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财智观察
曹远征:从“一带一路”看人民币国际化

★文 /曹远征

  人民币国际化为“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它打造了一个金融服务网络,形成了一系列区域的金融合作机制,而这也必将把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合作需要长期资本的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开始输出。
  
  曹远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但能不能在“一带一路”上形成合作模式,这还需要探讨。在我看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货币的合作,“一带一路”,货币也要进行合作,其核心内容就是本币化与货币互换。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作为本地区最坚挺的货币,预示着这个本币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从2009年7月2日实行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这五年的进展远远超出了当时这些参与者、设计者的想象。目前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15%,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结算货币,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中国所需的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是国际合作的需要。在“一路一带”相关地区有个金融原罪,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二战后的一个成果,以美元为中心,这个货币体系在亚太地区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错配。第一,货币错配。“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走的是出口导向型道路,出口活动基本是以美元计价,这意味着一旦美元出问题,国与国之间贸易都没法做了。第二,期限错配。“一带一路”国家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需要大量长期资本投入,但是以往都是短期资本。第三,结构错配。全球的外汇积累储备最多的是“一带一路”地区,也是储蓄率最高的地区,收到外汇,主要是美元后又都投放回美国,然后美国金融机构反过来再把外汇投到这个地区。储蓄率高的地区不能动用自己的储蓄,反而需要外面来投资。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建立所谓“清迈机制”也是为了改善这种错配。不过,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错配问题更加凸显,也就加快了这个地区的货币合作,这就构成了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
  与其他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似乎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但可以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适应了国际需求。这样一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从对东盟和港澳地区的货物贸易开始,从跨境贸易结算和支付工具开始,然后扩展至服务贸易,对外投资,地区范围也从港澳扩展至全球。
  目前人民币使用国家已有170多个。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会怎么来做?在我看来,它为“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它打造了一个金融服务网络,并且在这个网络上已经开始出现金融服务的机构——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形成了一系列区域的金融合作机制,而这也必将把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合作非常重要,它需要长期资本的服务,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开始输出。
  我们预计2015年或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下,最核心的就是大项目的融资。过去我们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在新的合作中,典型范例是和泰国合作,高铁换大米,人民币在其中作为计价工具来使用,泰国用大米支付,中国用高铁出口,从而实现了共赢互利包容。这是“一带一路”这个合作中最本质的区别于其他自贸区其他双边多边协定的一个新机制的创造。
  另外,人民币全面可兑换的问题,上海自贸区的安排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下一步,我们预计在三年内大概可以基本恢复其兑换性,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小康•财智》2015年第01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1-26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