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11月《小康▪财智》
  栏目:特别策划
三问民营银行:预核、风险、未来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风险意味着制度建设,而不是裹足不前。所谓开放银行业,其基本内涵应该是给予民间资本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而不是区别对待。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银行业的改革备受瞩目,民营银行成立的脚步正在逼近。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营银行”,7月,金融“国十条”出台,全国各地民资掀起民营银行申办热潮。9月,苏宁银行、华瑞银行、中联银行等多家民营银行获得名称预先核准。10月,有报道称,监管机构已将组建民营银行方案的设计权下放地方。
  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民营银行看起来似乎越来越靠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民营银行要想长久发展还需要跨过多少关卡?
  
  名称预核=大门打开?
  民营银行是个老话题,但是最近翻出了一些新花样,其中国家工商总局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原因就在于它近期预先核准了多家民营银行名称。
  乍听这个消息,很多人为之欢欣鼓舞,认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大门已经打开。不过,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此却是大泼冷水,他的解释是,名称预核准与实际拿到银行牌照完全是两个概念,预核准并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对此也持相同意见,在他看来,民营银行的名称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预先核准是个非常简单的环节,“什么是预先核准,就是你要办企业,想叫这个名字,国家工商总局在自己的数据库里一查,说行,没有重复,你的公司可以用这个名字,这就是预先核准。”至于什么时候可以真正挂牌营业,王国刚称,这主要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批复。
  其实,这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就好比生孩子,名字可以先起,准生证什么时候能够拿到则是另外一回事。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表示,这个距离可以很远也可以很近,“之前决策讨论的时间比较长,但真正批准到成立,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关键是决策层的决心问题。”
  
  风险如何兜底?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王国刚直言,“关键在于民营银行如何证明自己能够自担风险。”
  国务院办公厅7月5日正式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此后,国务院、央行、银监会等相关负责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鼓励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如此看来,自担风险已经成为民营银行设立的基本前提。
  那么什么是自担风险?用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的话说就是:其要义在于发起人要承诺风险兜底,即这类金融机构在用资本承担风险之后,还要发起人对剩余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对存款人进行适当赔付,避免经营失败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利益。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王国刚的关注焦点在于它如何证明自己能够自担风险,而很多专家学者则认为民营银行究竟有没有能力自担风险,如何自担风险都还是个问题。
  目前,市场普遍对设立民营银行存在几大担忧:一是担心它的经营风险,金融业专业性较强,担心企业家难以胜任银行家;二是担心民营银行将其作为股东企业的融资平台,搞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三是担心民营银行经营不善,卷款跑路。
  有观点认为,单从目前申办民营银行的几十家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通过申办银行从而为自己缝个“钱袋子”的意图非常明显,由此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不言而喻。
  其实,市场对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不信任感由来已久,用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话说就是,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机制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金融业对民资开放,兴起了一大批城市信用社,但结果却是出现了巨额的坏账和很多风险,尤其是德隆系坍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风险更是给民资设立银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于是,对于风险自担,有人提出期望让民营银行承担无限责任,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对此直言反对,他的理由有二:第一,在立法层面上,没有国有商业银行法和民营银行法之分,其他诸如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或者外资银行都是有限责任制,如果单独要求民营银行承担无限责任,则是对民间资本的巨大不公;第二,无限责任制大多带有家族性,如果增资扩股,引进股东,那么在定价、资本配置等方面将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建议让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按照同一游戏规则运作,民营银行也依然适用有限责任制。
  由于中国未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政府也被视作最终的风险“兜底人”。但是随着民营银行设立的步伐渐行渐近,政府的这种角色显然将不再适宜。风险意味着制度建设,而不是裹足不前。所谓开放银行业,其基本内涵应该是给予民间资本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而不是区别对待。
  
  给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中国银行业作为一个“利润高到不好意思说”的行业饱受争议,要求面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的呼声愈演愈烈,解决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打破金融垄断格局,服务实体经济,人们对民营银行寄予了厚望。但是这可能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王国刚分析认为,以设立民营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靠谱。“中国的中小企业为什么会产生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这些小微企业先天不足后天不争,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较弱、经营稳定性较差,都说大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同样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银行就一定乐意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吗?”
  至于期望借助引入民间资本,打破金融垄断,同样任重而道远。
  民营银行能否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中立稳脚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诸多民营企业家之所以会坚信“设立银行一定可以赚大钱”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差”,但是这主要是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存款端的保护所致,一旦利率完全放开,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模式都将发生重大转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强调,利率市场化对民营银行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教训就是金融必须回归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是同样的问题,资本逐利,大银行不肯贷给实体经济,民营银行就会把钱贷给实体经济吗?
  在王国刚看来,要想真正打破金融垄断,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国必须改变“金融是金融机构专利”的理念,将票据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发行等“金融权”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激发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王国刚强调称,“中国金融业的问题,绝不单单是多几家少几家银行的问题。”
 
 
《小康•财智》2013年第11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11-18


2013年01月(《小康▪财智》)


2013年02月(《小康▪财智》)


2013年03月(《小康▪财智》)


2013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