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3月《小康▪财智》
  栏目:特别策划
都不容易——中美物价对比

★文 /老马

  你真的认为美国物价便宜吗?在美国要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也是几乎“月光”。
  
  
  媒体上又忧心忡忡地讨论物价了,物价一直是网上码字的群体吐槽的热门目标,谈起物价,大都有一肚子“苦水”。
  物价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全球媒体上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忧和预测每天都在出现,通货膨胀引发的社会抗议也此起彼伏。
  关于物价的感受,网民的心理上还有一把尺子是海外物价,在海外物价的参照坐标系里,欧洲在网民和媒体眼里显然属“高水平”区间,而网民和媒体屡屡提到的另外一个参照空间是美国,美国往往被描绘成“高收入、低物价”的福地。
  
  CPI的尴尬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世界通行的民众消费物价数据官方评价体系,反映了官方对物价的基本测度,往往会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和经济咨询机构评估经济走向的依据。
  CPI的取样空间和计算模型人为地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子,现实中CPI的计算结果与社会个体的感受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会超过社会大部分人的容忍区间,于是就有质疑和抱怨出现,这一点中外莫不如此。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2013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同比)如下:
  一般而言,中国政府把4%(同比)作为通胀预警线,2%的CPI算是“低通胀区间”。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上去通胀的确“不高”,而民众的困惑也在于此,明明最近市民感受到的物价特别是菜价可以用“飞涨”形容,通胀怎么就“不高”了呢?
  官方与公众之间的认同差异可能来自物价指数统计基准的起点,考查中国国家统计局从前年到今年的CPI数据:
 
  从数据看,中国的物价一直在涨,只不过表达物价上涨速度的水平指数值现在有所下降,官方说“低通胀”可以理解为是涨幅回落,而老百姓感受到的实际消费物价则一年比一年高。
  再考察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前年到今年的CPI数据:
  二者相比较,其实美国的物价也一直在涨,但从同比数据上看涨幅较之中国的水平要温和许多,绝大多数时间在2%左右,最高值不超过4%。2011年9月中国的CPI高达6.1%(同比),美国的CPI也上升到近期最高点,达3.9%(同比),二者之间的差距很大。
  再辅以中美两国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也存很大差距,于是乎美国“高收入、低通胀”的幸福生活形象在国人心中颇具想象空间。
  在中国和美国民间、学界对官方CPI数据都有颇多议论。
  中国民众对CPI数据无法“及时、准确”地响应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波动而不满意,且中国的主流学界与民众之间的立场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经济学界在2008年“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甚至提出一种主流观点,中国应该仿照美国设立核心CPI,把能源和食品的数据剔除在通胀的考量体系中,显然如果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中国的CPI数据会“好看”很多,这种思维的借口是避免对通胀“过度敏感”。如果当时采用了此种观点,今日民众的响应恐怕会更加负面。
  美国民间和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政府私下维持着高通胀,明面上却宣称美国处于“低通胀”,要诀是美国通常采用的所谓“核心通胀”理论。在美国官方惯常采用的核心CPI中,剔除了能源和食品的数据,理由是能源和食品价格“波动频繁”,不代表长期的价格趋势,但这两项的价格也一直在上涨。
  CPI看上去比较尴尬,甚至成为某种 “阴谋论”酝酿的温床,原因在于CPI与民众实际生活感受之间的差距在现阶段尚无法有效弥补。中国如是、美国亦如是。
 
 
  穿好的代价
  网络上曾经广泛议论的一个段子说:中国,工资5000元,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花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有媒体跟进讨论“凭什么美国物价比中国贱”:某留学生在美国买CROSS鞋9.9美元(约62.3元RMB)、买的 Levis牛仔裤39.9美元(约251元RMB),买Tommy Hilfiger牌T恤衫30美元(约189元RMB),这几样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某学者在美国逛街见到:一套阿玛尼西装在美国标价500美元(约3150元RMB),国内卖3万元RMB左右。
  结论是同样的产品在美国的价格比中国低数倍甚至十倍。
  媒体和网络舆论甚至认为有些产品本来就是在中国制造,出厂成本应该与美国市场是一样的,缘何到了中国商场里就昂贵如斯?质疑中国的消费物价水平之高的源头——是不是来自价外的税收?
  这种比较虽言之有据,结论却有失偏颇。
  如果认为高中低收入的群体都在消费诸如阿玛尼西装、耐克新款运动鞋和Levis牛仔裤这样的产品显然不切合实际。细分中国消费群体基本可以划出富豪金领、小资白领、低收入群体这三大阶层。
  这三大阶层实际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化消费场所,以北京为例,三里屯的阿玛尼、范思哲专卖店等被视为奢侈品店铺针对富豪金领;王府井新东安、东方新天地等处的Levis牛仔裤、NIKE专卖店等潮流商品卖场瞄准了白领小资;而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金五星市场等处定位于大众消费满足了中低收入阶层。
  有人认为,阿玛尼、范思哲、Levis等服装品牌在中美之间的差异化定价,除税收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商家的定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某些阶层消费者的品牌崇拜和追逐心理。
  在基本生活需求层面,绝大多数国人的衣着无论是花色品种还是质量较之以前一直都在明显地提升,换言之,穿得暖的问题基本得以根本解决(除去部分贫困地区),而对穿得“好”的追求则衍生了差异化市场形态。
  拿媒体上引述最多的几个服装品牌看,去掉阿玛尼这样的高端品牌,像耐克、Levis、CROSS这些引领消费潮流的品牌,是白领小资的偏爱,这个群体也是网络发言数量最大、积极性最高的,形成的网络舆论冲击力也最可观。
  当然,由于中美白领小资收入的绝对值相差很大,同样的商品在美国的价格与在中国的价格之间存在的反向差异的确令国人纠结。
  
 
  以食为天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吃饭的花销一直是中国普通民众消费支出的大头,关于物价上涨的感受,也多半与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相关。
  恩格尔系数公认是考查一个国家民众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比的定量指标。官方公布的2011年中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家庭为40.4%。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39%达到“富裕”、在40%-49%达到“小康”,根据官方数据,中国大多数人已经从吃饱阶段进入吃好的阶段,大多数普通民众也能感受到这个变化。
  但是有人预测,2012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可能“反弹”,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可能“重回小康”,原因就是食品价格高涨。
  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公认是全球最低的,自1980年以来一直是全球唯一保持在20%以下的国家,近期保持在16%左右,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应排在“极其富裕”的行列,这与美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强国有关。
  据美国2011年公布的“2009年美国家庭食品安全”统计数据,美国有14.7%的家庭,或者说5000万人处于“Food Insecure”(食物不安全)状态,差不多相当于美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也即在吃饭上“极其富裕”的美国也有灯下黑,美国给穷人发放食品券(有价票证),凭食品券可以在商店购买(领取)食品。
  网上有人说中国的猪肉价格“比美国高”,立马引发网民的共鸣和热议,因为中国的猪肉价格虽然周期性波动,但总体还是一路走高的。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2月11日~2月22日国内50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变动情况数据:
  猪肉后臀尖:28.56元/千克;
  牛肉腿肉:63.16元/千克
  羊肉腿肉:63.11元/千克
  北京菜市场的价格水平与以上价格差不多。
  在北京超市,质量上等的猪肉标价45元/千克、牛肉95元/千克,羊肉95元/千克,精品肉的价格水平相当高。
  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12年猪肉、牛肉零售价:
  牛肉:5.25美元/磅(约73元RMB/千克)
  猪肉:3.6美元/磅(约合50元RMB/千克)
  美国某超市的特价广告纸上:
  中间部位猪排:2.99美元/磅(约为42元RMB/千克)
  腰部无骨猪肉:2.99美元/磅(约为42元RMB/千克)
  纽约加工无骨牛肉:6.99美元/磅(约为96元RMB/千克)
  嫩牛排:12.99美元/磅(约为190元RMB/千克)
  有人见过美国有名的平价超市COSTCO卖的上等牛肉标价19.99美元/磅(约为280元RMB/千克)。就绝对价格,美国超市特价水平与中国超市相比差不多,精品肉类的价格差异则比较大。
  美国人却抱怨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牛肉的价格在过去的一年已经上涨了25%,有人预计今年还将上涨10%。有美国牧业人士感叹,吃牛肉的价格快赶上吃龙虾了,有零售业人士认为,4美元/磅以下的价格才是大多数民众消费得起的水平。
  美国政府公布的核心CPI剔除食品价格因素,有人认为没有反映美国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影响,有中国媒体和专家则解释:因为美国食品的价格波动不大,计入CPI没有太大作用。
  恩格尔系数统计也表明,大多数中国家庭已经进入“吃好”的阶段,但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美国人在吃方面的支出比重则要小得多,反映在食品价格水平上亦如此。
  
  都不轻松
  在中国,感觉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是工薪阶层普遍的心态,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住房价格(特指城市房价)。城镇化(或曰城市化)令城市的住房需求持续旺盛,刚需和投资群体都依赖市场解决房源,房价高涨,涨幅以北上广深为最,房价成为新一代职业人口最沉重的负担。
  居住成本无疑成了中国工薪阶层家庭或者个人最重头的支出,但是官方发表的2011年1-11月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支出统计中,人均居住支出1678元,以3口之家计,户均支出5034元,显然不符合租房者或者还房贷者的实际情况,有官方人士解释,这个数据考虑的仅是已有住房者的房屋维修等方面的支出。
  实际上,目前北京一套90平方米的两居室的租金报价是6000元/月,按照北京市公布的2012年职工月平均收入计,如果是双职工家庭且工资收入都达到了平均线,则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要支付一套90平方米两居室的房租。如果属于信贷购房一族,还贷负担恐怕也轻松不了。
  中国公布收入数据按所谓“人均”,美国公布收入数据按“中位数”,二者是有差别的,中国是金字塔收入结构,收入按平均值算,并不意味着平均线上下的群体规模的平均分布。美国是所谓橄榄形社会结构,中产阶级数量占大头,收入中位数在统计学上意味着中位数线上下的群体规模基本差不多(上下的1%除外)。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美国2012年全职职工周薪中位数770美元(约4800元RMB)年薪4万美元(约合25万RMB),这是税前收入,联邦工资税零起征点约为7.7%,还有大约7%的医保,已经减去14.7%,剩下的约3.4万美元可能还有地方税费要交。
  以绝对数计算,在中位数水平的美国职工税前年收入约合25万RMB,在中国可以算是金领阶层的收入了,如果按“美国物价比中国低得多”的思维,日子应该过得很轻松。
  各家都有难念的经,简单对比有时难免失于准确。
  以最瞩目的住房为例,有人写了篇《美国穷人住的房子,在中国堪称豪宅》,文中的“穷人住的房子”价值15万美元。有人认为,就算以美国的税前收入房价比总体约为3(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远超过3)计,15万美元的房子针对的是税前收入5万美元的人,应该算美国的中产阶级以上人士,不能算“穷人”。
  按美国公布的数据,美国居民中无房贷负担者为25%,租房者为34%,有房贷负担者为41%,美国按揭贷款人还贷的平均年限为29年,美国人首次购房的平均年龄超过30岁,换言之,美国人也基本要近60岁才能够还完房贷。
  按美国公布的2008年中等以上收入家庭开支数据:
  住房:34%;交通:17%;食品:13%;养老保险及社会保障:11%;医疗保险:6%;其它(服装、教育等):19%,几乎剩不下什么余钱。
  还有人比较过中美两国的高铁票价:美国华盛顿到纽约的高铁,里程360公里,历时2小时45分,最低等级票价145美元(约合913RMB),这个票价比北京到广州的高铁(历时8小时,里程2298公里,时速300公里)二等座票价862元RMB还贵,中国差不多里程的高铁如武汉到长沙,二等座票价为165元BMB。
  中美两国大多数民众都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日益上升,这一点不存在差异,有差异的是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品质。
  
  
  
《小康•财智》2013年第03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3-18


2013年01月(《小康▪财智》)


2013年02月(《小康▪财智》)


2013年03月(《小康▪财智》)


2013年04月(《小康▪财智》)