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05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如何构建“京津冀一体化” 下的新型人口发展格局

★文 /《小康》记者 曹伟 北京报道

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在京津冀区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是制约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全面了解京津冀人口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京津冀人口发展优化的对策建议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
  
  “京津两市极化效应强烈,但渗透效应不足”
  《小康》:如果说“城镇化归根是人的城镇化”,那么区域发展一体化也可以被看作是人口资源的一体化。您如何看待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人口因素的重要性?
  张耀军:京津冀区域的人口规模巨大,人口分布集中、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而在区域内部,河北省在人口增长、受教育水平、居民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与北京和天津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需要京津冀三地的人口资源互动。
  《小康》:京津冀地区人才需求是否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匹配?
  张耀军:从2010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的构成情况来看,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75.1%,而天津、河北二三产业的占比比较接近,其中第二产业的占比完全一致,且产业结构内部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如北京和天津都将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作为其未来发展的重点行业,雷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人才需求结构相似。
  同时,在京津冀三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天津和河北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存在同构现象。例如:河北在“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物流、金融、会展、交通运输业”等领域与天津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现代交通、物流运输、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完全相同,两地势必在经济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双股道上同时展开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
  此外,京津是京津冀的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空间。然而,由于行政分割及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原因,京津两市极化效应强烈而渗透效应不足,河北大量的人才流向京津两地,导致河北省人才缺乏,河北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其结果必然是加剧京津冀都市圈内京津两个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与贫困落后的河北农村之间的差异。
  《小康》:这势必造成河北外出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京津高端型产业结构的需要。
  张耀军:没错。河北省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且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而作为河北省外出劳动力流入地的北京、天津两地,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提高阶段,未来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劳动力市场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而河北省外出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且提升缓慢,将很难适应京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北劳动力向京津地区的流动。
  《小康》:目前存在的户籍、社保等制度性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积极性。
  张耀军:这些肯定造成了人才跨省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很大程度上阻碍人口的区域流动。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导致京津冀三地人才在制度上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和融合。京津冀三地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难以达到优化。
  人才资源的交流渠道不通畅,在信息、资源、利益等方面无法实现共享。 以官方为主导的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三地有过合作协议并达成,但“重形式、轻机制”、“重竞争、轻合作”、“重个体、轻整体”的弊端仍然存在,三地人才政策仍以竞争为主。
  
  “京津冀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红利将共存”
  《小康》:京津冀地区人口未来发展会形成怎样的趋势?
  张耀军:2010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亿,受人口基数大和惯性增长影响。另外,北京和天津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吸纳地,未来,流动人口还将进一步增加。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增长。据预测,在2020年以前,京津冀地区的总人口将始终处在持续、缓慢增长的状态。
  《小康》: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情况如何?老龄化是否会造成京津冀地区人口红利的丧失?
  张耀军:2010年京津冀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已经达到8.36%,伴随着“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在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京津冀将始终处于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和迅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红利暂时还不会丧失。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抚养负担相对较轻,处于人口年龄结构的“红利”时期。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速度的不同步,在人口惯性的作用下,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地区将继续享有这一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
  通过河北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流动,实现区域互补,暂时延缓城市的快速老龄化过程。京津外来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年轻人口的大量进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天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的问题。
  
  “构造一体化的人口新型分工格局”
  《小康》:对于积极推进京津冀三地的社会融合,如何实现区域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激发劳动力要素在区域内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的积极性?
  张耀军:河北可利用京津劳动力素质较高的有利条件,通过聘请京津的技术能手或专家来解决自身在生产、技术中遇到的难题;京津的专家也可带项目到河北通过合办企业的形式将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利用河北丰富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实现成果输出,或促进自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河北要大力改善劳动力发展环境及服务环境(包括提高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为京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做好基础建设等准备工作。
  在现代社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该地区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只有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京津的相关产业才有可能转移到河北。而河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对京津转移部分产业或城市功能提供良好的平台。
  《小康》:那么具体如何打造并实现人才共享一体化机制?
  张耀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劳动技能认证制度,三省市互认岗位培训证书,互相提供及时的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共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共享与互动。在这方面各地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其中首次明确提出北京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天津市也在制定相关政策,推行此制度,使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医保社保等方面都将享受与当地市民的同等待遇,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三地共享,以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河北省也正在积极制定新的人才规划,从而更好地与国家和北京的制度进行衔接。
  《小康》:基于人口资源等要素的互动,京津冀三地的分工将如何构建?
  张耀军:构造一体化的新型分工格局,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京津中心城区适合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把一般性专业化发展的服务业向郊区及河北省转移;天津滨海新区要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形成新一轮产业链的聚集;河北省则要根据自己具体的经济实力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京津冀新时期的分工与合作,尽可能多吸纳地方劳动力就业,从而带动整个京津冀区域人口的优化。
  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正处于加速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在三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互补优势,努力实现人口均衡发展,进而促进京津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小康》2014年第05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06


2014年01月(《小康》)


2014年02月(《小康》)


2014年03月(《小康》)


201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