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4月《小康▪财智》
  栏目:特别策划
走出危机:“问题奶粉” 以史为鉴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由乱到治,成就“国际品质”,日本、新西兰的经验教训也是一本教科书。
  
  在中国消费者的思维中,进口奶粉或者进口奶源的品质要好于国产奶粉。其实,中国奶业今天正在经历的信用危机,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19世纪困扰美国纽约几十年的“泔水奶事件”,50年前日本的“森永砒霜奶粉事件”……都在世界奶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由乱到治,异国如何走出危机,成就“国际品质”?
  
  日本:消费者的觉醒改变未来
  森永是中国消费者熟知的日系奶粉品牌,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乳制品公司,也是日本奶业史上最严重的“砒霜奶粉事件”的当事人。那次事件造成了130人死亡,12344人留下终身疾患。
  1955年6月底,一场灾难开始悄悄逼近。在日本关西地区,陆续有婴儿患上一种奇怪的病:突然之间出现腹泻、发烧、吐奶等现象。刚开始,父母们和医生都以为是酷暑所致,但后来有记者发现,这些婴儿有个共同点,即喂养的都是森永婴儿奶粉。
  随即媒体开始对此事展开长达两个月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原来当时森永公司为了提高奶粉的溶解度,在加工过程中掺加了一种名为第二磷酸苏打的化学制品,这种制品在脱色和再结晶后会生成大量有毒砒霜,会对婴儿的神经、内脏造成严重损害。
  此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恍然大悟的父母们迅速团结起来,自发组成了“森永奶粉被害者同盟全国协会”,开始与森永公司展开谈判。
  当时的森永公司是日本奶业的龙头老大,在日本全国的市场份额高达50%以上,面对愤怒的消费者,态度十分强势。日本政府看到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开始介入此事,挑选了几位专家,组成第三方调查组“五人委员会”。该调查组经“调查”后,认定患者所患疾病与砒霜无关,乃其他疾病所致,并且此次中毒事件不会产生后遗症,并且出台一份还不及消费者赔偿要求零头的调解赔偿意见书。
  面对这样的结果,受害家长难以接受,发起了第一场“抵制森永产品”运动。但因当时日本正值战败恢复期,人们都在自求温饱,无暇他顾,这次抵制运动并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以失败告终,运动的发起人“森永奶粉被害者同盟全国协会”也随之被迫解散。不过,受害者们并未就此放弃,随即又成立了“冈山县森永奶粉中毒儿童守护会”,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艰难的维权之路。
  转机出现在1968年。随着几起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大事件接连发生,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日本在1968年出台了第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发展开始由“产业优先”向“消费者优先”进行大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已在维权路上艰难爬行14年的“冈山县森永奶粉中毒儿童守护会”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们开始争先恐后进行跟踪报道,医学界也开始对这起事件展开白热化讨论。
  时机渐渐成熟,中毒儿童守护会再次发动了“抵制森永运动”。这次,他们大获全胜。1973年,日本终审法庭判决森永有罪。根据受害者家长提出的赔偿协议,森永公司专门成立了法人财团“光协会”,对“森永毒奶粉事件”的所有受害者予以终身照顾。森永公司的声誉一落千丈,至今仍背着沉重的十字架。
  “森永毒奶粉事件”告诉人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日本的食品安全如今能有长足进步,这应归功于执着持久的消费者运动。在整个“森永毒奶粉事件”维权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冷眼、误解,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4年,日本重新修订《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更名为《消费者基本法》,去掉“保护”二字,饱含深意:消费者不能仅限于自身权益受损时要求保护赔偿,而应该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社会创造责任意识的良性环境。
  
 
  新西兰:利益分配 稳固奶业
  新西兰,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河北省,但其在奶业方面却拥有世界领先的地位,控制着全球三分之一的乳品贸易。
  与很多国家奶业产业格局截然不同,新西兰奶业是一家独大。2001年,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组建了全球奶业巨头——恒天然集团。新成立的恒天然集团当年原料奶收购量占新西兰全国总产量96%以上,至今仍控制着新西兰近八成的牛奶生产。
  中国有众多大中小型乳品公司,广大的奶农尚且要为牛奶能否卖出去、奶款能不能按时结算等问题担忧,新西兰恒天然一家独大,奶农岂不是更加弱势?
  其实,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奶农不仅不弱势,反而非常强势,因为他们不只是一名奶农或者农场主,他们还是一名股东,恒天然的股东。
  早在100多年前,新西兰奶农们就有联手成立合作社投资加工厂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新西兰有400多家独立奶制品合作社。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到90年代中期仅剩下了12家。不过,合作社的合并步伐并未就此停止,经过奶农投票,最终于2001年促成了恒天然集团的成立。众多奶农也自然而然成为集团的股东。
  当奶农拥有了股权,也就拥有了话语权。恒天然不仅董事会有一部分董事直接从奶农股东中选举产生,而且为了方便中小股东参与管理,除了区域经理外,集团还给每个选区配备一名董事和股东委员会,在所辖地区召开“牧场会议”和更加正式的股东会议。按照《恒天然配股标准》,奶农每生产一公斤乳固体就能有一张投票权。
  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奶业市场合理良性竞争,新西兰政府2001年制定了《乳品行业重组法》和《乳品行业重组(原料奶)管理》,虽然随后政府对这两部法案部分条款进行了多次修订,不过,奶牛养殖企业与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的责任、利益与义务的规范始终是其主要内容。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恒天然集团不得限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奶农加入和退出牛奶供应,如果一位农场主决定退出,他不仅可以要求恒天然集团赎回其所拥有的股份,还可以要求恒天然销售农场的贮奶罐。
  按照规定,恒天然集团还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兼顾参股奶农产奶效益和股票效益,制定每个产奶季节的基础奶价,并进行详细的信息公开。如果违反了相关规定,恒天然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
  通过这样一整套制度,新西兰奶业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得以形成、稳固,奶农和奶制品加工企业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也就特别注重产品的质量,关注和支持加工企业的发展。
  
  
《小康•财智》2013年第04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4-18


2013年01月(《小康▪财智》)


2013年02月(《小康▪财智》)


2013年03月(《小康▪财智》)


2013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