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7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西部教育调查:最需提高的仍是义务教育

★文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2013年,异地高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开始实施,均让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但西部教育的状况仍不容乐观,义务教育问题相对突出,九成人认为实现西部教育振兴,还要花至少五年的时间
  
  
  山在云里,城在雾里,灵魂的风土,浓郁的人情,少数民族的阿哥阿妹,苍茫雄浑的高原气质……如果在网络中搜索“西部印象”,90%以上的关键词都是浪漫的。
  但要在网络上做个“西部教育”调查呢?90%以上的受访者可能并不会给出浪漫的回答。“2013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
  
  九成人认为西部教育振兴“路漫漫”
  “雪那么厚,但我们这群孩子还要在山路上边走边玩,我们要去上学校!”藏族女孩巴丹悦幸福地回忆道,“都是好几个同学一起走山路,有的是亲兄弟或者亲姐妹,下雪天,一对亲兄弟或亲姐妹常常悄悄地藏在一棵小树后面,等我和其他同学路过的时候,他们猛地一摇晃树干,雪花就纷纷扬扬地顺着脖领钻到我们的衣服里了……”
  对于十年前的那些场景,巴丹悦还记忆犹新,她觉得很快乐,“有时候快迟到了,我们就一路跑向学校,记得一次下雨路滑,姐姐的脚被绊了,一下子趴下去,身体就被埋在了泥土里,我就把她拽起来继续跑。”当时巴丹悦还是个小学生,她走山路上学,一直风雨无阻地坚持到初二,之后因为转学才彻底告别了山路。
  巴丹悦的老家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现在,22岁的她已经是四川省绵阳市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了。在中国西部的农村地区,上学的路究竟有多远?巴丹悦觉得,自己要走的一个小时左右的路途还不算遥远,对于儿时不觉得苦反而感到快乐的体验,长大了的她已经有些不理解了,“不知道当时自己是什么思维。”
  比上学的路更遥远的是西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45.4%的西部人用“距离比较大”这五个字来形容这段差距之路的遥远程度,36.8%的西部人更是用“差距非常大”来丈量。
  如果把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再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纳入考量体系,那么,西部教育距离振兴还有多远的距离?
  至少五年——92.1%的西部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其中35.8%的人认为需要5至10年的时间,33%的人认为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13.5%的人认为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9.8%的人认为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
  而在有更多的中东部地区人参与的《小康》联合新浪网进行的调查中(中东部受访者占比65.7%),受访者给西部教育打出的“印象分”则更加偏低——34.5%的人认为西部教育距离振兴,还需要走20年以上的路,27.6%的人认为还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24.1%的人认为还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6.9%的人认为还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只有6.9%的人对于5年内能够实现西部教育的“振兴梦”充满了信心。
  
  公众期冀高校为中西部学生“敞开门”
  教育振兴,就要像巴丹悦上学的路一样,一步一步地走。
  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振兴西部教育,无疑是实现中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2013年,中国的教育公平程度与往年相比,是否有所进步?5月底至6月初,《小康》杂志委托清研咨询,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分布,所有受访者均有子女,且孩子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龄段,调查置信度水平在95%以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分别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和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五个方面进行衡量,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本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70.5,比上年度增加了1.4。其中,“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这一指标比上年度提高了1.9,增幅较大。
  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在2013年的最大体现在于异地高考,全国范围内有近二十个省份实施,报名人数达到了数千人。
  
  
  今年,一个关于中西部教育的振兴计划的出台,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欢呼”其为“基于公平的质量追求”。针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这份“一揽子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该计划指出,要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振兴西部教育,不妨以高等教育作为突破口——在“2013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只有9%的受访者认为西部高等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涵盖了十大项主要任务,在西部人心目中,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任务是什么?《小康》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其次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再次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接下来依次是“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健全投入机制”和“优化院校布局结构”。
  而在云南某高校就读的大四学生牛海丽看来,其实西部很多的高校“内功”和“实力”并不差,但学生却不好就业,这可能与就业信息滞后、实践机会较少有关。牛海丽的观点也代表了很多西部人对于“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利因素”的看法,公众普遍倾向于把大学毕业生不好就业归因于就业信息滞后,其次是实践能力较低,再次是学校知名度较低、没有社会关系、地域歧视、户口限制,而把就业不力归于“内因”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低,则分列第七、八位。
  
  西部农村教育之忧:
  家庭教育缺位、师资水平不够、英语教学跟不上、职业高中不给力……
  
  机会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为深度了解中国教育公平的现状,“2013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还重点对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这十二个省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当地教育状况满意度最高的是重庆,其次是宁夏,再次是新疆,接下来依次是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广西、内蒙古、云南和贵州。
  十二个西部省份的受访者普遍认为,西部教育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义务教育,最需要得到政策支持的也是义务教育。那么,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西部农村的教育条件和城市相比有差距吗?《小康》记者专程走访了重庆、四川地区的农村,并联合志愿者对重庆、甘肃、四川和贵州的农村地区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缺失、师资水平不够、英语教学跟不上、职业高中不给力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条件还不太好,都是平房,教室和教师宿舍都很简陋,操场的地是水泥的。现在学校的楼房盖起来了,虽然硬件条件有所改善,但软件还是不行。”老家在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的周乐琪说,近十年过去了,不仅现在学校里的老师还是教过她的那几位,而且他们似乎都没有接受哪怕一点点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周乐琪现在就读于四川省成都市一所高校的英语专业,对于英语学习上吃过的“哑巴亏”,她有着切身体会,“刚进大学的时候和东部地区的学生没法比,觉得自己口语特别差,而且英语基础也不好,西部的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到了中学才开始学,起步晚、起点低,当然就落后了。”比周乐琪幸运的是,现在家乡的小孩子们,可以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又出来了,“英语教师很缺乏,我放假回家的时候,听那些小孩子们说,他们的英语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二十来岁,就进学校里教英语了,她上课时从来不讲课,就用录音机放磁带给学生听。”
  家乡的人知道周乐琪是大学生,又是学英语专业的,于是每次寒暑假,都会拉她去“讲课”,一个读小学六年级的男孩,因为是周乐琪母亲的干儿子,所以得到了这位“周老师”的格外关注,“他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学了三年,居然连26个字母都背不出来。”周乐琪常常为此生这位小弟弟的气,但他接受教育的条件却难以改变。
  
  
  和周乐琪的这位学不会26个字母的小弟弟相比,还有更“糟糕”的情况——无法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和周乐琪一起上小学的同学有七十多个,到了初中就只有三四十个同学了,能上高中的则更少了,而现在,当初的小学同学里,只有周乐琪一个人考上了大学,得以继续深造。
  现在的状况虽然比当年有所改善,但无法接受更高程度教育的孩子还是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上学路”如此艰难?39.4%的西部地区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经济上,没有钱读书;34.1%的受访者认为是西部农村教育水平低,考试成绩上竞争不过城市考生。
  “还有些同学初中毕业后去读职业高中了。”在西部农村地区长大的邱力一脸担忧地告诉记者,“那些学校很差的,上职高的同学就相当于不读书了,学校经常出现打架、斗殴这类事件,周围的环境也不好。”
  对于邱力的描述,巴丹悦也向记者表达过类似的感受,“那些职业高中为了招生,会挨家挨户去做宣传,甚至不辞辛劳地走山路。”
  邱力和巴丹悦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偏远地区的职业高中去就读。
  不过,与缺失或者是不理想的学校教育相比,最可怕的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小康》调查显示,在学龄前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可概括为“两缺失”和“三不”,即:家教缺失、亲情缺失;敏感不合群、学习跟不上、心理不健康。同时,86.8%的西部公众呼吁,应该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当中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
  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条适用于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区的“定律”,也应该公平地用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小康》实习记者杨皓钧对本文亦有贡献)
  
 
 
 

《小康》2013年第07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7-01


2013年01月(《小康》)


2013年02月(《小康》)


2013年03月(《小康》)


2013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