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02月《小康▪财智》
  栏目:学院
高调的艺术:标哥新春去纽约

★文 /老马

  标哥似乎历来有行动派的风范,不论做的效果如何,陈光标好像宣布过要秀出来的事情很少有不做的。
 
 
  
  标哥(网民对陈光标先生颇含善意的昵称)历来是高调的,是艺术的,有人说标哥是“行为艺术家”也恰如其分。而标哥的行为艺术并非像纯艺术家般为艺术而艺术,标哥的行为艺术往往伴生一个关键词:慈善。这也是标哥的艺术往往获得部分民众、网友掌声和媒体热议的关键。
  
  高调的艺术
  陈光标秀艺术是认真的,做善事也是认真的,不但真金白银,还会身体力行付出汗水。
  汶川地震时,标哥亲身参与志愿救灾队,不但大手笔捐钱捐物,还自费出动大型救灾机械,亲自参与抬运伤员,成绩不菲。当然在做善举的同时,也留下了标志性的POSE留影。
  陈光标做每一件善事的原则是明确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按陈光标的话说,他力图为富裕一族立一种另类的标杆:“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死在存折单上的守财奴光荣、伟大。”
  陈光标做每一件善事的策划也是独到的:不惊艳四方而不休。比如某年春节标哥到台湾给当地的穷人发红包,据说其捐款的金额和每个台湾收捐者得到的红包钱数,惠及台湾一半的贫困户,远超当年台湾两政党领导人发的二元和一元红包。
  2013年12月30日,陈光标出现在深圳“2013国际华媒大奖”颁奖礼上,获得“杰出华人”称号。
  已经获得无数褒奖的陈光标,这个称号仅是小CASE之一,而其在颁奖礼上的发言,则又一次语惊四座:“近段时间,我将要去美国做三件事,第一件是就去洽谈收购《纽约时报》。”
  台下当即就有人张大了嘴巴,“这个卫星放得太大了吧?”喜欢凑热闹的记者立马在微信群里扩散,有人当作笑话,“标哥的话你也信?”
  陈光标一语既出,惊讶之媒体虽然半信半疑,出于专业本能还是急于求证。陈光标当时对国内媒体坦言:“路透社、《纽约时报》等中外媒体都来采访,我已经说累了。”到此,可以说陈光标行事的第一目标已经达成,媒体轰动效应开始发酵。
  标哥似乎历来有行动派的风范,不论做的效果如何,陈光标好像宣布过要秀出来的事情很少有不做的。
  1月5日,陈光标飞赴美国,开始“并购”纽时之旅。
  
  贬多而褒少
  由于陈光标此举涉及一家国际影响力巨大的老牌美国媒体,一时间议论纷纷。客观地说,贬责嘲讽四起,正面看法稀见。
  第一时间站出来回应的是《纽约时报》。英国路透社消息,12月30日,该报的女发言人对求证的媒体正言“不会评论谣言”。这里的用词:谣言,显然极为不屑。
  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来自一位美国华裔执业律师和一位清华大学知名学者。
  律师认为,类似并购《纽约时报》这样的重大案例,应该都是私下商量在先,“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像陈光标先生这样大轰大嗡的搞法,明摆着就是作秀。学者则从文化冲突的角度调侃,认为陈光标一旦并购“成功”,风格鲜明的纽时会不会变成城市“快报”风格?读者群会不会由美国主流白领转变为唐人街公众和留学生……
  境外媒体则纷纷调侃陈光标的名片,一位美国记者在陈光标为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拿到陈光标的名片,上面的内容有“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最杰出的慈善家,中国道德领袖,中国地震救灾英雄,最著名和最受爱戴的中国道德模范……”其叹曰:不明白陈先生是怎样获得这些头衔的,但真令人难以置信!此美国人认为,名片上有陈光标的企业名称和CEO头衔已经足够。
  客观上说,中国资本并购美国媒体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此前两年《美国新闻周刊》濒临破产,中国南方某知名媒体曾经前往公开竞购,出价相当诱人,但竟然被卖方当作“不合格竞购者”淘汰,结果一位卖音响的美国加州富豪以一美元的象征性价格买下《美国新闻周刊》。
  一家有影响的国内媒体竞购美国纸媒尚且遭此冷落,更不用指望没有媒体背景的企业家陈光标能受到衷心“欢迎”。
  所以有人总结道:标哥此行纯属抓眼球,买者明知买不到,被买者明知不会卖。
  陈光标放言收购《纽约时报》,明显不为一些人接受,对其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屑和议论,想必在舆论场历经风雨的陈光标不会太介意,否则无法解释之前标哥的无数惊人之举一而再再而三地面世。
  从另外一个层面思考,中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并购行动如火如荼的场景,正在展现中国民间资本的国际活跃程度和影响力的上升,正在反映中国经济的影响力穿越太平洋的现实。比如大连万达成功收购美国资本拥有的全球第二大电影院线的行动,表明中国民间资本影响力正在从跨国实体产业向跨国文化产业延伸的趋势。
  
 
  现实的需要
  在商言商,陈光标声言并购《纽约时报》是不是无根由的噱头?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的纸媒在金融风暴后集体陷入经营困境已经不是新鲜事,当然中国纸媒的日子不好过也久矣,这是电子化新媒体蓬勃发展、自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的新挑战。
  没有传媒背景的商业巨头收购陷入困境的纸媒在美国已经蔚然成风。
  2011年到2012年,美国投资巨头巴菲特暨属下帕克希尔投资公司投资1.5亿美元,买下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等7家报纸,投入1.42亿美元并购美国弗吉尼亚州的Media General旗下的大部分报纸。Media General旗下拥有63家报纸,还有18个电视台。
  值得回味的是,此前巴菲特曾经发誓赌咒“帕克希尔公司不会以任何价格买入美国境内的任何一家报纸,它们的亏损能力是无边界的,可以预见,这种没落的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一系列纸媒并购行动之后,巴菲特话锋来了个180度转弯,“如果判定这笔交易会失败,我绝不如此行事”、“这些专注于报道社区新闻的报纸将会有很好的未来,不会有人愿意停止关注他们自己和邻居的故事。它们不会一直亏损下去,我不会糟蹋股东们的投资。”
  2013年7月,美国媒体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百年老报《华盛顿邮报》易主,坚持了80余年,成功策划了“水门事件”报道的梅耶家族终于无法面对越来越糟糕的财务状况而坚守下去,以2.5亿美元的代价出让给全球最大的网商亚马逊老板杰夫·贝佐斯,虽然贝佐斯坚称自己因为开发电子阅读器具有相当的“媒体”经验,但办报并且前辈曾经亲自撰写社评的梅耶家族显然更有从业经验。
  杰夫花费的2.5亿美元显然并不能代表《华盛顿邮报》的全部软硬价值,但《华盛顿邮报》的年利润仅有2500万美元却是尴尬出让的现实。
  有人质疑陈光标欲以10亿美元(与他人共同出资,陈光标出资8亿美元)并购市值23亿美元的《纽约时报》是异想天开,但杰夫·贝佐斯以2.5亿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时,其市值也是其并购出价的10倍以上。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传闻说《纽约时报》将被并购,虽然纽时的持有人不断辟谣且坚称“绝不出让”,但该报的日子也并非过得顺风顺水。
  金融风暴以来,《纽约时报》的财务颓势一直在延续,2008年,囊中羞涩的《纽约时报》抵押了总部大楼向银行贷款,表明其现金流相当吃紧。2009年,在财务状况依然不佳的背景下,该报向世界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借款2.5亿美元(巧合的是《华盛顿邮报》的出让价也是2.5亿美元)。
  2012年,《纽约时报》更是出售了一系列资产自保:出售the Regional Media Group集团及旗下的6张报纸,价格是1.4亿美元;出售芬威体育集团,价格7000万美元;出售About.com网站,价格4亿美元;出售《波士顿环球报》,价格7000万美元……中国有句老话:置业不穷、卖屋不富,已经走到“卖屋”这一步的《纽约时报》还能坚持多久?
  故尔,从商业的角度看陈光标先生欲并购纽时,似乎并无太大不妥。无论标哥的并购是否遵从商业惯例(比如密约在先),其观察到的世事变化大致是靠谱的。
  陈光标先生新春伊始纽约之行,在历来有新春庆典盛况传统的纽约走了一次不乏轰动的艺术秀,谈不上谁输谁赢,得失自知。
  可以预见的是,标哥的行为艺术没有止步的迹象,标哥的行事风格也不会因此有根本的变化。标哥并未谢幕。
  
  
  《小康•财智》2014年第02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02-15


2014年01月(《小康▪财智》)


2014年02月(《小康▪财智》)


2014年03月(《小康▪财智》)


2014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