事业,是一种信仰。”
  作为80后,蒋方舟与父辈们关于“年”,或许只是理解上不尽相同,而她的一些同代人,眼中的春节则与传统观念“冲突”得更为明显,种种“冲突”背后,映射着一代人的成长烙印。
  
  恐归“80后”
  2014年初,一则题为“80后过年九大怕”的帖子出现于网络。所谓“九大怕”是指:怕年终奖少、怕春运、怕催婚、怕亲戚邻居问工资、怕送礼、怕外甥侄子、怕堵车、怕同学聚会、怕提年龄。很多80后表示,“九大怕”条条戳到心尖上,而“怕催婚”“怕年终奖少”则排在“最怕”前列。
  作为首代独生子女,中国80后是伴随着争议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曾被赋予了一个著名标签——“小皇帝”。大意是说,80后大多被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1987年上映的电影《中国的小皇帝》展现的就是四个80后在各家庭中说一不二的情形。长久以来,很多50后父母对80后子女的评价充满疑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责任淡漠、脆弱任性。
  然而时至今日,80后大多已在职场中打拼多年,1985年前生人,更是已过而立之年。80后春节“九大怕”如透镜一般,透射出这些曾经的小皇帝,在完成从“收红包”到“发红包”的角色转换后,在现实与精神双重压力下,非但不自在洒脱,反而比他们的父辈活得还要纠结拧巴。
  “啃老”、“蚁族”、“蜗居”、“裸婚”这些词汇背后的现实是——由于物价上涨、就业不乐观、收入增长缓慢、单身大龄青年增加等多方面因素,2010年当80后首次出现30岁群体时,智联招聘曾发布调查显示,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该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面对这一结果,职场分析师认为,80后所面对的社会竞争压力较之前几代人都要大。至于近五成未婚人群,分析师则认为,由于各种社会价值观冲击着80后的思想,以致于他们并不会屈服于年龄而结婚。
  但80后可以不屈不挠,父辈们同样可以关怀备至。早在网友总结“九大怕”并将涉及收入、婚姻的“怕催婚”“怕年终奖少”排在“最怕”首位之前,就有80后借春节在网上调侃自己。他们将过年时亲戚们的关心总结为一副对联。上联:在哪上班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呢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可不小了。而80后的回复同样是一副对联。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还有80后在网上发帖表示,每年春节本该欢喜回乡的自己,却总被催找对象、安排相亲,只要踏进家门,“催婚”大军总是齐齐上阵,直接导致了“春节恐归症”。
  根据2014年1月百合网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共同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显示,中国父母们“逼婚”招数的前三位分别是:不断地言语催促(43.6%);亲朋群体施压(19.4%);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约会(18.3%),而30岁则是大众普遍认同的“心理晚婚线”。
  诸多30岁上下的80后,大都经历过春节时七大姑八大姨潮水般的催婚拷问,特别是80后未婚女性,任她们闭上眼睛想象此景,都会心颤地冒出一句Oh My God,因此才一度催生出淘宝网上“出租男友回家过年”,有多个卖家提供了明码标价的“商品”。虽然各个卖家可租赁的男友条件不尽相同,但在商品描述一栏都表示,只需花上一笔小小佣金,即可带着出租男友出入大小场合,挡回逼婚攻势。而出租男友的每项服务也都明码标价,一般而言,陪逛街30元/小时,陪吃饭50元/小时(雇主请客),陪看电影30元/小时(鬼片双倍),接吻50元/次(礼节性的),免费提供拥抱、拉手,离别时附赠亲吻额头或脸颊一次。吃住、路费,以及接送女方父母、陪老人聊天、串门等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女方支付等。而全包价格从每天几百元到2000元不等。
  只是,把男友物化成商品,怎样都不是长久之计,且隐藏较高风险,愿意一试的80后毕竟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春节回家面对汹涌而至的“在哪工作,月薪多少?”、“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嘘寒问暖”,他们虽内心不爽,却还是相对保守地消极应对——很多80后表示,原本该走家串户拜大年的春节,他们宁愿选择“毕加索(闭家锁)”,以逃避长辈们的过分关心与互相攀比。
  还有人干脆选择国内外旅行,或是赶着打折季血拼,或是在异乡寻找美食美景。还有一些在外漂泊的80后,越是临近春节,越感觉在就业上的“高不成、低不就”无法达到父母期许,于是宁愿选择留守他乡,遥望家乡。总之,对很多80后而言,春节已是别处的梦想,而不是他们记忆中的鞭炮、新衣、糖果、春晚,以及快乐的别称。
  
  恋家“90后”
  80后将“过年”戏称为“过年关”,或许只是一句略带苦涩的玩笑话,但却引发过一场80后与90后的论战。
  2011年初,网友“哥服了你了”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年过三十,没女朋友没钱,春节回家没法给晚辈发红包,压力很大,以至于不敢回家。
  而一位90后网友随即发帖反问:春节回家长辈一定就要给晚辈红包么?没红包就不回家了?春节回家人们的心情都应该是放松的,不应让红包成为自己的精神负担和压力。何况长辈也没有绝对的义务要给晚辈红包,孩子也不应该一味地向父母和长辈索要红包。
  此帖一出,网上一片哗然。该90后网友也因此被封为“态度哥”。此后,他再次发帖,号召90后网友行动起来,在过年时给父母和长辈包红包,送上自己心意。“态度哥”说,自己有个幼稚梦想,就是让节日,特别是春节,过得更现代,轻松无压力。而他理想中的春节,无关面子、新衣,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互表亲情。没有压力,只有快乐。
  就像80后的春节观,映射出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轨迹,“态度哥”眼中的理想春节,或多或少也体现着90后的人生价值判断。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是他们的。”当70后从迷茫中走向世俗,80后在房奴、车奴的身份中挣扎,90后,一个崭新的群体正在走向历史舞台。
  零点集团曾根据调研报告推出《我们,90后》一书,在归纳这一群体特征时,零点认为,90后的字典里没有苦难,没有落后,他们自接触这个世界起,看到的就是一个蒸蒸日上、愈加强大的中国。“是磨难让人勇敢,还是顺境成就勇敢?事实告诉我们,历史的包袱、不断的挫折,更会造就自卑、阴谋、懦弱,相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激励型教育及健康富足的生活环境,更可能造就自信、阳光、勇敢。”
  根据零点调查,就像80后被无奈贴上小皇帝标签一样,表象特征往往造成前辈的误读,虽然90后看起来自我、叛逆,但他们也更自信,更遵从自我的内心感受。“他们不追求卓越,不喜欢矫情,不认同奉献和牺牲,不喜欢虚无的完美和崇高,但追求从心出发的快乐,喜欢真实自然,认同双赢与共惠。”
  而网友“态度哥”心目中,“没有压力、只有快乐”的“春节合家欢”,契合的刚好是《我们,90后》中提到的——90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往其他年代的孩子更加亲密,他们对父母少了些抵触,多了些理解和包容,他们比前几代人更理解什么是父母之爱。
  而这与80后相比,几乎是革命性进步。
  据零点1999年所做的中学生调研显示,当年的80后,有超过30%的人对父母表示“没感觉”、“讨厌”、“憎恶”,而多年后,成长起来的90后,却有31.9%的人在类似调研中给父母打了满分。
  因此,90后无法真正理解80后的春节恐归症,更不会对后者越到节日越凸显出的与父母关系的“剑拔弩张”有切肤之感。他们更无法理解众多80后会在网上组建“父母皆祸害”小组,讨论为何父母会将抚育视为对子女的恩典,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化身,且对待子女如自己私产。在这个80后的网络讨论小组里,家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90后则不同,根据《我们,90后》中的说法,91.3%的90后大学生完全或大部分依靠父母供给生活费;53%的90后遇到困难第一个寻求帮助的对象是父母;50.3%的90后情绪最受父母关系影响。
  正因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依靠着父母,在很多90后的春节观里,有一种节日,就叫做回家。只是,他们中有些人的回家方式,多少有些另类。
  2014年初,5个90后大学生宣布,他们将从长沙徒步回郴州老家过年,行程约300公里。4女1男的组合要用自己的“铁脚板”印证一句话:再不疯狂就老了。
  而这次“疯狂行动”并非贸然成行,最初是由队长在QQ群、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发布招募令,待队友确定后,队长开始规划徒步路线。他对照地图,标注了60多个途经点,每晚在哪里落脚休息都做好了计划,并在出发前联系好3位可供寄宿的老乡。而且他计划出发后,每隔两小时发布一条路上动态,并进行微博、微信、QQ空间直播。
  如此细致的安排,体现出的是90后闪闪亮亮的自理能力。就在人们担心他们是否需要保姆去陪读大学时,他们已经独自走上远行的路。
  
  传统如何传承?
  与80后不同,作为技术时代的宠儿,90后一代可谓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春节对他们而言,同样也是“无网不在”。他们会在各种社交网站上,发拜年段子和电子贺卡,会用春节假期三五成群约好在网上搏杀一把网络游戏。他们对于春晚,没有80后那样的童年记忆,因此也就谈不上看重与喜爱,他们更喜欢看网上的节目,比如网上春晚。另外,他们会将节日里的点滴,发布到网络空间——春节旅行的,会上传照片;大年夜包饺子的,会在视频聊天上留下制作全过程。
  根据腾讯企鹅智酷所做的《2014年95后社交行为报告》显示,新新人类的上网行为,与前辈们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质。比如,95后群体中65.4%的人使用手机上网,更喜欢使用QQ和QQ空间和贴吧而不是微信。相对于沉默的80后,他们更愿意在网络社交中发言,并期待着他人的点赞,事件对于他们而言只有两种:经过分享的和未发生的。
  让80后过年恐归的婚恋问题,到了90后这里,似乎也都不是问题——他们的婚恋观,几乎集时尚与老成于一身。
  如今第一批90后已集体迈入接近“30岁晚婚红线”的25岁,对于其中的单身者,春节回家同样难逃“被相亲”的命运。而据媒体报道,一些90后相亲见面,首先询问的不是房、车,而是星座——天秤座?优柔寡断,号称“妇女之友”,当男朋友不行。天蝎座则有点腹黑……
  但若以此认为90后对婚恋态度轻率,就难免陷入偏见的泥潭。甚至可以说,90后非但不轻率,他们中很多人对婚恋的思考与揣摩,是优于处于同一年龄段时的前辈们的。在天涯论坛上,就曾有一位90后女孩晒出给男友的婚前考题:
  当我生孩子之后,谁来照顾我坐月子?保姆?我妈?你妈?你?
  孩子还小的时候,由谁抚养?我?保姆?我妈?你妈?你?我+你?我+保姆?我+我妈?我+你妈?保姆+我妈?保姆+你妈?我妈+你妈?
  ……
  90后们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有“小盆友”的爽快热情,又带点成人化的理智。一批批迈上“节日相亲路”的他们,让“满身疲惫”的80后多少显得有点OUT。
  然而,并非所有90后,在春节相亲时,都能潇洒自在。
  2014年春节期间,一个女孩一天相亲5次,最后连相亲对象长相都记不清的新闻,引来网上无数感慨与转载。这并非个例,每到春节,数以千万计的都市务工青年男女,被称作第二代农民工的群体,很多人都经历着与女孩类似的故事。他们回到农村,在短暂的假期中频繁相亲,仓促定下终身。这样的婚姻,如素食泡面,短期见效却可能留下难以预想的后果。
  当然,这些年龄集中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并非所有人都选择回家过年。2013年大谷打工网曾对江苏1.3万农民工进行节前调查,近三成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当年春节不回家,他们中有的是为了逃避走场似的相亲,还有一些是对返乡的成本望而却步。年轻的打工者们认为,过年回家的路费、给亲戚朋友的礼物,加上其他开销,往往要花掉他们1至3个月的收入,32%受访者称,回一趟老家成本太高。
  另外,对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过年不回家,还有其他原因。有15%的人表示,自己“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去”。还有16%的人说,“在大城市过年更有意思”。
  作为国内率先关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学者,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曾在接受《小康》记者时表示,和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依赖不强,对城市也没有建构强有力的社会认同,更没有形成确定的城市化预期。从这个层面上讲,与父辈相比,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没有认同感的无“根”人群或漂泊者,摇摆在城乡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过年不归乡,或许正与他们的无“根”状态有关。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年轻人在春节,这个凝聚着他们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咸酸况味、悲思欢想的日子,听到鞭炮响起,面对亮起的万家灯火时,对自己的家没有渴望。
  就如那些念着“春节九大怕”,认为“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的80后,表面虽与父母有着难以跨越的代沟,但当春晚中响起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仍会默默发着微信微博,祝白色染上发梢的爸妈健康长寿。
  再没有一个节日如春节一般,凝结了中国人如此厚重的情感,只是每代人都有不同的表达快乐与情感的方式,就如莫言在《故乡过年》里说的,“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
  而那些80后,乃至90后中的为人父母者,他们似乎也走进了莫言所说的另一重循环——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
  这些年轻的为人父母者,离开故乡打拼,有些人无奈将年幼的孩子送回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所在的城市或乡村。几年前,这些年轻夫妻还曾为到底回谁家过年而争吵不休,如今孩子“留守”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赶往的第一站。
  如果问他们的孩子,春节意味着什么?
  这些大多在2010年前后出生的小小孩,不用等到年三十就能吃到糖果饺子;不用春节就有新衣穿;不用进照相馆也能拍彩色照片;他们也许都不清楚“春晚”是什么,因为“春晚”的时候,常常一家老小已经聚在饭店开吃“年夜饭”——80后、90后父母的春节记忆,通通与他们无关。
  春节对他们而言,或许只代表着,爸爸妈妈回到身边,而不再是视频聊天时,那个远远晃动的画面。
  这,或许是一种新传承的开始。
  
  
  《小康》2015年02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2-02


2015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