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12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毛晓刚:商业化乐善好施亟须专业化完善措施

★文 /毛晓刚

  中国慈善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期,新型的社会化慈善组织和模式正在井喷,眼望前路,商业化、市场化并非慈善事业的唯一选项,而专业化、规范化却是慈善组织必须夯筑的轨道
 
  自称为“全球首家透明化网络慈善众筹平台”的施乐会,近来又陷入舆论漩涡。这次事发源于“置顶费”:多名在该网站发帖的求助者称,所获善款大部分会以网页置顶费的名义返还给施乐会,有的提取比例甚至高达九成。事后有报道说当地调查工作已跟进,但舆论质疑在短期内恐怕还无法平息。
  按照介绍,施乐会秉持“日行一善,人人可为”的理念,确保每笔善款能“公开、透明、直接、即时、全额”到达受助人手中。不得不说,这种组织理念和运作原则,契合着法律和道义对于慈善行动的本质要求,也满足着公众和舆论对于慈善组织的心理需求。但实际情况往往与理念宣传有落差,此次施乐会受到争议,恰恰就在于其通过第三方网站进行推广置顶并收取费用的行为,让人们对其运作模式产生了疑问。该不该收取费用?该不该收取那么高额的费用?这到底是慈善行为还是商业行为?该组织以及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如果给不出令人信服的说法,那人们对此事必然还将继续打出问号。
  中国慈善近几年受人指摘的次数已经太多了。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社会活跃以及对外交流加深,国内各类慈善组织数量大幅增长,新兴的慈善理念、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也层出不穷,中国慈善事业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一些慈善活动商业化、低俗化、短期化倾向严重,专业性、规范性、可持续性不足,甚至还有不少人打着慈善的幌子借机敛财钻营,行诈骗、贿赂、洗钱等违法犯罪勾当。众所周知的“郭美美事件”,就给红会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后续效应依然在发酵。在这种大背景下,施乐会的境遇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
  不可否认,施乐会所打造的平台和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尤其是相较于传统的官方慈善组织运作方式来说,施乐会更具有新型社会组织的某些特征。比如,依托网络平台,整合网络慈善资源和力量;比如,社会化程度高,助人与受助信息可以实现直接对接,等等。在这种网络慈善和众筹平台的同时,商业化思维和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以及网络透明、隐私安全等问题,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而这些恰恰需要慈善组织去审慎实施和小心应对。一旦商业化思维滥用,网络营销手段大举侵入,信息透明与隐私安全问题失衡,慈善组织便无异于自损清誉、自毁根基。
  乐善好施,本是民族美德,但“知善致善,是为上善”。乐善只是出发点,追求当止于至善;好施不过利他心,行动应合于时规。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慈善行为的认可度、公信力和可持续程度,不仅取决于慈善组织所宣扬的理念和原则,更取决于慈善组织实际运作中的专业性、透明度和可监督程度。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慈善组织,也适用于所有的慈善创新模式。细析施乐会的案例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并不始终纠结于慈善组织与商业行为挂钩,但大家对高度商业化的“乐善好施”却保持高度警惕和反感。笔者倒认为,慈善界从有关部门到各类组织,都无须苛责中国慈善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反而更应该反求诸己,认认真真从自我修炼做起,用专业化思维和行动来消解公众对商业化的疑问,以更加完善的措施来降减舆论对现存弊病的担忧。
  中国慈善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期,新型的社会化慈善组织和模式正在井喷,与原有的传统慈善组织各展所长、互动相长。眼望前路,商业化、市场化并非慈善事业的唯一选项,而专业化、规范化却是慈善组织必须夯筑的轨道。在这方面,法律法规、行政指导、行业公约、组织自律,包括公众和舆论监督等各方面都不可少,我们还有很多课要补。只有紧跟形势要求,打造更严密、更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国人的乐善好施才更有可靠保障,中国慈善事业才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本栏目所刊发言论,均不代表本刊观点
  
  
  
  《小康》2014年12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12-13


2014年01月(《小康》)


2014年02月(《小康》)


2014年03月(《小康》)


201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